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电影《猫与爷爷》(ねことじいちゃん),根据猫莳创作的同名畅销漫画作品改编,由号称“全世界最会拍猫”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岩合光昭首次担任导演,于2019年2月22日在日本上映,并在2019年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作为展映影片与中国观众见面。《猫与爷爷》并非单纯的“猫粉电影”,虽然猫的各种动态和静态画面足以撑起本部电影的半边天,但导演只是把猫作为烘托氛围、串联情节的作用,他将更多的镜头聚焦在老年群体身上,在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温情讲述中,让老年人的孤独感在电影情节的发展中慢慢发散。“你会陪我到最后吧?”——这句大吉爷爷对猫咪的问话,其实更是对当下日本“超老龄化”社会中存在着的诸多老年问题发出的一句灵魂拷问。虽然本片导演并没有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出明确答案,但在理想化的故事内核中,影片所展现出的来自家庭、社会和自我意识等层面,对老年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却足以引发观众深刻的思考。
一、老年群体——当代日本电影关注的热门议题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这两段佳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晚年分别互赠诗《咏老赠梦得》与《酬乐天咏老见示》。两位诗人从个人层面生动的描述了人到老年之后的处境和心态,尽管两首诗所展现的人生观不同,但其揭示的老年群体的生存困境和社会问题,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人类个体的衰老,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和心理层面的老化,在任何历史时期,老年群体的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虽然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医疗体系的日趋完善,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但在面对老龄化的社会图景时,不安和焦虑却仍然是一种全社会普遍存在的心态。随着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开始逐步脱离社会,他们与社会互动的关系逐渐弱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转变,进一步造成他们的社會地位不断下降,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作用和价值往往被全社会所忽视,甚至漠视。
而即使是在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相当完善的日本,老年群体被社会孤立的问题,以及对“衰老”的排斥和边缘化现象,仍然是当代日本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危机。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现代化变革也使日本家庭在结构、社会功能和观念上发生巨大转变,人际关系的异化,使得亲情淡薄和代际鸿沟的现象愈演愈烈;同时,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发展,使老年群体的现实状况与高度流动的社会需求产生了深刻矛盾,老年人独居、孤独死和贫困等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1]。而关注当下、聚焦现实,始终是电影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从多元化和多维度的视角看待老年问题,在探求老年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试图唤起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重视和关注,是包括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山田洋次、和田秀树、安藤桃子等在内的众多新老日本电影人的共同愿望。从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1953)中的平山周吉夫妇,黑泽明《梦》(1990)中水车村的百岁老者,山田洋次《寅次郎的故事》(1969-1995)中帝释天庙的老僧,和田秀树《生命的探戈舞》(2012)中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堂岛修治郎,安腾桃子《0.5毫米》(2014)中护工山岸佐和邂逅的四位老人……这些导演都通过塑造一个个经典的老年人形象,并从生理、心理、性别差异、家庭、社会等视角,将社会整体对待老年问题的态度,以及老年人面临的种种尴尬处境和相关问题,将老年群体的现实遭遇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进而引发全社会的思考和共鸣,引导民众改变对老年群体的错误观念和行为,这些优秀影片都对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2]。因此,对老年问题进行探讨,对老年群体加以观照,是当代日本电影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影片《猫与爷爷》根据猫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由岩合光昭执导,讲述了在一个老年人居多的偏僻小岛上,主人公鳏夫大吉爷爷和猫咪小玉共度余生的故事。在现代日本社会,由于缺少家庭关怀和有效的社会支持,老年群体的感情生活和精神世界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因而宠物往往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陪伴。导演岩合光昭作为日本知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他的首部电影处女作以猫为切入点,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常规操作。但有别于过往他所拍摄的多种动物摄影集,本片以猫咪的可爱软萌治愈画面,投射于老年人晚年的孤独生活状态中,使这部电影更侧重于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导演对猫与老人的相处时光进行细微刻画,在对老年人生活细节的抽丝剥茧中,从社会、家庭和自我意识等多维度对老年群体加以观照,使观众在享受优美风光和可爱猫咪所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通过关注一隅之地、一个老人的一段人生,从而理解属于“另一个时间段”的老年人的生存处境,进而对个人在看待老年问题上,或许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加以修正。
二、老去有谁怜?——《猫与爷爷》中老人的尴尬处境
(一)生理性的衰老
