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脸谱 人民记忆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人民画报》迎来了“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60周年暨《人民画报》创刊60周年”纪念。《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作为“中国国家画报”,60年来,《人民画报》与新中国一路同行,肩负起报道中国与国际传播的使命,持续不断地用真实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生动见证。
  回望这本刊物60年的流金岁月,它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在众多的期刊中,它具有什么样的独到之处?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它将如何与时俱进?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步。
  
  与共和国同行
  
  记者: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人民画报》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岁月。《人民画报》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这些办刊经验和传统的精髓是什么?
  徐步:60年,对一个国家和一本刊物来说,都意味着一段值得回顾与纪念的光辉岁月。《人民画报》的60年,因为与新中国的紧密相连而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用八个字来总结,那就是“大国脸谱,人民记忆”。
  为什么叫“大国脸谱”?因为《人民画报》的60年是与共和国相伴的60年,风雨兼程,一路同行。60年前,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人民画报》题写了刊名。“人民画报”这金光闪闪的四个字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当时写了六遍,才最终定稿的。60年来,毛主席的字不仅体现了《人民画报》的办刊宗旨,同时也激励着画报社的一代代职工努力把这本刊物办好。
  为什么叫“人民记忆”?从封面上来看,我们的作品都是反映国家的巨变、社会的发展变化、民族的成长与复兴,都是与时代休戚相关的。我们的照片所记载的,一方面是反映国家变化的重要事件,另一方面是某一时期的时代楷模,这些人与事通过时间的检验都成为了人民的记忆,是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如果一本刊物能够成为共和国发展过程中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同行者的话,那么可以说这本刊物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画报》记录了共和国60年的历史,记载了60年的变迁,是历史的印记、时代的音符。截至2010年8月,《人民画报》已经连续出版746期,它用大量真实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涉及重大事件、经济建设、人物风采、历史文明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所以,作为人民画报社的办刊人,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所肩负的重任,不是一般杂志所能比拟的。
  去年的10月1日,是共和国60年大庆的日子。我们出版了一本国庆60年专辑。在编辑过程中,我提出了“大国脸谱,人民记忆”,这就是我们的办刊宗旨。这八个字既是对60年的总结,也是今后我们发展的方向。
  
  着眼高处 落在实处
  
  记者:《人民画报》战略思想是什么?您所主张的“高举高打”在办刊实践中是怎样体现的?
  徐步:在办刊工作中,我所总结的战略思想概括而言就是:高举高打,注重细节;着眼高处,落在实处;在大局中考虑问题,在大局中行动。高举高打,注重细节,既要有前瞻的视野,具体执行时又要能够落在实处。想,就要大胆地想;做,就要脚踏实地地做。高举高打,也是为自己争创平台。我们是国家画报,要运用高端资源,要做一份高端杂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体现出我们是置身于党和国家的大局中考虑问题,在大局中行动,体现国家级的媒体平台。
  今年7月号是《人民画报》60周年的纪念刊。我们提前策划,制作了反映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独家报道《胡锦涛情系老区》,将一组总书记和老区人民群众在一起的图片呈现给读者。通过体现党的宗旨,体现领袖的风范,并将创刊60年与党的生日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视野才能更高。
  记者:在采编实践中是如何做到“着眼高处,落在实处”的?
  徐步:我们的编辑方针突出四点,即新闻性、思想性、可视性、可读性。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是我们的选题。作为月刊,画报要充分体现深度,也就是思想性,这样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无我有”在现在这种信息传播的社会不太能够做到,但是“人有我好”“人有我深”“人有我特”是能够做到的。这就要求首先要有好的视角。
  其次,要注重细节,细致扎实。在办刊指导思想明确的情况下,影响力能否有效放大,主要是取决于细节。仍旧从第7期的独家报道《胡锦涛情系老区》来说,整组报道经过近1年的前期策划和组织落实,主题反复修改,最终从几千张图片中多次筛选出14张从未发表过的照片,反映了总书记与革命老区人民同吃、同乐、同劳动的珍贵影像。这些照片,记录了总书记和老百姓老军人的交流,突出了“情”和“民”。这样的报道,就体现我们独家的特点。
  记者:《人民画报》是如何使自身在众多的杂志中独树一帜的?
  徐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看清楚自己的特色,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的个性才可以和别的刊物相区别,才会在报道上赢得读者,在发行上赢得更多的市场和渠道,在广告上赢得更多的客户。
  不管是做杂志还是做别的媒体,总有一些相通的东西,但除去这些,还要有自己区别于其它刊物的特色,否则就没有生存的价值了,就是重复建设。首先大道是相同的,但每个人每个事物都要寻找自己的特点。我们《人民画报》也一定要有自己原创的东西。如果在主题上能有原创那是最好的,如果在主题上不能原创,那我们就要在表达方式上进行原创。在表现形式上要表现我们画报的与众不同,照片要选择精品,要能体现及时性和真实性,要有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要能够经受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能够作为历史的、时代的脚印。
  一本刊物要给读者留下印象,就要展现自己的特点。记者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找常人想象不到的视角。一个好记者要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辩证地思考。前三个思路、前三个角度、前三个标题都是要推翻的,只有第四个、第五个标题和角度才能是你应该用的。别人用过的东西、过去自己用过的东西要大胆地否定,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点,才能形成你与众不同的风格。
  记者:《人民画报》在选题策划上是如何把握的?
  徐步:我们办刊有三个方面要求:一是报道主旋律,二是出精品报道,三是考虑如何通过精品后续报道来使内容与经营相结合。也就是说要辩证地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之形成良性互动。
  
