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艺术运用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审美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模糊性。所谓模糊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 响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用模糊、不确定的教学艺术手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思,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忽视、压抑了人的天性和情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一种理论,使人们习惯于用精确的方法思考和推理,极力追求精确的、明晰的方法,以获得事物的科学的逻辑美。它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就是:片面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讲究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和考试命题的标准化。
  这些精确化的科学手段虽然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中的难题,但却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性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如若在教学中注重模糊教学艺术的运用,就能弥补科学主义的不足。实践证明,模糊教学艺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时机下,都能收到比用清晰的表达、明确的语言、严谨的推理等科学教学手段更优化的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学语文的兴趣。
  优秀的模糊教学艺术存在下列四个特点:
  1、心领神会
  美感是相对模糊的心理效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南山的景色感到迷离恍惚,“欲辨已忘言”,只是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模糊微妙的美感。朱自清“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但只能作“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的描绘,并与其他地方的绿色对比观照,用了“太淡”、“太浓”、“太明”、“太暗”,作者似乎越说越模糊,但正是这样,引导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的审视、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略作品流露出的“朦胧美”。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康德语)。因此,教师和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心领神会,便是模糊教学艺术的基础。不可企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彻底清楚、明白,否则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2、诗无达诂
  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该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应直接进入审美领域,用心灵去体会、把握诗词的意象和境界。教学过程中常存在大量不确定、不精确、亦此亦彼的事物和现象。此时,教师亦应超越单纯的解释、论证等方法,直接让学生进入审美过程,让学生用心灵去理解体会。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一段话:“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这里的“日暮里”,作品中的“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这无疑是个不确定的模糊问题。有位特级教师在讲授此段时,便遵循了诗无达诂的审美法则,收到了最佳效果。学生在该教师的点拨下,懂得了作者那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因素,体会到一个游子飘泊到异国他乡,难免见景生情、触物伤怀的心绪。
  3、计白当黑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计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在模糊教学艺术中,教师亦可借鉴图画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教学的紧要处,有意留下一处空白,创造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让学生去想象、思索、玩味,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笔者教朱自清的《绿》时,分析了第一段后,便直接进入第二段分析,故意留下第二段这个空白,这一模糊做法确实激起了学生积极思维。第二段内容和结构都有什么作用?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为什么不直接写绿而写了梅雨潭和梅雨亭?……这些问题恰好是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问题,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把答案讲给学生要好得多。这种有意的“空白”、有意的“模糊”,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不似似之
  “不似似之”,即具有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懵懂间即具有一种模糊美的审美境界。例如:教汉乐府诗《陌上桑》时,诗作者写罗敷的美,采用了模糊的手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究竟有多美,是不确定的、模糊的,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标准来体会琢磨罗敷的美——可谓“你想象她有多美就有多美”。
其他文献
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在中国访问时,曾经指出:“中国的教育非常严谨,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笔试成绩大多非常优秀,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比较差了。”他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左脑比较发达,而左右脑的训练失衡。我国目前的各级教育,主要体现在重视左脑教育,忽视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其中提高对艺术教育
期刊
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能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等。社会交际能力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下面,仅就我的工作经历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和大家谈一下我在实践中关于提高低年级口语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可能很多语文教学同仁都怕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气氛庄严肃穆,压抑得教师都不好抬起头向学生提问题,学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教师激情四射,讲得高妙,讲得透彻,可学生却恹恹欲睡或目光呆滞,万般无奈之下,教师只有以“对桌子讲话”来自嘲。  笔者也看了一些类似的课:课也备得久,教学目标也明确合理,导语也新颖有趣,教学活动也丰富多彩,结语也漂亮独特,可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总是荡不起阵阵涟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是写作的教学,长期以来,为师生所苦恼。相信许多同行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常常会碰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要么就是不知从哪里下笔,要么就是满纸空话、言之无物,还有就是写流水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几年的教学体会,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着眼于平时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1、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常言道:“读书破万
期刊
一、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必须当好“学生的良师”  要让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就要模范带头,喜欢学习,做学习型的人才: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要充满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要健康,人格要高尚,知识要渊博,爱好要广泛。教学要认真、要严格,要精心讲解,耐心辅导;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爱护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纯洁师生
期刊
新课程的改革规定了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选择。“以人为本”从宏观上讲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人为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是那么渺小,却又责任重大;是那么琐碎,却又意义匪浅。回顾这些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真的让我感受颇多。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要做到对学生充满关爱,真诚相待,再加上合理的管理,特别是对后进生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必须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需要耐心、爱心、细心,有时付出很多却得不到理解的令人烦心的工作,但又是一个激发教师激情、对教师充满诱惑、挑战、考验智慧的一项刺激的游戏,是人与人交流中获得的一种无法用物质来替代的精神愉悦。当了几年的班主任这是我最大的感触。在不断的探索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竞选班干部,增强学生责任感,加强班级管理  开学初,在班里通过竞选,我组建了一个完善的班委会。为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期刊
在中学,有相当多的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比较吃力。教师也为此感到头痛。那么,如何让让学生学好英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呢?我的看法如下:  一、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集中力量,深入思考。如果让你去做一件你毫无兴趣的事,你就根本无法做好,任何事都是如此,英语学习也不例外。  有的同学说:“我天生就对英语没兴趣。”此言差矣。须知,有些兴趣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为什么不试着通过你
期刊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而学生自主学习现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构建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同时,深入探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