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高校创新教育的研究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和继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努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高校创新教育
  
  众所周之,教育是建构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实践活动。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既有满足社会需要的方面,又有实现个人需要的方面。传统的教育较多地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忽视或淡化了人的主体性,削弱了教育中客观存在的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功能和价值,把社会和个人对立起来。在新形势下,教育必须正确把握实现社会价值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统一性,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广泛吸收人类哲学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发展的先进成果,树立教育人本价值观,以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多样性,这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创新之路。笔者就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高校创新教育谈谈看法。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学现状的分析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联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是做得不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仍是主流。虽然我们的教学活动也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并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的发挥。无论是专业课的教师,还是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有的教育者不认真备课,明天要上课了,今天晚上看看书。如果是下午的课,中午看看书,拿着一本书照着念。有的教育者,上课时教书不育人。有的教育者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硬性灌输,最终导致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看看学生,有的在认真听课,专心作笔记,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玩手机、发短信;有的在听MP3。这种教学,试问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高校又怎样培养出数以千千万万的高素质人才呢?如何改革、创新这一教育弊端呢?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崇拜的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机,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样也才不负江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复合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二、高校怎样创新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学校的教育,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理论,是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2、情境激发,是提高高校学生上好政治理论课的前提
  在政治理论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了解和分析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配合教材讲解,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要针对学生好动、好说、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讨论课、听讲座、看录像、社会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目标创新,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他说:“我们要在必有事上下手。我们要以事为我们活动中心。研究学问要以事为中心;改造环境,要以事为中心;处世应变,也要以事为中心。
  4、认真备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保证
  备课是上课前所做的重要准备工作,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因此,备课成了教师工作中必要的工作之一。现状如何呢?有的教师缺乏责任感,明天有课,今天晚上看看书。或者是下午有课,中午看看书,上课时拿着书念。另一方面,由于多年一成不变的备课方式,使教师感到枯燥而抱怨,当抱怨成为一种习惯,老师们的厌倦,从而造成教师备课无思考、无创造,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备课改革的根本在教师,教师改变的根结在需求,需求产生的保证在引导,所以我认为有效备课改革工作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注重自我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知识面。多学习其它学校备课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提高自身备课的质量。
  (2)学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对教师在备课方式、方法、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指导,切实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科研能力。
  (3)备课改革不应一刀切,应综合教师教龄、所授学科、个人能力、学习情诸等方面因素区别对待、因人而异,不同教师可根据个人特点采取写详案或简案,备课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4)学校应着眼于备课服务于教学这一基本功能,完善当前评价机制,注重检查备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检查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
  (5)怎样备课呢?首先,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形成共案。新教材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这样一来,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备教材的难度。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师要有资源,这些资源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利用各种渠道查阅学习相关教学资料,如教师教学用书、网络资料、集中大备课等活动,先做好电子稿单元分析,然后全教研室教师集体研讨,选择一篇名师教案或做一个课前教案提纲,打印装订成册,由此形成了共案。这样,既可以使每名教师深入的理解教材,又能发挥群体效应,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其次,是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个案。别人的思想再先进也不等于你自己的思想,别人的教案再优秀也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的教学。在学习、吸纳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化”他人为自己,不被资源的海洋淹没,而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又去丰富教学资源。备课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备课的个性化不仅追求外在备课形式上的个性,更多的是追求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的独到与先进。没有个性化的备课,也就没有风格化的教学。在这里建议教师备课时要从以下方面切入: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5、“社会即学校”理论,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容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格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竞争日趋激烈,又快又好的发展市场经济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师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正面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
  6、“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高校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法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做合一”理论,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这种境界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最高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忱,他们心里想着的全是人民、集体、社会和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毫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和得失。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以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该具有这种道德境界,这种境界代表了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方向,是全社会追求的道德理想。
  7、教学策略处理上,由师生授受方式转变为师生对话,学生自主建构方式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接受量的多少和接受的深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改善这种“注入”的技巧,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好比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所掌握的也不过就是空洞的理论。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理论,这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他坚定地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因此,“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都要以做为基础”,“以‘事’为我们活动的中心”,并强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因此,按照生活化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来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对话教学 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关系,学生通过理解和“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我—你”的精神上平等交流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比如,在讲“投资的选择”内容时,要跳出教材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投资行为加以评析,学生可能会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例举投资房地产、办企业、买彩票以及股票甚至从事高利贷等各种各样的投资形式,我们要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发现他们是否“走题”或回答问题不够简练时及时加以调整和引导。
  体验教学 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兴趣低下,“学而不信,知而不行”。通过体验教学,使学生亲身感受某一事件并获得相应的认识情感。一种方法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汲取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文本”中抽象的词语再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讲授内外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取等量的水和油同时加热,发现水比油先沸腾,让学生从亲身观察中去体会、思考为什么同样条件下会是水先沸腾,从而得出结论的水和油这两种物体的沸点不同,进而联系所教内容体会到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职场去体验。比如在讲到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意义时,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国有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达这一优势,让学生利用假期去实习,开展实地调查访问,通过近几年的对比分析,学生发现,由于以前劳动合同制度不完善,工人领不到工资,引发的纠纷、报复、偷窃等事件,而这几年随着劳动合同制度的普遍实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当学生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对于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就很好理解了。
