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品诗迷津 提高赏析水平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弄懂题目含义,品味语言特色
  诗歌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概括,正确理解题目是进行诗歌赏析的必要步骤。如《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意即“劝酒歌”。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元丹丘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又正值作者怀才不遇之际,于是将满腔的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鉴赏诗歌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技术,领会其语言的精练、含蓄、优美、生动、隽永、传神以及语言风格特色。任何情感、任何内容均需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因而弄清作品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意义的第一步。诗的语言特点之一是精练,用少量炼过的字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形象、生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恋人,依依不舍,有多少离别的话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语哽咽喉。一个“竟”字准确、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心情。再如晚唐诗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之作《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诗中一个“老”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萧瑟,塑造出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梦本无重量,一个“压”字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可感,把幻觉写得何等真切。
  二、领会诗文内容,体味思想感情
  这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導学生通过语言这个表现形象去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弄清句子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中“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我们可以通过对上下文中的有关词语联系起来理解。“焉知”一句,从积极的角度安慰、鼓舞李剑州,以李广喻其功绩显赫,今日虽落泊暂处剑州,但日后定有锦绣前程。
  诗句的意境即思想感情与生活图像的融合。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的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的真实实境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差、动态差、传神差,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诗里鸡声、茅店、月光、人迹、板桥、白霜,原也是具体有形的物象,诗人借助这些物象的描写,却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旅人在荒凉的乡村道路上清晨早行的生动情景,让我们体会到旅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内心境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意境,重要的就是要让大家脑海中能浮现出作品中所叙之事,所绘之景的画面,能设身处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作者所写之景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灰暗低沉,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鉴赏表现手法,探究艺术风格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爱憎情怀,何其鲜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惜农之情,何其强烈!直接抒情,痛快淋漓。但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情景相融,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认真揣摩。“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字字溢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句抒怀,全诗貌似叙事,却真实地抒发了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诗歌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见的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以及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修辞手法。创作方法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风格有豪放、婉约之别。
  四、关注相关背景,倡导反复吟诵
  与表达技巧一样需要关注的,还有诗歌的相关背景,如诗的人生遭遇,当时所处的时间环境、作品的创作动机等。了解这些,必将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鉴赏。
  诗歌,是一种最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我们欣赏诗歌,既要掌握它的形象化特征,从感觉上把握它,又要触及它的思想感情内涵,从理性上领会它,只有善于运用艺术规律去欣赏艺术,才能透过“看热闹”进而“看门道”。人们通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这里有四个含义:一是要细心认真品读诗作,并思考与回味;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定安定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赏析;三是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与诗歌意会相对应的形象感受;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诗歌的把握。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之美,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领略这种美感的。反复认真地吟诵,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恻,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自然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不知不觉就步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俨然如一个诗圣诗仙。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讲到文学鉴赏时所说:“文艺鉴赏就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与单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让课堂变得鲜活与灵动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课堂上孩子们充满活力与激情,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乐学好问,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课堂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  然而热闹积极的场景背后,我们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只顾自己表达,有的孩子甚至于在别人还没说完的情况下,
期刊
南昌十七中开办西藏初中班已有25年,近15年以来西藏初中班生源主要来自西藏自治区内的拉萨、昌都、阿里地区。学生学习基础与技能参差不齐,给正常的教学带来较大困难。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甚至厌倦学习,造成知识缺陷越来越大,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针对此情况,学校对2006级110名西藏学生,在班级管理上实行行政班级管理制,在语文、数学、藏语、英语四门科目教学上实行分层走班
期刊
所谓“情境式”作文教学,即针对学生作文中遇到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的“卡壳”现象而采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味的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方法。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本人现就此浅谈拙见。  一、观图设疑 开启思维  “观图设疑”是先由老师出示与话题作文有关的图画,指导学生观图后,再由老师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期刊
摘要: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演绎了这篇富有情趣又富有哲理的说课稿,更是富有启迪人生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生本对话 师生演绎 课堂教学    《螳螂捕蝉》的说课稿,我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课文《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楼栋党员活动室这个“党员之家”的建设,是党建工作进楼栋的一个共同特点,也是开展党员活动、进行教育管理、完善组织架构、搭建服务平台、发挥阵地作用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 学生党员 楼栋活动室   当前,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要旨,紧紧结合高校特点,推进高校学生党员活动室这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纵观目前的思品教学,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失真。课上课下不统一,出现了课堂“热闹”,课后“淡定”的现象。因此,在我们品德课堂中,应引导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用心“感”之,课后教师跟踪“检”之。情感是道德品质的催化剂,品德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情感,才有利于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呈现出勃勃生
期刊
一、班级管理,做到有爱  首先,作为班主任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热情万分。当然班主任的工作的确特别辛苦,不仅劳力,而且劳心,心理压力很大。自己辛勤的付出,往往还得不到学生理解的回报,烦恼之至。那怎么办呢?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爱上它,并把它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只有调整好了心态,变压力为动力,才有工作的激情,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班主任要爱学生。爱学生,要做到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
期刊
摘要:在教师专业化呼声日高、基础教育课改全面推行的形势下,高师公共教育学重要地位的凸显与其课堂教学的低效形成悖谬和反差。对其原因的探讨选取了一种与前人不同的研究路径:即以高师学生对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不满为起点,探寻出教育学不受欢迎的症结在于认知意义与价值意义的双重失落。继而从这两种意义失落出发,探寻出其深层原因在于学生的四种知识兴趣取向未获满足,即思维探险兴趣、生活实用兴趣、个体表达兴趣和精神生长兴
期刊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们在探究留守学生教育方法时,发现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爱”。 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缺乏父母的关爱。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爱”字上下工夫,在“情”字上花力气,在“心”字上做文章,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真情付出  1.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为了掌握留守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实验学校填写了留守学生统计表、留守学生基本
期刊
有人说,生命就像泰戈尔笔下那美丽而脆薄的杯子,你需要不断把自己倒空,然后,以新的内涵来不断充满,才得以新鲜与丰盈。然而,往往我们欠缺的正是这种自我反思甚至否定的勇气,于是,生命不免流于苍白和平庸。教学亦然。  从教十余载,名师的课、各级各类教学竞赛的课,林林总总也听了不少。头几年,我们往往像小学生那样易于被斑斓的色彩、溢彩的流光吸引,关注点总落在教学知识与教学技术层面,而忽略背后隱藏的教学规律与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