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科学与技术发展史中的理性精神与实用精神的作用及相互影响,分析了中西方在人类科技史上表现差异的原因所在,得出了科学与技术、理性与实用、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需要深度融合、“两条腿走路”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的结论,并建议我国需要变革教育理念才能为发展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的高科技、应对最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科技人才。
关键词:理性;实用;科学技术;学者传统;工匠传统;科技革命
一、偏重理性与科学(学者传统)的古代西方
古代世界民族的自然观大多为宗教式或神话式,比如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以使法老永生,中国人追求“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唯有古希腊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性自然观[1],即人类能够以精致复杂的数学工具对其研究对象(自然)进行理性分析和处理,从而发现和掌握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这种将人与自然分别作为独立的主体与客体、通过数学来量化对自然规律的理性思考的研究方法正是近现代科学精神的基本特点,因为近代科学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科学遗产的重新发现和发扬光大。在天文学、静力学、地理学和光学等领域达到同时期世界最高水平的希腊人崇尚求知、热爱智慧,塑造了科学研究中的“学者传统”[2],不屑功利与实用,轻视动手与实操,在纯粹的理性世界里以数学为手段来探索自然的规律。
形成这一偏重理性与科学的学者传统主要受益于希腊社会的奴隶制和城邦民主制,使得作为贵族的知识阶层可以不受劳动之苦,享有宝贵的闲暇时光进行非功利性的研究,而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使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景象又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度优势催生出伟大的文明成果,是值得当代中国思考与借鉴的。
但是辩证法也指出了其弊端,闲暇和自由使得希腊的科学家们将手工劳作都交由奴隶完成,轻视实验操作和仪器制作,虽然提出了诸多天才的科学理论,发展了高度发达的思维技巧,在实验科学领域却建树不多,对实际生活的改善和影响也比较有限,容易陷入“为理论而理论”的哲学思辨,未能让理性的科学与实用的技术相互促进,未能释放出“科技”所蕴含的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直到伽利略将实验操作引入物理学,创造出了“数学+实验+理论”的标准研究范式才将古希腊理性精神的不足得以完善,随即掀开了近代科学蓬勃发展的壮丽篇章,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启了数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序幕。
二、偏重實用与技术(工匠传统)的东方世界
相比之下,自古以来东方文明在实用性的科学领域更为擅长,两河流域、阿拉伯帝国以及华夏文明中的农学、医学、算学、天文学等学科和冶炼、建筑、陶瓷、丝织等技术都比较发达。以中国为例,这些旨在服务于封建王朝统治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科学重视直观感受和经验总结,提倡“天人合一”,并未将自然作为独立的客体进行研究,未能形成对自然规律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流传于世,然而民间匠人的卓越技艺仍令后人叹为观止,尤以四大发明的影响最为突出,为近代科学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连姓名都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能工巧匠塑造了中国发达的技术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匠传统”[2]。即便新中国一直未能在象征自然科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上斩获太多,却依然可以在“两弹一星”、高速铁路、探月工程、5G建设等实用技术或工程领域大放光彩,即是“不擅科学擅技术”的传统的最好例证。
形成这一偏重实用与技术的工匠传统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小农经济的封建制度和推崇“经世致用”的科举制度[3]。从汉朝至明清,由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保障了极大时间尺度上国家版图相对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独立而稳步发展,务实不务虚实的民族性格使得实用型科学(技术)的发展即能满足自给自足的封建王朝的需要,而“学而优则仕”的古训使得科举制度培养和选拔出来的知识分子“重文轻理”,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更是彻底扼杀了文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社会无法提供“科学”生长和发展的土壤与环境。
制度的双刃剑效果也同样体现出来。科举制度和工匠传统得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依附于封建王朝各项需求的推动而稳定发展了上千年,当中国的封建制度更替到明清时期已经高度完善和成熟,现实提不出新的需求作为动力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便陷入了停滞,实用型的科技败给了目光短浅和格局太小,使得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同时期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科学革命的西方世界。而希腊人的科学精神不讲实用,追求纯粹理性知识、藐视现实功利,将科学的发展建立在无限宽广的数学空间中,可以时隔1000年仍然能够推动欧洲近代科学的巨大发展,理性精神能够穿越时空的力量对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以理性与实用相结合(学者传统+匠人传统)推动的近代科技革命
