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艺术酝酿的味道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u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项脊轩志》,总会让人感到一种沧桑变幻、人世无常的悲伤意味,然而作者构建这些意味的方式不是痛心疾首式的呐喊,不是饱含哲理式的议论,也不是面面俱到式的叙述。不论是哪种情感的意味都流露出悠长绵远的韵味,淡淡的忧伤却是深沉的体验,深邃的感悟飘飘忽忽,若隐若现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正是《项脊轩志》独特的魅力,而我们认为它的这种魅力是有艺术支撑的,那就是——时间。读《项脊轩志》,我们能时时刻刻感觉到时间的流转变化,在这个时间的流中,尘世和人事变迁的前后关联给所有人的心灵带来莫大的震撼和感慨。
  一、时间顺序的打乱
  我们可以把《项脊轩志》分成五个关于时间的画面,即修葺项脊轩,喜和悲的回忆,读书于轩中,关于妻子的事,庭中枇杷树。这五个画面因为时间的跨度变化,在结构的层面上看是非常独立的,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叙事抒情空间,我们都可以了解在那个时间段,“我”和项脊轩的故事。而在文意的层面,这五个独立的画面因为紧紧围绕着“项脊轩”所以又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因为其内在的文意贯连,才使得这五个画面充满了时间凝积的韵味。根据归有光的另一篇文章《先妣事略》,我们知道作者是在23岁时娶得妻子,而《项脊轩志》中写明“吾既为此志,后5年,吾妻来归”。可以推出,归有光是在18岁的时候写的这篇志。所以,修葺项脊轩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最近的时间,也就是归有光差不多18岁的时候。关于喜和悲的回忆应该是写很久之前发生的事,而读书于轩中的叙写则应该是归有光在15岁到18岁的事情,文本中也说得非常清楚,“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即是成童,明代男子15岁即是成童的年龄。关于妻子的事情和庭中枇杷树的介绍根据文本推断则至少是归有光在30岁之后所写的回忆。这里文章叙述的时间安排不是以顺序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交错糅合的时间结构,是被打乱的时间安排。这样的时间布局方式给我们的感觉首先是厚重感,时间当中依然包含着时间,回忆的一个片段连接着另一个片段,无论在哪个时间,它的前面或者后面都还有关于“项脊轩”的回忆,这种多层面多角度的时间延续,让人感觉时间因层次交错而展现的厚度,更让人感觉回忆因时时刻刻皆可呈现而展现的丰富。其次是深刻感,记忆在时间的每一个层面都能留下关于“项脊轩”清晰的痕迹,只能说明归有光对关于项脊轩的事记忆之深刻。只有用情深刻,才会清清楚楚地记住时间点中的琐琐碎碎。第三是变幻感,关于回忆的时间安排越是反复,糅合,交错,无序,就越给人一种世事无常的变幻感。时间是没有办法捕捉和预料的,在叙述关于项脊轩的每一个事件里都让人感觉到无可奈何的时间变迁。第四是自然感,人的情感伸延本来就是多向的,无序的,而时间的推演却永远是线性向前的有序行进模式。归有光对关于项脊轩的记叙本来就是非常自由的情感生发,是围绕着项脊轩而任意引申的思绪呈现,并没有什么刻意的结构安排,所以打乱的时间顺序,正好符合其情感的表达需要。通过教材我们可以知道,一至三自然段,是作者在18岁的年龄对之前相关项脊轩的事情的记叙,而“余既为此志”一直到“亭亭如盖矣”這部分内容则是他多年之后,再看到这篇当年写的文章而生发的另一番回忆和感慨,这又是时间的客观现实。所以,不论是从情感生发的无序性角度还是客观的时间角度,错综的时间安排结构,反而让文本的记叙和抒情显得更为合理、自然。
  二、点到即止的时间艺术
  这里五个画面的叙写,作者所采用的艺术方式和效果可以概括为“点到即止,恰到好处”8个字。所谓点到即止,作者不论是对修葺项脊轩还是最后一自然段的枇杷树的叙写,到结束之处皆非常简洁,戛然而止。比如在第一个画面的最后,作者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几个词就将项脊轩的修葺交代完毕。
  1.作者和读者都有一个情境、情感的延续
  我们每个人都会依然沉浸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继续感受着轩子的宁和与安谧。这是既定的情境设置,是作者对读者进行的情境引导,我们因此逐渐进入那个时间特定的情境安排里。修葺轩子的过程作者不厌其细致,从“垣墙周庭”到“杂植兰桂竹木”,一一向我们介绍,而当我们了解了整个轩子的修葺过程时,修葺之后的效果呈现却是如此简洁的几句话,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深深沉浸于此,不愿移开视线。
  2.作者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空白
  作者在对每一个情境叙写时,时间的安排都是骤然结束的。没有过多的铺叙和渲染,我们自然会想到关于三五之夜外的项脊轩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而作者只留给我们一处明月之夜供我们想象。所定格的时间画面越小,我们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就越大。至于情感的点到即止,妙在“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句。在瞻顾遗迹的那一刻,作者对自我情感的表达就是“长号不自禁”,令作者长号不自禁的情感内容都有什么呢?除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对母亲祖母等亲人的思念,和承担家族赋予的读书之使命之外,其余者都在后世的时间中供无数的读者去体悟了。这是作者给我们留下的情境艺术空白。点到即止的时间艺术往往还会造成结构上的艺术空白,我们知道,这里情境的时间转换是没有任何过渡的,是由18岁左右对修葺轩子的叙述顿然转入对很久之前人事的回忆又顿然转入30岁之后对妻子和轩子相关事宜的叙写,每一个顿然转折里都潜藏着一段巨大的时间空白,又因为这部分时间的巨大跨度,以及文本中没有任何的相关文字提示,而结构总是服务于内容的,所以文本中艺术空白的内容显得极为丰富而富有层次。
