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之间的碰撞与消弭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whwa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叔本华在谈到小说创作时曾说:“小说家的任务不是讲述那些伟大事件,而是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变得趣味盎然。”郝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他的小说很少有宏大的叙事,也难见离奇曲折的情节,只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个点,耐心地,平静地站在这个点上观察周遭世界,得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独到感触。这种类似于《核舟记》的微雕技艺,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人的情感力量。他的《卖果》,就是一篇源自生活的佳作。
  小说讲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读大学的儿子放假回家,陪着老父亲去集市上卖了一天自家果园产的果子。一天多的时间很短,但胜在内涵丰富,读之有味。郝炜是诗人出身,小说的情节走向也受诗歌创作的潜在影响,不重故事性,转而在诗性语言和心理刻画上下足功夫,通过描写卖果前后父亲心理和行动的细微变化,展现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农村人民传统思维的变与不变,以及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观念隔阂。这种内在观念的碰撞,并不是刻意为之,作者的本意也不在于制造跌宕的情节,而是春风化雨般自然地消融在父子亲情里,在笔触忽略过生活的苦难和卑微后,只留下彼此间从不言说的关爱。
  写一篇小说来表达一个既定主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表达得准确而有个性。郝炜在博客里有感而发:
  “我对生活总是充满热情,我对自己的生活时时进行补充。因为我十分清楚,只有这样,你的人物才能鲜活,你的小说才能汁水丰盈。”他善于把捕捉到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组合起来,用鲜活的细节来完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在父子冲突全面展开之前,小说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写父亲对果子的爱护之情。父亲编土筐子时,他把废旧的编织袋剪开,缝在筐底,“既要让他们和筐底接触,又要有一定的距离”,是为了“让果子舒舒服服地在土篮子里呆着”;回忆自己小时候卖果,“父亲用衣服把果子罩上,宁可自己晒在秋阳下”;当果子卖不出去必须装箱放冰窖里时,他感到心疼,“果子们在里面也会冷的”。身边的果树和果子是他的朋友,他忠实的倾听者,这股对土地质朴的深情已经渗入了他的血液中,是身处现代都市的大学生儿子无法理解的,这也是他和儿子争执要不要提前一天取出果子去卖的原因所在。一个老实巴交的果农,不懂营销,不擅长人情交际,日子难免过得清苦怯弱,管仓库的胖子叫他“老登”,他不以为意,但是儿子却用实际行动逼胖子自己搬箱子,赢回了父亲的尊严。父亲吃带虫眼的果子,不经意地擤鼻锑,遭到了儿子严厉的批评。这种碰撞的节奏貌似激烈实则舒缓,在父子不斷升级的小摩擦背后,是儿子对父亲的爱,是父亲良善的秉性,同时也折射出了深远的社会意蕴,暗示了农业文明和都市文明影响下的两代人虽然观念各异,但仍然有对接和互渗的共通点,毕竟血缘关系是可以超越一切时代因素的。
  在以往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中,大家的着眼点一般都放在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传统被城市化的推土机连根铲掉,或者揭露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不幸。小说家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上,热衷于对底层权利的丧失表达一种道义上的关怀,而忽略了对美的挖掘和追寻。这篇小说的基调则完全相反。在果农的生活中,不是没有苦难的因子,被胖子叫“老登”,啃茶叶蛋,专挑有虫眼的果子吃,都说明了他的日子多么辛酸,但作者总是点到为止,不深入展开,而是跳开苦难的这潭泥沼,尽情讴歌传统文化中淳朴的人性之美。文中的父亲整天劳作却不以为苦,因为他的内心并不在意这些,他心里念叨的是心疼果子被冻着,为果树的衰老而揪心,儿子考上大学,更让他觉得以前的辛劳都得到了回报,他的精神世界是平和愉悦的。他对每一棵树的履历了如指掌,和女人在果树下水乳交融的性爱,无不展现出一种原始而传统的美好境界。
  再进一步解读,父亲对儿子的那些不解和牢骚,很大程度上也是他自身温厚敦良性格的本能反映。他恪守乡村传统,想和儿子产生有效的沟通,但重建父子关系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文末他“觉得这一天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一方面是恐惧儿子变得陌生起来,自己已经快失去了做父亲的威严和掌控力,更多的则是对儿子维护自己的行为感到由衷高兴。儿子成熟了,自己可以像果树一样安心地老去。代际之间的碰撞,最终消弭在一股化不开的亲情细流里,给文本增添了言之不尽的蕴味。这些源自土地深处的温情和诗意,没有对生活的深入体验是绝对做不到的。
其他文献
中美教材对比之下的优劣,可以说各家有各家的说辞,不过对经历了十几年应试教育折磨的学生来说,不管是美国教材也好,美国教育制度也好,都是隔山望风景,江山无限美,俗话说“老婆永远是别人的好”,很多同学对待中美教材估计也有这样的想法。难道中国教材在美国教材前真的如此不堪一击么?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下面我们就谈谈中国教材的必然性。    一、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厚重决定了中国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    个
