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法探析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中,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重要课程,不仅是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及技术的关键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其次指出了现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设置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设计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并未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及个性化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他们想要学习一些更加先进的新知识及技术;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计算缺乏机了解和使用过少,觉得教学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复杂。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兼顾这些学生不同的需要,会降低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2.有限的教学学时和超大课程容量矛盾问题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其在理论和实践上会影响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大学计算机课程量不断增加。高校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的设置虽然符合要求,然而,很多大学的计算机机房资源比较匮乏,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中进行理论教学,很少在机房进行上机实践。如果只是依靠课堂学习,那么,学生是无法熟练地掌握相应模块及相关应用的,而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大大不利的。
  3.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问题
  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手段呈多样化发展,然而,高校很少针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等进行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特别是没有针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相关教学设计中,教师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学习有不同的需求,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4.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问题
  目前,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基本上是通过期末测试来进行的,期末测试的结果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也影响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效果。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测试中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多,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反映出的只是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总體掌握情况,而无法体现出他们对每一个知识模块的了解程度。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学生的总分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对不同模块的掌握程度及应用水平很可能有着巨大差别。与此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考评体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他们很可能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努力,到了期末就突击学习,以顺利通过考试,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丧失日常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
  5.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建设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在很多课程中都建设了自身的网络教学平台,然而,在这一资源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没有将这一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而且存在多个监管部门,资源建设不够充足,网站的更新也相对较慢。
  二、以上现状产生的原因
  1.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受当地教学水平的影响,他们在入学初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存在很大差异。通常情况下,城市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良好,而农村的一些中学虽然已经普及了信息技术,但是,其教学成效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新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难免会参差不齐,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必然会有所差异,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扰。不仅如此,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的话,还非常有可能导致极端情况的发生。比如,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枯燥、简单和无聊,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又可能会让他们感觉到内容、晦涩难惜,教学进度过快,无法很快吸收。
  2.师资队伍的建设尚未健全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几乎都设置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但绝大部分高校在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导致计算机基础课往往以大班的形式进行教学。而需要说明的是,大班上课不仅学生人数多,而且涉及的专业也多,再加上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差距,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教师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教学大纲,而且大量的课后作业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可以说,大班上课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资源,但却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教学压力,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则是师资队伍不健全。
  3.课程的设置相对单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其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设置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大层次,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可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接触到的第一层级的计算机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但是,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形成对比的则是,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必然会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再加上教材引进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评价模式单元化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使得分数成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主动性,而且还弱化了教学效果。另外,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严峻,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为了提高自己求职找工作的成功率,纷纷报班学习,长期往返于各类培训班、速成班之间,不但未有效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水平,而且还极大浪费了教育资源。   5.教学环境十分简陋
  尽管当前各高校对计算机教育都比较重视,纷纷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受制于资金问题,教学环境十分对简陋。具体来说,高校计算机教学对教学环境有着较高要求,几乎可以称之为“上不封顶”。然而,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却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1.分层次教学法
  由于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应该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理论教材;其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划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程度;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还应该定期对他们所在的层次进行调整,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优等生和辅导差等生,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
  2.微课程教学法
  由于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安排是难以更改的,因此,面对有限的教学学时和超大课程容量矛盾问题,就可以采取微课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问题,并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时间。另外,微课程教学法还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细分,并围绕各个知识点设计微教案、微练习和微课件等。与此同时,微课程教学还能够对学生的课前学习产生引导作用,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并将微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评论、反馈等功能。通过微课程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借助网络学到多种知识,让学习不只在传统的课堂当中进行,而且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間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以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单一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知识点精心进行组织,一环一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便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实践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基于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可以增加一次期中考试,同时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普遍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分析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PPT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演示优秀作品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插入图片的方式,动画效果的设置等。从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课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应该分阶段进行,即明确任务——第一次尝试—任务完成—形成技能—任务拓展等。
  5.互动式教学法
  为了克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不利影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来提高师生之间互动效果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辅导,鼓励师生共同研究,从而使师生之间发挥取长补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具体来说,就是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出发,来开发一个关于课程教学的支撑平台,其不仅界面相对友好,而且操作也十分简便,在功能上也尽可能做到齐全,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就能够实现在线甚至是离线交流与沟通,从而将网络平台对课程教学的支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总而言之,目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术,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 丹,王建华,崔光佐.面向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3).