“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将实验引入科学,修正了希腊数理科学轻视动手实操的不足,理性与实证的相遇开辟了各门学科的研究范式,从此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以牛顿作为整个时代的标志。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得人类在上可以探索宇宙星空,重建了人类几千年以来的世界图景;在下可以推动欧洲的工业革命,构建了辉煌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科学与技术、理性与实用、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在这数百年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促进了西方国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进步,实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经典的弯道超车,只用两三百年的发展便轻而易举攻破了几千年中华帝国的大门。科学技术相结合带来的数次革命所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前所未有地震惊了世人,粉碎了多少老大帝国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美梦[4]。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牛顿力学理论成果的实践结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即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深入合作,使得西方在近代以来逐步确立对世界的领先和统治地位;随着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和应用,19世纪70年代发端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即电气革命中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日益密切,照亮了人类文明快速前进的道路;而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则更加深入融合了生物、物理、数学、通信、计算机等众多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学科,以生命科学、医疗卫生和电脑、手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繁荣和便捷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进入21世纪逐渐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涵盖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众多前沿领域,愈发呈现出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理性与实用的深度交织构成了人类文明高速奔跑的两条大长腿,引领社会不断前进。 四、新时代新科技革命挑战下中国应何去何从
1.教育制度改革:在人才培养与教育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如前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经济立国所带来的务实性格使得在服务于封建王朝统治所需的实用科学方面很有建树,能工巧匠的技术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然而民间匠人艺人始终难登大雅之堂,社会地位低下,阶层隔阂巨大;主导社会思想发展的精英阶层的士大夫们秉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想情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科举制度,培养出来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所谓“人才”,社会风气崇尚“文武双全”而非“文理双全”,更是轻视那些宝贵的“雕虫小技”,使得辉煌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竟未发生过科学技术革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因而在当下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中,社会一再呼吁的破除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中应该着重强调对学生探索科学理论、追求纯粹知识的理性精神和发挥动手实操、重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同步培养,综合大学与职业院校在教育理念上需要取长补短,学校和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实用型人才做到兼容并包、同等重视,大力提倡学生成长为将西方的学者传统与东方的工匠传统相互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要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指引方向,又有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贯彻执行,“两条腿一起走路”[5],理论和实践相互指导与促进,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备充分竞争力的、未来担当国之重器的科技人才。
2.科技革命方向:大力发展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高科技与新基建
近几个世纪以来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已经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西方国家在中世纪的世界发展中末落了一千年,却抓住科技革命的机会只用一两百年就后来居上,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领先世界至今。同样沉沦数百年的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迅速完成了前几次科技革命,一定程度上补足了短板,然而却在当前最新的科技革命中陷入了诸多被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经常挥动科技制裁的大棒,动辄在5G、芯片、AI等新科技革命的核心领域对我国进行钳制,将中国企业或机构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大力打压华为、中兴、科大讯飞等中国科技企业翘楚的成长,逼迫我国不得不奋力摆脱依赖,努力发展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高科技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进度[6]。现实的疫情影响使得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都陷入了经济衰退的预期,但是“危险”与“机遇”并存,打破贸易战带来的种种制裁或技术封锁,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高科技与“新基建”,将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抓住最新一次科技革命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而这正依赖于近些年来处在国家发展核心位置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曾近义.中西科學技术观的比较及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04).
[3] 朱成全.略论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J】,上海海运学报,1991,(03).
[4] 何传启.科技革命与东方复兴【J】,科学与现代化,2016,(1).