  从读图时代到视觉时代
  
  记者:同样的选题,同样的内容,《人民画报》的图片,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您是怎样看待图片作用的?
  徐步:从某种意义上讲,“读图时代”发展到今天进入了“视觉时代”。图片有着其它传播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强调真实性,具有即时和文献功能,而且图片简洁明了,表现的是“决定性的瞬间”,通过这个瞬间用最简洁的形式把最重要的信息、最重要的特点表现出来。
  今天,在人人有相机,而且各自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历史背景、区域、种族有别的情况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只用一个瞬间来代表决定性瞬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叫“多元化的决定性瞬间”。这个新理念强调,作为一个现场的摄影记者或是新闻工作者,你有责任代表全世界,用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这件事情,来捕捉到多元化的决定性瞬间,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要将不同照片、不同视角、各种决定性瞬间,让读者去享用。
  如王岐山与盖特纳握手的照片,我认为,作为摄影记者要对中美政治经济交往的背景非常了解。一种关系可能是明朗的也可能是微妙的。这张照片背后的中美关系就是微妙的,摄影记者就是要通过瞬间来恰如其分地表达两国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一图胜千言”,很多照片都能让人回味无穷。照片一是要吸引眼球,有吸引力;二是要耐人寻味,要能反映时代的背景以及一些潜台词。
  记者:如何理解您的“封面决定论”,你们是如何用这种画文结合的理念和要求来推进画报业务建设的?
  徐步:一本杂志的封面是非常重要的。对吸引读者来说,要占到百分之六七十的作用。杂志封面的选择反映出办刊人的新闻理念和审美情趣。读者首先通过封面开始认识和接受一本杂志,并决定是否购买。我这个观点在被不少论坛引用,被称为“封面决定论”。
  《人民画报》选择封面图片有三个标准:一是亮丽夺目,二是耐人寻味,三是与众不同。这个标准既讲形式,又重内涵,且追求差异。形式亮丽有助于刊物在众多杂志中直接“跳入”读者的眼帘,吸引眼球。耐人寻味包含了许多潜在内容和审美元素,给读者以诸多想象空间。与众不同的目的是给读者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感受。封面的策划和选择非常重要,应该与主题确定、角度选择、采编安排等同时考虑。如果某图片故事不适合图片报道,或者不可能有合适的封面照片,那么这个选题就应该放弃。这就叫“封面决定论”。
  此外,增加原创内容的比重,力求独家是画报社的采编要求。我们的目标为90%的报道应是原创,其中的40%靠自采完成,余下的通过画报社的社会采集网络完成。这个网络的筹建,随着“中国专题图库”的建成而逐步完善。只有原创内容增多了,才能增加阅读吸引力,进而提高转载率,扩大影响力。同时,我们还强调培养编辑记者的精品意识。如何用专业的眼光选择和编辑精品,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精品图片,我觉得这对画报社的发展又是一个挑战。
  