  [2]吴丽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4(12):260-26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创客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陆续建设依托各类专业基础的创客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在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亳州学院“创艺”空间实验室为例,从实验室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三方面探索高校创客实验室建设规划。  关键词:创客实验室;创客教育;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一、建设基础  1.师资情况  “创艺”空间创客实验室团队指导教师
期刊
摘 要: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变得越来越艰巨。其中,心理引导原则在初中思想教育过程中给教育者提供了抓手,对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心理引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一、心理引导原则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  心理引导原则重点在于“说服”受教育者,使其心甘情愿学习知识、追求进步。初中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全面培养人才计划的不断深入,对大学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大学体育除了日常的运动、体操,还开设了另外一个项目,那就是健美操。健美操课程是大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健美操教学进行改革,也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学健美操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以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文章探讨了普通大学健美操课程特色互动教学新方法
期刊
摘 要:“技能型高考”是在部分省份推行的一项重要高考改革制度,它为中职生搭建了通过技能操作考试升学的“立交桥”。文章介绍了旅游类技能型高考教学及备考方面的做法、成功经验与教学思考,彰显了中职教育工作者勇于探索的定力和决心。  关键词:技能型高考;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考纲,选择适宜方向  1.政策依据  第一,湖北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积极
期刊
摘 要:目前,护士与患者沟通能力欠缺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护生培养中有必要加强护生会谈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培养。文章分析了护生临床能力改革的背景及意义,提出了强化会谈实训的方法和意义,希望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能力。  关键词:会谈;沟通能力;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与意义  (1)适应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疾病的防治,而是积极要求提高健康
期刊
摘 要:阿加莎·克里斯蒂是20世纪侦探小说黄金时期最为出众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因其精妙的人物设计、独特的犯罪模式、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而备受当代和现代读者喜爱,近年来在中国更是拥有庞大的读者群。鉴于此,文章在回顾了阿加莎系列畅销侦探小说的基础上,选取其经典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分别从社会心理、读者和出版视角分析其畅销的主要原因,并在最后提出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侦探小说畅销对我国侦探小说的借鉴
期刊
摘 要:伽达默尔在分析历史意识时,着重强调了几个特殊概念,分别是偏见、解释距离、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他在对每一个概念的分析中发展了他对历史意识的思考。他从为偏见正名开始了历史意识批判,同时也意识到理解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偏见传递过去,于是发展了解释距离的思想,注意到理解的视域,进而综合提出效果历史理论来强调理解的历史性。  关键词:偏见;效果历史;解释距离;视域融合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人口自由流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的便是其子女(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教育问题。文章以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为例,通过对流动问题城市融入问题的成因分析,结合相关理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探讨解决流动问题城市融入问题。  关键词: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1
期刊
摘 要:目前,校园信息平台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可为高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校园信息服务,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上海临港大学城为例,对校园信息平台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起着积极作用的完善的校园信息平台。  关键词:校园信息服务;大学生;学习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校园信息平台的特点及应用  校园信息平台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具有
期刊
摘 要:古建筑摄影,是利用摄影艺术手段在二维平面上展现其建筑物的三维立体空间,其表现手法与技巧是建筑摄影研究的热门课題。文章通过对古建筑摄影视觉语言的探究,以此来表现千姿百态的古建筑世界,对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摄影;视觉语言;蜀道;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419.3  文献标识码:A  一、视觉语言概述  1.视觉语言  视觉艺术的历史进程,从绘画、雕塑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