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查漏补缺成为一种习惯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fy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漏补缺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一种积极有效的处事方法,它能使我们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补救不足和疏漏之处,使事情朝着完善、完美的方向发展。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查漏补缺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处事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查漏补缺只是大多数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讲解或引导之下订正错题。这一环节一旦结束,学生的查漏补缺工作也随之结束。曾经的疏漏、错误是否真正得到补救和改正就无从知晓了。于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会在同一个“地方”多次“跌跤”,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也无多大改观。学生便在这种糊里糊涂的恶性循环中“原地踏步”甚至一蹶不振,更别提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处事能力的增强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主动查漏补缺的意识,更别说养成查漏补缺的习惯了。
   在学生初入校门便开始接受这样的规律: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写作业——教师改作业(查漏)——教师讲作业(补缺)。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查漏环节,还是补缺环节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的主动性毫无体现。尤其是在补缺这一环节中,教师为了照顾到参差不齐的学生基础和千差万别的疏漏和错误,常常会把所做的习题全部讲解一遍。这样,学生不用过多的思考便能以最便捷的方式以书面的形式改正错误、补救疏漏。至于造成疏漏和错误的原因他们是否知晓并能引以为戒,那就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久而久之,学生便懒于思考,甚或连写作业这一环节也想赖掉,只坐等教师的答案,哪里还能发现自己的漏洞?又何谈补缺呢?照此看来,造成这一可怕后果的元凶还是教师。因为教师的大包大揽不仅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责任,还剥夺了他们思维的权利,剥夺了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所以教师们需要放开手来,还“学”于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全交给学生。比如,在进行仿句训练这一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通过例子的展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仿句时须注意的原则和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疏漏加以补充或纠正。然后教师提供习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训练,再由同桌之间或小组成员间相互检查,以发现各自的问题。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例子给予点拨和引导,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自己的疏漏、不足,并从中归纳适合自己的经验或方法并加以运用。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在仿句中存在的问题,突破束缚自己的瓶颈。
   其次,教师要善于传授学生以查漏补缺的方法。比如在进行记叙文阅读的教学时,除了从感性上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丰富情感及文学内涵,进行较高层次的艺术熏陶外,还应从理性上向学生系统传授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思路、要点以及把握要点的基本方法。
  再次,教师要舍得为学生提供时间落实补缺工作。在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初高中教育,属于学生的时间可以说几乎为零,毕业班学生几乎把用餐时间都挤占了。因此,要想把查漏补缺工作落到实处,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留下自由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强化记忆或者相关训练,在这一过程学生才能静下心来咀嚼、品味、消化、吸收,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尽力杜绝以大量训练强化记忆,以教师的思维主宰学生思维的做法,这或许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由此而导致的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可能贻害学生一生。
   最后,教师要及时督促、检查、评价补缺工作的落实情况。尤其对于自制力较差、作业量较大的初中生,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督促、检查、评价既能给学生以压力,使他们及时地完成任务;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给他们以完成任务的动力,从而使整个查漏补缺工作趋于良性循环,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和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把时间还给学生,换句话说,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尤其是课堂阅读教学,一定要落实三个充分,即:“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充分的思辨时间,充分的说话(发表已见、互相辩论)时间。”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在思中悟,在辩中明,在说中得。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却恰巧忽略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个性差异,极少发现甚至看不到学生自己充满灵气的批语,苏教版的
期刊
一、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渴望   在学生还没拿到书之前,老师引读其中的一段文字或一个故事,设置一两个悬念,或者运用多媒体,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一些信息,激发孩子阅读的渴望,完成导读课的目标。比如孩子们在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时的导读课,我用白板打出了这本书的封面:一个小人骑在一个戴有脖套的家鹅身上,面含微笑地飞往天空,地面上有很多伸出手来惊叹的人。看着这么一幅画面,孩子的问题便一股脑地出来了:他
期刊
一、平等交流,鼓励为主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心里秘密,上网经历,喜欢异性……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如我班的李红菊
期刊
一、亲近文字,培养语言的敏感   倡导读书,激起读书的热情。在班级里讲文学名著,作家读书的故事,找文学爱好者讲他们喜欢的作品和读书心得。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走进作者,和作者对话。   用实际行动来营造读书的气氛。要求学生人手最少一本书,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时间来阅读,还可鼓励学生课间看书,教室布置图书角,每周六时交换书阅读,并交流读书心得。   留下痕迹。读书时把喜欢的语段摘录下来,阅读
期刊
师:前面我们学了冰心的《纸船》,感受到了远离母亲的冰心对母亲的“爱和悲哀”。如果你远离了妈妈,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我是一个住校生,每当星期天和妈妈分别时,心里总是觉得很难受。   生:原来我老觉得妈妈很唠叨,嫌烦,现在每个星期有5天半时间见不到妈妈,心里很想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   师:上面两个学生都是住校生,那么走读生呢?   生:我是一名走读生,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妈妈,
期刊
一、诵读为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智之光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
期刊
一、追根溯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理念的转变,语文课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方式应运而生。其中“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共同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证伪)、或演绎课文中已有的观念,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经验、
期刊
一、以趣引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   有的学生虽说不爱学习,但对唱歌、看电视特别感兴趣,我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兴趣,通过兴趣的迁移,培养新的学习兴趣。以趣引趣,形成正面转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我任教的班级有个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但我发现她平时挺爱唱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都会唱。我首先肯定她唱的不错。又询问她这些歌词的意思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物故事等,一问她茫然了
期刊
一、重信任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前提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他任何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因为语文教学活动既是传授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发展认知策略、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也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师生间的情感
期刊
一、这份营养套餐,首先是学习语文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科学搭配   训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有目的,明确训练什么;二是有顺序的,知道怎么训练。我们梳理了初中语文训练的知识点、能力点,明确了初中三年语文训练的项目、重点、标准和步骤,并试图通过校本教材把这些内容固定下来。在语文知识点上,我们不仅重视了语言关键知识:字的构件(偏旁和基本独体字)、词的构件(词素,特别是实词素)、句的构件(主要是词组)、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