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疯狂工作吗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20日,百度公司宣布不再招聘新人了,如果有特别需求,得CEO亲自批准。在这之前,阿里巴巴也几乎停止了对新人的招聘。唯有腾讯公司依然敞开大门吸纳人才。
  初听到中国科技界最重要的三家公司关于招人的这些信息时,闪现在我脑中的不是“科技公司遭遇经济寒冬”这类大而化之的问题,而是突然意识到,在百度或者阿里巴巴工作的人接下来只能更多地加班了。
  阿里巴巴去年的口号是:让不平凡的人以平常心做不平凡事。这也意味着它告别了自创业以来确定的用人哲学:平凡人做不平凡事。简而言之,不平凡的人虽然效率更高,但也应更自律和勤奋。
  机器工业时代的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被机器控制的命运,争取到了各种劳工福利,包括八小时工作制、周末双休、年假等等,但自打20世纪70年代的PC革命以来,那些毕业于科技院校的理工男、“码农”和“极客”把工业人的梦想抛诸脑后,他们猫着身子在电脑前拼命工作的样子似乎看上去更帅一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胃病成为职业病中最常见的三种,也最应该被纳入正常工伤的范围。
  职场的不同哲学出现在现代生活的交叉路径中。我们该如何审视和思考?
  “先学会做对的事情,赚钱只是结果。”资本市场上每一代股神的共同偶像杰西·利弗莫尔留下的经典话语无数,但这句话对于有自省精神却遭遇过挫折的人来说,要么如获至宝,要么泪流满面。
  做对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对,是每个立身于职场的男女都要接受的基本训练,但也往往是最高准则。因为详细解读这句话的真切含义,不仅要看懂人生和人性,还要紧追时代前进的方向。对多数愿意过平凡生活的普通人来说,可能觉得莫名其妙——把事情按部就班做好不就行了吗?
  现在流行的一些正能量满满的故事总是让人黯然神伤。比如有的人,有颜值、有学历,关键是还有一个好爹,却还那么拼。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之所以让人黯然神伤是因为,即使你懂了人生的全部道理,也不一定能过得好。这些日子,王阳明哲学开始被追捧。倒不是因为他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而是知行合一的理念。要说知行合一这也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因为王阳明还有一句经典的话:“事上磨练。”就是说,首先得找事情做(做对的事情),然后好好磨练(不断把事情做对)。
  “哲学”这两个字对多数人来说都是充满畏惧的字眼,但人们不知道,不管你是畏惧还是躲避哲学,事实上每个人都受困于自己的观念,囿于自己的常识。你不去碰触哲学,像王阳明年轻时“格”竹子那样做一些看起来傻傻的事情,那么就可能有糟糕的哲学趴在你的身上,潜藏在你的心里,困扰你的心智,你却不自知。
  人都是观念的动物。观念就是一种哲学,用苏格拉底的话说,需要时时审视。“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观念的力量有多强大?一个令我非常有感触的例子是,早年到江浙一带的乡镇调查,碰到一群西部来的工人,他们每月的工资发到手,不到10天就会花完。剩下的20多天,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必得熬到下个月发工资,以至于工厂主发工资时不得不按旬发。我就问这些工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消费观念,他们的回答让我吃惊:“搞不懂你们江浙人,把钱存起来干什么呢?”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要吃得好,不储蓄,确实是一些地区的人的观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本届政府施政的一项重点,也是亮点。愿意过平凡生活的人和立志于改变自己的群体,在创业创新的热潮下,彼此之间的精神则相差更远了。一位朋友这样描述他准备加入一家游戏公司时被问到的问题:你愿意工作到晚上9点吗?不行?那你另谋高就吧。
  乔·诺塞拉是《财富》杂志和《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被称为全美最好的商业评论家之一。他有一本知名的书《绅士与无赖》,揭露了全球商业巨头不为人知的假面与真相。在书中,他描写了乔布斯的工作状态:每周工作上百个小时,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0点,从周日一直忙到周六。一群年龄只有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一天工作14个小时,经常忘记吃早餐和午餐。有人抱怨过吗?当然没有,他们喜欢还来不及。被问及为什么这样时,乔布斯回答:如果您想做成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得有真正一心一意走出隧道的那种精神。
  (子 宣摘自《周末画报》,王 原图)
其他文献
航班已经晚点4个小时,我漫无目的地在阿尔伯克基机场的候机楼里闲逛着。这时候喇叭响了:“如果有人懂得阿拉伯语,请立即赶往4号登机门。”那不正是我乘坐的航班使用的登机门吗?未及细想我就走了过去。  一位老妇人倒在地上,大哭不止。她穿的传统巴勒斯坦刺绣长袍让我想起了我的祖母。“跟她谈谈,”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催促我,“我们告诉她航班延误的消息后,她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弯下腰去搂住她,用不太熟练的阿拉伯
