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将文质兼美的文章割裂成支离破碎的一个个知识点,老师授课一言堂,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文言文的教学成了少慢差费,学生谈及色变,老师无可奈何。为了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文言文,并且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整体提高,我通过研究各种经验、教法,以及进行各种课堂实践,终于找到了符合教与学同步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即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一、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激发兴趣的要义,全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做”的热情。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着思想教育、文学、科学、论辩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应本着学生积极参与的原则,根据文章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文言文教学中在课堂上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
  1.强化学生课前预习,初识课文
  先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查阅有关的工具书诵读课文,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要让学生在诵读翻译的过程中,把不懂的地方做记号,这只是一个预习的要求。也就是说上课前先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二查、一译疑。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后,再分段译在笔记本上;另一疑指:学生在串解过程中肯定有问题,发现问题放在课前质疑。
  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课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学生主动质疑和解疑
  上课前,老师需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研讨情趣。进入正课后,先让学生提问,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然后再让老师点拨解惑。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及容易弄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质疑是学生参与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既能体现民主教学,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应在不断质疑、答疑中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让学生走上讲台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课文:①串解课文;②提问其它学生;③其它同学提问讲课学生(不超过三个问题),在此同时教师可做板书归纳整理各个知识点。
  学生走上讲台,不仅是对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能力的考查,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不仅锻炼了胆量,也锻炼了口才,还培养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这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这种方式也加强了学生自觉系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这样才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同时也体现了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原则。让学生走上讲台,创设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和形式,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三、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活动来让学生久磨之剑得以尝试,强化其参与意识。
  1.引进写作
  很多文言文作品,都蕴涵丰富的写作空间,如能适当引导消化,可以激活整篇文章的学习。比如教《烛之武退秦师》,可以利用文章中未显示的信息非常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写出这些信息,可以写烛之武夜辞郑伯的情景,也可以写郑伯苦苦等待的焦虑,甚至还可以写烛之武到秦营时的受冷落等等。学生如果写这些情景,一定要先读懂课文。这样的训练,既领会了文章内核,又锻炼了写作,还培养了想象力,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
  2.课堂上外向课外阅读延伸
  学生仅学书上所选的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选择与课内内容相近的课外浅易的文言文,让学生讨论掌握重点,并推举学生上台试讲,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有效复习巩固旧知。
  3.课外举办各种活动
  学习文言文不应该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师可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学习了《张衡传》后,可以联系我国现代的科技状况作演讲,还可以开展古诗文朗读、古文化常识知识竞赛、古诗词名言警句阅读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强化巩固参与意识。
  总之,文言文教学必须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路,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这样就能改变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从而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中学。
其他文献
据日本产经新闻网2016年8月28日报道,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2016年大学新生申请无利息奖学金的学生数增加了2.4万人,而文部科学省的财政预算不足导致这些学生暂时不能领取奖学金。  为确保这些满足申请条件的优秀贫困学子顺利拿到奖学金,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从有利息奖学金的预算中借一部分资金来补充无利息奖学金。  2016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新创设了给予型奖学金,将于12月底前讨论出具体的适用对象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自30年代起一直作为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经典教材。在海外,凡是有华文教育的地方都要选它作为教材,在华人世界里可谓耳熟能详。朱自清先生笔下那宁静、淡雅、朦胧的荷塘月色,像诗,像画。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浓浓的哀愁和那淡淡的喜悦感人至深。  长期以来,人们“颇不宁静”的原因和那浓浓的哀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从政治的层面去解读,认为表现了朱自清先
议论文有其相对于记叙文等体裁特有的文体特征,比如同样是叙事,记叙文要求叙事曲折完整、生动形象,而议论文的“叙事”其目的只是为了“喻理”,因此一般只要求“点到为止”。“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往往包括选例、引例、叙例和议例几个步骤,下面试就议论文写作的例证技巧解说如下:  选例贵在典型、新颖、得当。典型是指要选择能充分切合论点、论证论点的例子,而且要力求有代表性。新颖是由应试作文的性质所决定的,高考作
金岳霖先生是我国现代哲学界的一代宗师。著名学者张申府曾说:“如果中国有一个哲学界,那么金岳霖当是哲学界第一人。”金岳霖先生学贯中西,更为难得的是,金先生作为一个哲学家,身上却没有一般独守书斋学者常有的腐儒气,浑身散发着魏晋遗韵,魏晋风度所涵盖的率真、重情、独立、超越、重美等等品格无不在其身上呈现,真应了那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苏教版和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均选用了金先生的学生——作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当我饱含悲壮的激情讲完了这一课后,我问:“大家怎么看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呢?你们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觉得荆轲是在逆历史潮流而行,他的行为简直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他这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结果只是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简直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时班里学生几乎全体深表赞同,又点头又恩的,我震惊了,我原以为总有学生会不顾一切地站起来驳斥我的观点,或是坐在那里
据加拿大统计局官网2019年5月2日消息,加拿大统计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课程中表现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使用的数据源于加拿大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纵向统计平台内的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系统(Postsecondary 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 withi
散文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热点与难点。要进行有效的散文教学,首先要确定何为散文。韩向东教师说:“散文,是一种最自由,最散漫的文体,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淌,表达灵活而富有变化”,“散文多直面人生,抒写真人真事真情,亲切自然,是与读者心灵的沟通。”可见,散文有着展示作家情感世界、凸显自我个性、倾诉内心感悟的特点,因此散文教学,只有做到有效提问,并与散文本身特点相吻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
有一种油画技术,通过逐层叠加,使画出来的作品粗犷而有立体感。我读《林黛玉进贾府》,便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技法的娴熟运用——为了塑造各种鲜明的形象,作者不是简单而集中地概述或描写,而是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多次数等手段的描述,将艺术形象鲜活地凸现在作者眼前,让你获得艺术的快感从而过目难忘。  其方法灵活多样、五花八门、细细品味则奥妙无穷。  一曰“多角度” 如作者为了显示贾府的高贵,借黛玉之眼,依次观察展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小说给我们塑造一个心理病态的形象——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
摘要: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語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引领全体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情境中真实问题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