  探究教学 即:重视教学实践。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基本的方法。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要凝聚在做的结果上。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见习、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要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增强实践”的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架构科学的知识结构,辩证地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教学关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实施弹性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将抽象的理论与创新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动手动脑。考查、考核学生评价体系应以锻炼和检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考查。还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大学生见习、实习制度,和用人单位密切合作,让大学生到有关企业及单位接受磨练,增长才干,全面提高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鼓励自主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做”学习新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当“做”成为教学过程中心后,学生便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则必然是自主的学习。陶行知一再强调“注重自学”,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所需之文化营养”,鼓励学生要“一”(专一)、“疑”(质疑)、“集”(收集、归类)、“钻”(探讨与钻研)、“剖”(分析、概括)、“韧”(持之以恒),教师的责任重在引导学生去学,交给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学生要改变以前单一的学习模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社会越来越发达的大众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创造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体的积极作用,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其间除了掌握知识外,还能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通过自主的“做”与“悟”,学生的个性优势得到发挥,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8、兴趣爱好是创造的动力
  兴趣爱好是焕发智慧潜力的内在动力,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探索的欲望。没有兴趣的个性机能只会如死水一般地凝滞。任何教学、教育措施如果能焕发兴趣,就能解放学生,解放他们的脑、手、嘴,使其手脑并用,能言善道;能促进他们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在创造线上,若无发明欲,便依然不会探寻未知之境界,以开发科学之源泉”。可见,兴趣不仅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之母。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动力,也就没有创造的智慧和灵感。
  9、成功激励,促进学生探求新知
  学生的兴趣能焕发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学习的过程便会带来学习成果,而学习成果反过来又会使学生产生满足和喜悦,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可以说,真正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学习获得的成功!成功是兴趣之母。为此,我们要相信“千百个小孩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创造者,发明者”。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凭自身力量不断取得成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第一次的、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微不足道的学习成功,对那些“笨孩子”都会构成巨大的动力,并成为他们获得探求新知的起点。
  10、“问”因人异,激励学生勤动脑
  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家庭教育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要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培养学生互相提问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
  11、“问”终于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在个体交流与共享中不断生成、不断完善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陶行知先生强调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对教师来说,成功的教育不是去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次的训练、提问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自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到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经过自我反思,不仅让问题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做一个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
  [2]未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工学网》2009年12月。
  [3]佚名.变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关于有效备课的点滴思考.《教育论坛》2010年1月。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工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物理演示实验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物理思想的建立与培养, 对于科学理论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探索, 十分有价值。本文以物理演示教学中的研究性小课题为主导,探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研究性教学法的实践。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静电演示实验静电印刷    一、引言  随着物理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评价本科物理教学质量时,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实验课程中的研究性思想的培养。但是
期刊
写好汉字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中小学生是写好汉字的黄金时期。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也明确要求中小学生“能正确工整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可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的科目多,作业量大,练字的时间有限。怎样短时高效练好汉字,不仅是摆在中小学生面前的重要任务,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我们在写字教育教学实验过程中发现:中小学生写字随意性、盲目性较强。书写中往往是照葫芦画瓢,盲目摸索,练一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专业课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课教学思维的模式,并以“医学电子仪器”课程为例,具体探讨了关于专业课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法考评体系    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最后教学阶段,俗语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个口怎么收,值得每一个从事专业课教学的人员进行探索。  由于专业课内容是基础课内容的综合和应用,所以专业课教学大部分安排在高年
期刊
[摘要]针对我校农科物理化学大循环实验开设的情况,我们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进行了改进,初步达到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农科物理化学实验大循环教学改进    物理化学实验是农业院校食品、生工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教学任务是巩固并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中某些理论和概念的理解,为后续专业实验及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化学实验需要较多精
期刊
[摘要]运用一般指导与具体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环节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达到教育适应生产技术实际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与传统的实践环节方式相比较,通过讨论课教学方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讨论课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毕业设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而培养学
期刊
[摘要]分析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中,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师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各大高校也各自解放思想,乘机成就各自的发展。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部分高校在中国大学排序中有了显著的位次变化。我们通过近年来高校排名的考察指标可以看出,师资队伍是高校排名中一个重
期刊
[摘要]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总设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力度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探讨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新模式,包括“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教、学、做三维立体”等。这些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期刊
[摘要]英文写作在英语学习中很重要,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必须学习的技能。但与其他几项技能相比,写作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如何改变现状,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技巧是我们广大写作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英文写作教学观改革训练语言能力    引言:  英语写作课是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写作能力。它不仅仅是通过理论指导来传授知识,更重要
期刊
[摘要]动词不定式历来是考试中的重点,而TO的用法很复杂,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动词不定式省略to的各种情况,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感官动词 使役动词 不定式 宾语补足语    动词不定式历来是考试中的重点,而TO的用法很复杂,现就TO的省略作如下总结,供大家参考。  1.在感官动词和使役动词后不带to,即我们常说的“一感觉二听三让五看”:feel,listen to、hear ,let、make
期刊
[摘要]写作通常被认为是英语学习者最难掌握的技能,而且二语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局限很多(韩,2005)。例如学生会忽视写作目的,或者忽视写作过程,更不要提写作的认知心理过程。而且在国内,有人认为写作是语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他们认为二语写作只是遣词造句,仅仅关注语言水平而忽略写作的认知过程和语言的产出过程。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写作不是简单的遣词造句,而是通过文本的形式反映写作者的认知心理过程。所以,本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