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20516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呢?下面结合《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我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用初读、研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来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朗读来理解、感悟和积累。
  第一,初读环节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给你的最初的感觉,并且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保证读的时间,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流利,读得响亮,不添字不漏字”。1、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词;2、学生齐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快速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第二,研读环节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养成深入阅读的能力。教材处理上可制作“研读板块”让学生读、思、悟、用,其板块设计可以是质疑解疑的过程。
  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质疑:徐悲鸿立了什么志?他是怎么努力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读课文学生找出徐悲鸿立下的志是“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教师接着问:“徐悲鸿为什么立下这个志向?”让学生研读课文的第一段,抓住外国学生的话体会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
  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徐悲鸿又是如何努力的?学生研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有关的语句,如:“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通过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教师提问:徐悲鸿为什么要如此努力呢?让学生回到“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语句上,体会出绘悲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再次齐读这句话,感受徐悲鸿为中国人争气而刻苦努力的精神。徐悲鸿的生活怎么样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节,朗读时抓住关键词“一间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接下来提问学生:是什么支撑着徐悲鸿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节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学生再一次回到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上,用坚定的语气朗读这句话,深化理解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第三,品读环节主要抓住重点词句,把读落到实处。读的目的是讓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会遣词造句。一篇文章是通过词句来表情达意的,在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品读课文。通过“必须”、“真正的中国人”等词去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还引导学生品读外国学生的话,抓住关键词“很不礼貌”、“冲着”、“你们中国人”、“天堂”体会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抓住“震惊”、“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体会那个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深深忏悔。
  第四,创读环节主要指学生在有了对课文独有的理解后,能通过自己的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和展示语感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中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中,有两处对那个外国学生的语言作了细致描写,教学时让学生从那个外国学生的语言揣摩他的神态,从徐悲鸿的想法,想象出他的表情。在创读中,要把外国学生从狂妄自大到甘拜下风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出来,还要加上人物的表情、动作,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阅读教学要指向学生心灵,指向学生生活,指向学生最近发展区。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初读、研读、品读、创读来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他文献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生成。  看着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着,我们深深地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感到欣慰。那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一、设计学习方案    教师的工作主要在课前。教师好比设计师,课堂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设计。  七年级第一次作文教学是《这就是我》的命题作文
现阶段,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直接导致了农村作文教学的滞后。要改变这种局面,语文教师必须合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作文课堂焕发生机。下文笔者就上述话题,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 精设作文结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自身要不断创新,教学也要不断创新。作文贵在创新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写作想象作文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表象积累。想象的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现实生活是想象的源泉。想象是在对现实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没见过猴子的人,不可能创造出孙
依据我多年的求学生涯和数年的教学实践,赏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让师道尊严回归人性化,如何让赏识风范走进语文课堂,我认为需要改变几个固有观念。    一、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功能,但我们不能因这种“师范”的作用而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常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学生渴望平等,教学理念呼唤平等,然而实际教学中能做到平等的师生关系
叔本华在谈到小说创作时曾说:“小说家的任务不是讲述那些伟大事件,而是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变得趣味盎然。”郝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他的小说很少有宏大的叙事,也难见离奇曲折的情节,只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个点,耐心地,平静地站在这个点上观察周遭世界,得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独到感触。这种类似于《核舟记》的微雕技艺,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人的情感力量。他的《卖果》,就是一篇源自生活的佳作。  小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简洁含蓄,极富韵味和美感。品古诗,如同饮一杯纯美的佳酿,在幽香中荡气回肠。引导学生记忆、积累古诗文,有助于夯实语文基础,增强鉴赏能力,感悟人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它们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
“我们”是谁?在80后小说家手指的《寻找建新》中,“我们”也是一群来自乡村却打算在城市生存下去的80后年轻人。在小说的叙事时间二零零四年,城市对于“我们”尚是十分陌生的“他者”——城市里最普遍的出租车、电梯、抽水马桶都会使“我们”感到手足无措,更不用说装修豪华的大商场、名牌专卖店、麦当劳、夜总会等等了。“我们”落脚在城中村简陋的出租房里,干着随时都有可能结束且工资不能按时兑付的工作,穿着皱巴巴的劣
说明文阅读可采用“读”、“审”、“找”、“比”、“定”五字法。讀,就是读文章题目,读正文,读考查题目,目的是了解文章内容和考查的能力。审,就是审题,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是理解词语题,是理解文意题,还是推断题;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找,就是根据题目的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做上标记。比。就是比对分析,将选项文字和找到的原文的相关信息。比对分析,求同存异。定,就是回视题目确定答案。而在实际阅读过
阅读教育即通过阅读进行的教育。阅读教育以“树人”为目标,旨在通过阅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心灵空间。阅读教育要坚持经济性、渗透性、趣味性原则,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提供阅读精品,并对阅读教育进行延伸,善于运用、点化。    一、“阅读教育”的发现    通过阅读进行教育,古已有之。所谓发现,是指从我自身出发,对阅读教育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有意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
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基于此,平时的写作训练尤为重要,教师理应把它作为突破口,总结出一套点拨学生习作的技法,从而激活孩子们创作的源泉,放飞心灵,展现青春的个性风采。  一.感悟经典:让我欢喜让我忧  所谓“练技不如练意”,朱自清先生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他曾说“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然而初中生学习科目多,精神压力大,无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