期刊
一位活蹦乱跳的老友,忽然被查出患了肺癌,晚期。  他很无辜。他清心寡欲,按时上班、吃饭、睡觉,性格开朗,锻炼身体,“慎独”,按照《论语》《黄帝内经》的指示生活。他乐善好施,自然而然,如果真是善有善报的话,少不了他的。他是传说中的那种君子、良民、好人。按照以往的经验,他没有任何短命的可能,大家普遍以为他必会成为人瑞。  佛语云:“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未作也得了。  分析他家的大米、香油、果蔬、牛奶
期刊
一  “我们只能把它卖了,”母亲不容置辩地说道,“冬天长着呢,我一个人在这儿,还要照顾六个孩子。另外,它食量太大,给牲口的饲料本来就不够。”  11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我们在厨房里,母亲说话的时候,很有精神地捅着炉子里的煤块。她又高又黑,颧骨凸起。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总是在颈后盘成一个圆的发髻。父亲则背对我们站着,从窗口看海浪冲击着峭壁。  “再留它一个冬天吧,”父亲说道,“这么多个冬天都过来了,而且
期刊
夜深了,可我还在为作业奋斗着。实在是渴,我十分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笔,捧起了桌上那杯还留有几缕热气的清茶喝了几口。一下子瞄到了桌面上的那本《读者》,随手翻了几页,思绪开始不受控制,是从什么时候遇见《读者》的呢?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午后,树叶被骄阳烤得有些懒散,鸟儿也有些怠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午后,我和《读者》第一次相遇了。  ——我与《读者》的故事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 章子言  不知道从何时开
期刊
一  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个刚刚长成的小女孩,标致得像一幅画,说是几天前才从内地出来,想家想得眼神里染上一层淡淡的乌云,却也遮不住云层里透出的那悠悠的艳阳。后来听说她的婚姻遇到了黑夜风雪。最后还是分开了。她始终离不了文字工作,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做着同样性质的差事。有一阵子她担忧家人的病,四处求医问药。偶然跟她吃一顿饭,我会细细辨认她脸上那几抹早来的秋意。再过完一个冬天,她突然相信北国之春正
期刊
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却少有纨绔之气;他曾投身军界,却因政局黑暗而回归文人之身;他被母亲视作十足的“败家子”,却被同人誉为“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他把毕生心血倾注于保护中华文明、中国艺术之中,却在动乱年代被屡屡错待。  决然脱下军装  父亲原名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等,河南项城人,出生于贵胄豪富之家。  我爷爷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姑表兄弟,父亲的姑母嫁给了袁世凯的弟弟袁世昌,因为
期刊
晴不晴,阴不阴,雨不雨,郁郁沉沉到年关。我的门前树起了门松,那是从山上砍来的。停泊在河里的小船上也有松树,也有稻草绳。  天下无事,我家无事,无客,无债鬼,亦无余财。淡淡焉,静静焉,度过新年。  (生如夏花摘自《克拉玛依日报》2015年12月9日)
期刊
我们从来就没准备好,死亡来的永远不是时候,当它到来时,你可能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情没做,死亡总是来得太突然。女人在失去丈夫的那一刻痛哭,孩子却感觉厌烦,因为他们并不真的明白葬礼的意义。  我父亲的离去也不例外,事实上,他的死更让人意外。他去世时还很年轻,听说有一些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在这个年龄去世。我的父亲不是音乐家,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是癌症并不筛选它的受害者。他离开的时候我还年幼,而我也因此才知道
期刊
1  雪天,莫斯科街头。泥水沾满了长靴和裙摆。听说莫斯科河结冰了。街角有堆破烂衣服——不对,是个满脸皱纹的女人缩蹲在那里,怀里搂着一团毛毯——啊,毯子里露出一张一两岁小孩通红的脸。  从大衣口袋里掏钱;柏格莫洛夫——莫斯科的年轻作家,拉着我大步走开。  “省省吧!”他说,“每一个角落都有,你打算给几次?你有能力给几次?莫斯科很大呢!”  走进地下通道,在卖色情画刊的摊子和散发无政府主义传单的青年之
期刊
一  海拔三千三百米。  寄宿小学的钟声响了。  桑吉从浅丘的顶部回望钟声响起的地方,那是乡政府所在地。二三十幢房子散落在洼地中央,三层的楼房是乡政府,两层的曲尺形楼房是他刚刚离开的学校。  这是五月初的日子,空气开始湿润起来。第一遍钟声中,太阳露出了云层,天空、起伏的大地和蜿蜒曲折的流水都明亮起来。等到第二遍钟声响起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男孩们剧烈奔跑后的喘息声。第三遍钟声响起来了,这是正式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