  3.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点到即止,又顿然突转,所有人都还沉浸于上一个情境的意味中,又害怕遗漏了下一个情境,每一个情境似乎都还有潜藏的巨大意味,而这里的意味永远是来不及体验完整的,因为关于文本的时间就此打住而关于现实的时间却在延续。
  三、时间的矛盾
  在《项脊轩志》中,关于时间矛盾内容的展现非常丰富。正因为时间所展现的矛盾内容,才让文本的情感展现得深刻、细腻而富有哲学的普世意味。   1.时间中的悲喜矛盾
  文本的第二自然段提到“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关于项脊轩的悲和喜的体验构成了在这部分时间中矛盾的主要内容。归有光在项脊轩的时间里,关于悲和喜的事情是对立统一而存在着的。首先是有喜有悲。修葺轩子之后,于轩中的那种安适自然可喜;而人事的变迁和对祖母、母亲的怀念确实可悲;读书于轩中于爱书之人而言自然可喜,对妻子的思念却让人感到悲不自胜。因此文本中喜和悲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互相错杂,相互编织的。这种错落的编织结构,使得文章情感的脉络显得富有层次的变化,而情感的体验则显得全面而富有张力。其次是喜中有悲,悲中有喜。细细读来我们不难发现,归有光给“悲”和“喜”的定义其实非常模糊,修葺轩子后的惬意及读书轩中之“喜”其实也蕴藏着孤独清冷之“悲”;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既有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悲”其实也蕴藏着温情感动之“喜”。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状态,生命当中绝不会永远是悲,也绝不会永远是喜,喜和悲的对立统一才构成了真实而厚重的生命体验。最后,情感的落脚点是悲。我们读《项脊轩志》肯定会被文本的悲情而感染,这是因为不论是关于项脊轩的哪种情境叙写,作者的最终情感依然趋向于人事的无常和生命的幻灭。他写“喜”最终是为了衬托“悲”的,不论之前的项脊轩多么热闹,此时却是孤寂的;不论对祖母、母亲还有妻子的回忆多温情,此时却是寥落的。正是幻灭之喜让归有光更真切地感受到现实之悲,这才是时间中的悲喜矛盾,真正打動我们的地方。
  2.瞬间和永恒的矛盾
  归有光将时间艺术发挥至绝妙的地方正是将时间的瞬间和时间的永恒紧紧融合在一起。而将瞬间和永恒的这种关系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句话就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和妻子六年的相守相聚因为太美好,所以六年就是瞬间,但因为所有的美好都停驻在关于项脊轩关于枇杷树的深刻回忆中,所以瞬间就是永恒。从妻子手植枇杷树到如今的亭亭如盖,这期间也不过四五年,然而因为妻子离世,所有的时间都是凝固的,所以四五年就是永恒。而“瞬间”永远是最平凡的时间历经,因为太平凡所以会被我们轻易忽略。只有当“瞬间”变成“永恒”时,它的价值才会真正为我们所认识,而认识所需付出的代价往往就是面对生和死。纳兰容若《饮水词集》里有篇《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说得最好:“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喝酒、春睡、赌书、品茶,实在是生命历程中最平凡的瞬间,就像文本中妻子问“我”古代的事,凭依几案跟“我”学习书法,于庭中种下枇杷树。然而最平凡的瞬间往往就是最永恒的记忆,因为平凡才最接近生命渴望的真实和纯粹。所以从母亲扣门扉的问询到祖母执象牙笏而至的期盼,从妻子凭几学书法到她手植枇杷树,这些历经的瞬间都是作者记忆的永恒,而这些铭记的永恒正是生命中最寻常的瞬间。
  [作者通联:浙江青田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与妻书》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五单元的课文。高一学生借助注释基本都能读出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及对革命事业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因此教学重点落在该文好在哪里上面。教师应带领学生去体会“缠满悱恻”和“荡气回肠”这两种情感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效果,并分析这种抒情效果达成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与妻书》;文本细读;情感线索  《与妻书》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提
期刊
摘 要 本文旨在解密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的基础上,从试题得分解析、揭秘套路模板、教学互动测评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基于高阶思维素养之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的应对策略与测评的途径,深刻意识到“去套路”“去模板”的教与学的误区,从而回归文本,着眼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高阶思维;阅读素养;教学测评;关键能力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与测评应着力于思维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即高阶思维
期刊