最近,听了不少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面对同一文本,由于施教者解读角度不同,所以教学设计和风格呈现出相异的模式。不过,笔者觉得有的课听来让人如舟行碧波,轻松自如;有的听来则如负重登山,艰难苦涩。如何会产生如此洞天之别呢?经过比较发现,切入点的选择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教学时,合宜的切人模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那么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该怎样寻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解读文章
一    “二十个世纪天国的循环往复/使我们疏远了上帝,接近了尘土。”1934年艾略特在合唱诗《岩石》中这样写道。在他看来,“二十个世纪”,人类迄今的纪元史,就是一部疏远上帝,接近尘土的历史。这一历史是这一人类时间的意义吗? 艾略特的回答是肯定的。  “疏远上帝”,意味着神圣信仰的解体,意味着人心衰败,意味着生存的全面非精神化和意义世界的荒芜。依西方传统,“心灵”是人获得实存的基础,一个无心的人是
一    镇球第一次见到鹤子时才十七岁。那是在一九七五年底,他被所在的工厂派到辖区派出所,充当治安联防队员。他干得不坏,很快成了一名骨干队员,没多久还被提拔为一个三人小分队的队长,负责城西地段的夜间治安。在镇球的朋友和邻居印象里,他那段时间变得沉默寡言,一身神秘的气息,而且很难看到他的踪影。事实上,镇球白天基本上都在家里睡觉,睡得很沉很沉。天黑下去了,他才醒来。晚上八点他准时来到派出所,先是会和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兴起,伴随着马原、莫言、残雪,洪峰这个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知。洪峰早在1983年就开始了小说创作,处女作《啊,山冈上的小白杨》,发表于《绿野》,并获得了“绿野”金牛奖。文学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他而让他声名大振是在1986后的那些作品,如《瀚海》《奔丧》《极地之侧》等。  纵览洪峰创作历程,我们会发现他在写作技巧,写作精神内核的延展上不断走向成熟。和许多的先锋作家一样,洪
怀念父亲/朱明强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他的猝然长逝可以说是我们兄妹六人人生中最为悲痛的事情。每当想到他去世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我们就痛不欲生。  父亲是个孤儿,从小给别人放牛,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来参加了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都参加过,革命的熔炉锻炼了他果敢坚毅的品格。  父亲一生勤劳。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一个月回家一次。只要我放学回家看到他的自行车停在院子里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生成。  看着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着,我们深深地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感到欣慰。那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一、设计学习方案    教师的工作主要在课前。教师好比设计师,课堂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设计。  七年级第一次作文教学是《这就是我》的命题作文
现阶段,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直接导致了农村作文教学的滞后。要改变这种局面,语文教师必须合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作文课堂焕发生机。下文笔者就上述话题,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 精设作文结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自身要不断创新,教学也要不断创新。作文贵在创新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写作想象作文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表象积累。想象的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现实生活是想象的源泉。想象是在对现实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没见过猴子的人,不可能创造出孙
依据我多年的求学生涯和数年的教学实践,赏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让师道尊严回归人性化,如何让赏识风范走进语文课堂,我认为需要改变几个固有观念。    一、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功能,但我们不能因这种“师范”的作用而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常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学生渴望平等,教学理念呼唤平等,然而实际教学中能做到平等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