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空你的杯子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k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生命就像泰戈尔笔下那美丽而脆薄的杯子,你需要不断把自己倒空,然后,以新的内涵来不断充满,才得以新鲜与丰盈。然而,往往我们欠缺的正是这种自我反思甚至否定的勇气,于是,生命不免流于苍白和平庸。教学亦然。
  从教十余载,名师的课、各级各类教学竞赛的课,林林总总也听了不少。头几年,我们往往像小学生那样易于被斑斓的色彩、溢彩的流光吸引,关注点总落在教学知识与教学技术层面,而忽略背后隱藏的教学规律与思想。倒空你的杯子,才知道,技术层面的模仿不过是有其“形”而无其“神”,得其“器”(方法与技术)而忘其“道”(思想与理念)。无怪孔子大呼:君子不器!
  其实,听课者也要“不器”——反思名师是怎样处理知识的,其教学技术是怎样生成的,其中反映出怎样的理念?这些教学智慧说明了什么?怎样才能具有这种水平,进而让自己的课具有生态课堂和文化课堂的韵味。
  这一次,我们聆听的是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
  每一次听孙双金老师的课,无论时间多长,两小时也好,三小时也罢,总有意犹未尽之感。你的心总会被他的课堂点燃,随其舞之、蹈之,恨不得大呼快哉!他执讲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也是一样,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巧妙的导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架起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说错也表扬,其意褒在举起了手就是举起了勇气和自信。正是这一次次从不吝啬的鼓励,打破了学生心理的坚冰,融洽了师生关系,和谐了课堂氛围。“主问题”的提纲挈领,支撑起了整个课堂结构:将教师“隐藏”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突显了课堂正是学生学习的舞台……而引起我最深刻反思的有两点,一是删繁就简的处理,二是“拔与拨”背后的智慧。
  孙老师正是抓住“什么样的林冲”和“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两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拉动了丰富的学习信息,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探究的内核。这两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关键点,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中心问题,同时也构成了课堂的“主问题”。
  在这两个“主问题”的统领下,课堂上既有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的多元思考与解读——有滋有味地品文章,七嘴八舌地谈人物,也有师生对朗读艺术的探讨与实践——“八十万禁军”怎么读,“大喝一声”怎么读……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的精彩生成:学生读出了林冲的谦虚、武功高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临危不乱、讲义气等,于是林冲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师生在朗读实践中的共评、互评因情智共生。
  这也正是我从教十余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学中删繁就简,以简驭繁?
  孙老师的这堂课中“拔”与“拨”二字区分的教学,应该是许多听课教师印象颇深的地方。
  当一位孩子起来朗读第七自然段,将“拨草寻蛇”读作了“拔草寻蛇”时,孙老师分三个层次的处理都令我深深佩服。首先,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反而表扬学生能选择课文中自己认为精彩之处来朗读。接着,顺势淡然地指出有个字音没读准,并板书区分,再以“拔”与“拨”不同动作的形象对比。有趣的比喻帮助孩子巧妙地记住了这两个极易弄错的难点字。最后,再次向读错字音的孩子表示感谢:正是你的小小的错误,让我们知道了“拔”与“拨”的区别。
  三个层次的处理背后折射出的是教学的智慧,是如何处理课堂学习中孩子发生错误的智慧,是根据孩子学习情况的预设与生成的智慧。
  为什么孩子偶然的错误在孙老师的课上就能达成一次精彩的生成?我不断思索着,这偶然的错误背后不也折射出其必然吗?