人到老年,身体机能迅速下降,人体形态发生变化,生理功能和主要感觉器官功能减退。当一个人不再拥有年轻时的力量与活力,对疾病和死亡都有更深刻的体会时,他们的幸福感就会下降,为数不少的老人患上衰老恐惧症,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影片《猫与爷爷》重点刻画了大吉、良枝、阿岩、须藤幸、民子、阿留等在小岛上生活的六位老人,在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看似轻描淡写中,却将老年群体所遭受的身体上的病痛折磨,清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本片中,两位老人大吉和阿岩在寻猫的过程中,遇到了岛上的医生若村健太郎,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对老年人生理性衰老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医生问阿岩的膝盖还疼吗?阿岩回答说右膝还是有点疼,医生说你上次不是左膝疼吗?阿岩半开玩笑的说到我们这岁数,反正哪都疼。随后大吉爷爷开始和阿岩互相调侃和自嘲,说对方不光脑子不好使,并且脸也一塌糊涂,并说他们已经成了当下流行词所描述的“老害”;而在之后的故事中,大吉在家中起床后突然心脏不适险些丧命,民子不小心摔倒就骨折入院,看似健康的须藤幸在舞会后就一病不起溘然辞世……这些情节都将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和生命力的脆弱性,清晰地表达出来。正如大吉爷爷每天起床对着妻子的遗照所言:“每天能够从床上起来,都是一种幸福。”,从以上种种画面我们能够看到这几个老人在身体的衰老上可谓同病相怜,而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凄凉晚景,这不仅仅是影片中这些老人无法回避的生活难题,也是导演留给观众去思考和体会的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老年群体——当代日本电影关注的热门议题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这两段佳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晚年分别互赠诗《咏老赠梦得》与《酬乐天咏老见示》。两位诗人从个人层面生动的描述了人到老年之后的处境和心态,尽管两首诗所展现的人生观不同,但其揭示的老年群体的生存困境和社会问题,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人类个体的衰老,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和心理层面的老化,在任何历史时期,老年群体的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虽然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医疗体系的日趋完善,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但在面对老龄化的社会图景时,不安和焦虑却仍然是一种全社会普遍存在的心态。随着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开始逐步脱离社会,他们与社会互动的关系逐渐弱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转变,进一步造成他们的社會地位不断下降,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作用和价值往往被全社会所忽视,甚至漠视。
而即使是在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相当完善的日本,老年群体被社会孤立的问题,以及对“衰老”的排斥和边缘化现象,仍然是当代日本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危机。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现代化变革也使日本家庭在结构、社会功能和观念上发生巨大转变,人际关系的异化,使得亲情淡薄和代际鸿沟的现象愈演愈烈;同时,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发展,使老年群体的现实状况与高度流动的社会需求产生了深刻矛盾,老年人独居、孤独死和贫困等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1]。而关注当下、聚焦现实,始终是电影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从多元化和多维度的视角看待老年问题,在探求老年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试图唤起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重视和关注,是包括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山田洋次、和田秀树、安藤桃子等在内的众多新老日本电影人的共同愿望。从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1953)中的平山周吉夫妇,黑泽明《梦》(1990)中水车村的百岁老者,山田洋次《寅次郎的故事》(1969-1995)中帝释天庙的老僧,和田秀树《生命的探戈舞》(2012)中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堂岛修治郎,安腾桃子《0.5毫米》(2014)中护工山岸佐和邂逅的四位老人……这些导演都通过塑造一个个经典的老年人形象,并从生理、心理、性别差异、家庭、社会等视角,将社会整体对待老年问题的态度,以及老年人面临的种种尴尬处境和相关问题,将老年群体的现实遭遇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进而引发全社会的思考和共鸣,引导民众改变对老年群体的错误观念和行为,这些优秀影片都对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2]。因此,对老年问题进行探讨,对老年群体加以观照,是当代日本电影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影片《猫与爷爷》根据猫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由岩合光昭执导,讲述了在一个老年人居多的偏僻小岛上,主人公鳏夫大吉爷爷和猫咪小玉共度余生的故事。在现代日本社会,由于缺少家庭关怀和有效的社会支持,老年群体的感情生活和精神世界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因而宠物往往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陪伴。导演岩合光昭作为日本知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他的首部电影处女作以猫为切入点,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常规操作。但有别于过往他所拍摄的多种动物摄影集,本片以猫咪的可爱软萌治愈画面,投射于老年人晚年的孤独生活状态中,使这部电影更侧重于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导演对猫与老人的相处时光进行细微刻画,在对老年人生活细节的抽丝剥茧中,从社会、家庭和自我意识等多维度对老年群体加以观照,使观众在享受优美风光和可爱猫咪所带来的愉悦感的同时,通过关注一隅之地、一个老人的一段人生,从而理解属于“另一个时间段”的老年人的生存处境,进而对个人在看待老年问题上,或许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加以修正。
二、老去有谁怜?——《猫与爷爷》中老人的尴尬处境
(一)生理性的衰老
人到老年,身体机能迅速下降,人体形态发生变化,生理功能和主要感觉器官功能减退。当一个人不再拥有年轻时的力量与活力,对疾病和死亡都有更深刻的体会时,他们的幸福感就会下降,为数不少的老人患上衰老恐惧症,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影片《猫与爷爷》重点刻画了大吉、良枝、阿岩、须藤幸、民子、阿留等在小岛上生活的六位老人,在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看似轻描淡写中,却将老年群体所遭受的身体上的病痛折磨,清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本片中,两位老人大吉和阿岩在寻猫的过程中,遇到了岛上的医生若村健太郎,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对老年人生理性衰老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医生问阿岩的膝盖还疼吗?阿岩回答说右膝还是有点疼,医生说你上次不是左膝疼吗?阿岩半开玩笑的说到我们这岁数,反正哪都疼。随后大吉爷爷开始和阿岩互相调侃和自嘲,说对方不光脑子不好使,并且脸也一塌糊涂,并说他们已经成了当下流行词所描述的“老害”;而在之后的故事中,大吉在家中起床后突然心脏不适险些丧命,民子不小心摔倒就骨折入院,看似健康的须藤幸在舞会后就一病不起溘然辞世……这些情节都将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和生命力的脆弱性,清晰地表达出来。正如大吉爷爷每天起床对着妻子的遗照所言:“每天能够从床上起来,都是一种幸福。”,从以上种种画面我们能够看到这几个老人在身体的衰老上可谓同病相怜,而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凄凉晚景,这不仅仅是影片中这些老人无法回避的生活难题,也是导演留给观众去思考和体会的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