摘 要:对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的内涵进行解读,列举高考试题中应用性的体现特点,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做题错因进行了分析归纳并给出了落实应用性要求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应用性;错因分析;教学策略;动量定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9-0060-03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引导
期刊
摘 要 学习情境创设有三大诉求:一是以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为双重前提,二是要具备深度学习的可能性,三是以促使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生成为根本。落实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把体验梦境和主旨思辨作为重难点,其路径是从展开想象、个人体验到理性思辨,理解三次情感流转和诗人的生命追求,通过比较鉴赏,横向展开,把握古体诗的特点。   关键词 学习情境创设;情感流转;生命追求;古体诗  《普通高
期刊
摘 要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选择了卞之琳的《石门阵》。从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來看此次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但因为文本删改、题干表述、答案组织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题目的思维含量没有得到足够体现。  关键词 石门阵;高考评价体系;命题技术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I卷的文学类文本考查选择了具有鲜明革命文学特征的小说《石门阵》,所命制的主观题既充分体现了高考评
期刊
吕思勉曾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从另一层面上讲,先秦诸子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先秦诸子选读》是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系列教材之一。对于选修课文,学生必须多角度、多层次研读,从而拓展文化视野、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能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而《孟子》选读作为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于《孟子》选读的教学必须采取恰当的策略,在有
期刊
部编语文教材的推出,的确让中小学师生眼前一亮。重视语文核心素养,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纠偏原有教学弊病,扣准时代脉搏,真正满足了一线的需要。尤其是“名著导读”版块,从文学本源出发,从兴趣激活出发,细致、多元、丰富、深入,在改变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浅阅读”,脱离原著死背习题的“伪阅读”痼疾方面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  经典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时代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修
期刊
新一轮教学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念,如何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转化为高中生的学科素养,将理念层面的素养转化为个体发展素养,对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优化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探索作用。我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探索的突破点,形成了以小说教学设计为抓手,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学生朗读为辅线,通过构建思维支架、搭建思维载体、拓展思维深度、提升思维高度四个步骤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
期刊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完成的。用以进行阅读教学的文本,其内容是丰富的,其教育教学的价值是多样的。具体到某一个文本,某一节阅读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文本个性、学生实际,敏锐地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在找准文本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我们应围绕核心价值形成教学目标,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自觉摒弃思维含量较低的信息筛选式问题,打破板块式生
期刊
一、反思语文“教材编制观”指导下课堂教学的“迷渡寻津”  语文“教材编制观”一般指教材内容的选择观、教学单元的组成观、单元之间的序列观等。当代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大多选择以选文来编制教材,选文多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文质兼美,特别强调语言典范,又追求学生可以受到审美熏陶和思想教育等;教学单元的组成,分为“能力体系、文体体系、主题体系”三大单元组成方式;单元之间的序列观一般是以单元组成观为基础,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