  “拔”和“拨”二字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有所接触,但直到六年级还是有一些孩子不经意间就弄混淆了,不能不说这是孩子们辨析字词中的一个重难点,更何况 “拨草寻蛇”这个词是孩子们生活中鲜见的,出错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上网查找了孙老师在河南执讲的同一课,这堂课上同样也有孩子将“拨”读作了“拔”。可见,孙老师在备课时一定是对孩子的学情与学习规律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出恰当的预设,正是对必然的了然,才能从容面对无数的偶然。
  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位在课堂中学习的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灵动的思维随时决定着下一秒教学生成的偶然。作为教师的我们唯有在偶然背后做足必然功夫,方能以不变应其万变,方能以简驭繁。
  倒空你的杯子,让生命再次鲜活!我对自己说。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红谷滩分校)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一座山,山是骨架,水是灵魂。无论山势多么雄伟,拥有一股活水时才显得有灵气、生机勃勃。一节课,亦是如此。教师是撑起整个课堂的山,而那股水便是学生。当这股活水注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此的课堂教学才算得上一节好课。所以,笔者认为听课应像“远看山色”“近听水声”那样多角度去欣赏,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远看,看教师如何构课  一节好课,教师首先应准确构课,选择合适的教学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与单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让课堂变得鲜活与灵动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课堂上孩子们充满活力与激情,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乐学好问,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课堂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  然而热闹积极的场景背后,我们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孩子们只顾自己表达,有的孩子甚至于在别人还没说完的情况下,
期刊
南昌十七中开办西藏初中班已有25年,近15年以来西藏初中班生源主要来自西藏自治区内的拉萨、昌都、阿里地区。学生学习基础与技能参差不齐,给正常的教学带来较大困难。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甚至厌倦学习,造成知识缺陷越来越大,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针对此情况,学校对2006级110名西藏学生,在班级管理上实行行政班级管理制,在语文、数学、藏语、英语四门科目教学上实行分层走班
期刊
所谓“情境式”作文教学,即针对学生作文中遇到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的“卡壳”现象而采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味的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方法。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本人现就此浅谈拙见。  一、观图设疑 开启思维  “观图设疑”是先由老师出示与话题作文有关的图画,指导学生观图后,再由老师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期刊
摘要: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演绎了这篇富有情趣又富有哲理的说课稿,更是富有启迪人生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生本对话 师生演绎 课堂教学    《螳螂捕蝉》的说课稿,我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课文《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楼栋党员活动室这个“党员之家”的建设,是党建工作进楼栋的一个共同特点,也是开展党员活动、进行教育管理、完善组织架构、搭建服务平台、发挥阵地作用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 学生党员 楼栋活动室   当前,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要旨,紧紧结合高校特点,推进高校学生党员活动室这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纵观目前的思品教学,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失真。课上课下不统一,出现了课堂“热闹”,课后“淡定”的现象。因此,在我们品德课堂中,应引导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用心“感”之,课后教师跟踪“检”之。情感是道德品质的催化剂,品德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情感,才有利于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呈现出勃勃生
期刊
一、班级管理,做到有爱  首先,作为班主任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热情万分。当然班主任的工作的确特别辛苦,不仅劳力,而且劳心,心理压力很大。自己辛勤的付出,往往还得不到学生理解的回报,烦恼之至。那怎么办呢?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爱上它,并把它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只有调整好了心态,变压力为动力,才有工作的激情,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班主任要爱学生。爱学生,要做到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
期刊
摘要:在教师专业化呼声日高、基础教育课改全面推行的形势下,高师公共教育学重要地位的凸显与其课堂教学的低效形成悖谬和反差。对其原因的探讨选取了一种与前人不同的研究路径:即以高师学生对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不满为起点,探寻出教育学不受欢迎的症结在于认知意义与价值意义的双重失落。继而从这两种意义失落出发,探寻出其深层原因在于学生的四种知识兴趣取向未获满足,即思维探险兴趣、生活实用兴趣、个体表达兴趣和精神生长兴
期刊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们在探究留守学生教育方法时,发现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爱”。 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缺乏父母的关爱。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爱”字上下工夫,在“情”字上花力气,在“心”字上做文章,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真情付出  1.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为了掌握留守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实验学校填写了留守学生统计表、留守学生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