  海外拓展 两头在外
  
  记者:《人民画报》在“走出去”方面已趟出了一条路子。通过多年的努力,《人民画报》在海外已有相当的影响。《人民画报》海外拓展总体思路是什么?
  徐步:《人民画报》在海外拓展上的新思路是立足国内,面向海外,走出去,两头在外。重点在海外。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
  记者: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外国朋友是通过《人民画报》来了解中国的,那么他们是怎样看《人民画报》的?
  徐步:我举两个例子,白俄罗斯驻华大使托奇克对我说他很喜欢《人民画报》的中文版,他表示“这本杂志很中国”。中文对他来说是陌生的语言,但是图片是无国界的,任何人都可以看懂。
  此外,几个法国的资深媒体人也对我提起了画报,他们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看到过我们的杂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人民画报社的海外拓展是如何运作的?
  徐步:《人民画报》实施了期刊本土化战略。俄文《中国》、韩文《中国》相继创刊,进一步增强了期刊在对象国的影响。俄文《中国》创刊五年来,中国国家年、俄罗斯国家年以及汉语年、俄语年的举办,使两国民间交往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关注中国的俄罗斯读者与日俱增,这无疑给杂志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空间。目前,以时政为定位的俄文《中国》杂志发行范围几乎覆盖了俄罗斯全境,其它独联体国家的市场也在持续拓展中,杂志在俄语读者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韩文《中国》商务杂志客观介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提供有关政策法律解读、中国各地经贸旅游等信息服务,为中韩两国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搭建平台。杂志在北京采编、制作,同时在北京、首尔两地印刷、发行。
  一方面,我们把海外分社作为前方的基地,在对象国建立策划中心、发行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外国的政府机构、媒体机构、企业商会和友人,借助他们的市场和资源来办刊。比如俄文《中国》,我们和当地合作,在莫斯科印刷,通过当地订阅来推动当地发行。这也是我们“两头在外”的海外本土化战略,即采编在外,印刷发行在外。
  在对外宣传上,做到“三贴近”。一是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就是要向海外读者客观展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海外读者正确了解中国现状提供可靠材料。二是贴近国外读者阅读需要:内容形式要更加贴近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大《人民画报》的海外影响力和宣传效果。三是贴近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就是要从更深层次把握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从而指导自己的内容选题和编辑加工工作,使得期刊从内容到形式更加符合国外读者的思维习惯。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盘点十年传媒史,是我们早就有的想法。  新世纪的头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但于中国传媒业,却称得上剧烈变革的十年。  这十年,改革始终是行业的主旋律。从2001年的17号文件开始,中国传媒业吹响了集团化、产业化、数字化的号角。一大批有实力的传媒集团傲立潮头,始终走在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从单一介质到多介质的全媒体集团,从转企改制到运作上市,从兼并重组到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传媒集团
期刊
管理    新闻出版总署: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牟利面临全面整顿  2月23日,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严肃处理,采取措施整治学术期刊由其他单位和个人代理发表论文,对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将
期刊
方汉奇先生在其《新闻史上的奇情壮彩》中这样说,“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而广播史又是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没有一篇涉及广播事业的专著。因此,出版系统的、专门性的广播史料书籍,一直是广大广播史志研究工作者努力的目标。2007年6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赵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便是近年来广播史料的代表作。  该书收入的史料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
期刊
进入新世纪后,新闻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读者的观念、构成、地位和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读者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党刊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典型代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本文结合中共安徽省委党刊《江淮》杂志的办刊实际,谈谈如何通过创新,不断提高党刊的指导性和影响力。    创新时政报道,高唱主旋律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报道好中央和省委的重要精神和工作部署,是党刊的职责
期刊
Jock Lauterer任教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曾经创办了两份社区报,他的书《社区新闻》已经第三次再版,被全美很多大学社区新闻课程奉为教材,也成为专业人士了解社区新闻媒体的重要专业参考书籍。每年暑假他会走访北卡大大小小的社区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现场培训,涉及从新闻报道到摄影的方方面面,今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屈指算来,已经走遍了150家社区报社。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学术高度让他
期刊
“我的对面住着一位送《华商报》的小伙。小成,一个勤劳、乐观、向上、爱吼大秦腔的小伙。  他,每天在五点半左右就去上班(夏天更早些),去到站点,等待从印刷厂出来的送报车,领好自己所投递区域的两百多份报纸,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报纸一份份的整理好(因为报纸从印厂出来时,是不分版面的)。然后,挨家挨户的去投递,两百份左右的报纸,全部投递完最快也要三个小时左右。  送完报纸,小成要在吃中午饭之前到站点去领牛奶。
期刊
2004年我国第一家社区报《巷报》在长春市成立,此后全国各地又有几份零星的社区报诞生,但都以失败告终。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授权上海《新民晚报》集团《风尚》进行社区报试点,上海的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势加上社会大环境的支撑,《风尚》的成功与否对未来中国社区报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指向性作用。3年来《风尚》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会成为未来中国社区报发展的宝贵经验,但受制于各方面条件,依然困难
期刊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之际,华商晨报社逆势而为,完成了在辽宁全省主要地市的又一次发行布局。这一次调整,《华商晨报》的发行量由日均发行50万份增至日均60万份,在沈阳市的发行占据极大的优势的情况下,在抚顺、辽阳等9地市的发行迅速上升,《华商晨报》的巨大影响力已经遍布辽宁全省。  同样是2009年,《华商晨报》的广告经营额再创新高,达到2.3亿,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份报纸的新闻产品的提升和社会责
期刊
《华商报》自1997年改制、改版以来,已经走过了13年的历程。在这13年里,《华商报》始终尊秉“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的办报宗旨,近年又提出新的办报理念:民本为魂,民生立报;平民情怀,大报风范;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宗旨和理念决定报纸的方向,《华商报》正是在这样的宗旨和理念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到了今天。   华商能取得今天的成果,体制、机制、人才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
期刊
当今社会,传统媒体“一言九鼎”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写博客、织“围脖”、立“门户”,媒体的定义不断刷新。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如何固守原有阵地,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郑州日报》始终强化危机意识,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办报思路,使报纸的经营运作焕发活力。  《郑州日报》很早就在中小学生中发展学生记者,开设有小记者专版,以此提升媒体品牌影响力。《郑州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