[5] 杨杏芳.大学教育中“一条腿走路”现象及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
[6] 新基建,是什么.http://www.xinhuanet.com/2020-04/26/c_1125908061.htm
关键词:理性;实用;科学技术;学者传统;工匠传统;科技革命
一、偏重理性与科学(学者传统)的古代西方
古代世界民族的自然观大多为宗教式或神话式,比如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以使法老永生,中国人追求“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唯有古希腊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性自然观[1],即人类能够以精致复杂的数学工具对其研究对象(自然)进行理性分析和处理,从而发现和掌握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这种将人与自然分别作为独立的主体与客体、通过数学来量化对自然规律的理性思考的研究方法正是近现代科学精神的基本特点,因为近代科学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科学遗产的重新发现和发扬光大。在天文学、静力学、地理学和光学等领域达到同时期世界最高水平的希腊人崇尚求知、热爱智慧,塑造了科学研究中的“学者传统”[2],不屑功利与实用,轻视动手与实操,在纯粹的理性世界里以数学为手段来探索自然的规律。
形成这一偏重理性与科学的学者传统主要受益于希腊社会的奴隶制和城邦民主制,使得作为贵族的知识阶层可以不受劳动之苦,享有宝贵的闲暇时光进行非功利性的研究,而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使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景象又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度优势催生出伟大的文明成果,是值得当代中国思考与借鉴的。
但是辩证法也指出了其弊端,闲暇和自由使得希腊的科学家们将手工劳作都交由奴隶完成,轻视实验操作和仪器制作,虽然提出了诸多天才的科学理论,发展了高度发达的思维技巧,在实验科学领域却建树不多,对实际生活的改善和影响也比较有限,容易陷入“为理论而理论”的哲学思辨,未能让理性的科学与实用的技术相互促进,未能释放出“科技”所蕴含的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直到伽利略将实验操作引入物理学,创造出了“数学+实验+理论”的标准研究范式才将古希腊理性精神的不足得以完善,随即掀开了近代科学蓬勃发展的壮丽篇章,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启了数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序幕。
二、偏重實用与技术(工匠传统)的东方世界
相比之下,自古以来东方文明在实用性的科学领域更为擅长,两河流域、阿拉伯帝国以及华夏文明中的农学、医学、算学、天文学等学科和冶炼、建筑、陶瓷、丝织等技术都比较发达。以中国为例,这些旨在服务于封建王朝统治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科学重视直观感受和经验总结,提倡“天人合一”,并未将自然作为独立的客体进行研究,未能形成对自然规律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流传于世,然而民间匠人的卓越技艺仍令后人叹为观止,尤以四大发明的影响最为突出,为近代科学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连姓名都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能工巧匠塑造了中国发达的技术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匠传统”[2]。即便新中国一直未能在象征自然科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上斩获太多,却依然可以在“两弹一星”、高速铁路、探月工程、5G建设等实用技术或工程领域大放光彩,即是“不擅科学擅技术”的传统的最好例证。
形成这一偏重实用与技术的工匠传统的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小农经济的封建制度和推崇“经世致用”的科举制度[3]。从汉朝至明清,由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保障了极大时间尺度上国家版图相对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独立而稳步发展,务实不务虚实的民族性格使得实用型科学(技术)的发展即能满足自给自足的封建王朝的需要,而“学而优则仕”的古训使得科举制度培养和选拔出来的知识分子“重文轻理”,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更是彻底扼杀了文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社会无法提供“科学”生长和发展的土壤与环境。
制度的双刃剑效果也同样体现出来。科举制度和工匠传统得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依附于封建王朝各项需求的推动而稳定发展了上千年,当中国的封建制度更替到明清时期已经高度完善和成熟,现实提不出新的需求作为动力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便陷入了停滞,实用型的科技败给了目光短浅和格局太小,使得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同时期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科学革命的西方世界。而希腊人的科学精神不讲实用,追求纯粹理性知识、藐视现实功利,将科学的发展建立在无限宽广的数学空间中,可以时隔1000年仍然能够推动欧洲近代科学的巨大发展,理性精神能够穿越时空的力量对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以理性与实用相结合(学者传统+匠人传统)推动的近代科技革命
“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将实验引入科学,修正了希腊数理科学轻视动手实操的不足,理性与实证的相遇开辟了各门学科的研究范式,从此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以牛顿作为整个时代的标志。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得人类在上可以探索宇宙星空,重建了人类几千年以来的世界图景;在下可以推动欧洲的工业革命,构建了辉煌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科学与技术、理性与实用、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在这数百年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促进了西方国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进步,实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经典的弯道超车,只用两三百年的发展便轻而易举攻破了几千年中华帝国的大门。科学技术相结合带来的数次革命所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前所未有地震惊了世人,粉碎了多少老大帝国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美梦[4]。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牛顿力学理论成果的实践结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即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深入合作,使得西方在近代以来逐步确立对世界的领先和统治地位;随着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和应用,19世纪70年代发端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即电气革命中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日益密切,照亮了人类文明快速前进的道路;而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则更加深入融合了生物、物理、数学、通信、计算机等众多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学科,以生命科学、医疗卫生和电脑、手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繁荣和便捷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进入21世纪逐渐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涵盖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众多前沿领域,愈发呈现出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理性与实用的深度交织构成了人类文明高速奔跑的两条大长腿,引领社会不断前进。 四、新时代新科技革命挑战下中国应何去何从
1.教育制度改革:在人才培养与教育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如前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经济立国所带来的务实性格使得在服务于封建王朝统治所需的实用科学方面很有建树,能工巧匠的技术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然而民间匠人艺人始终难登大雅之堂,社会地位低下,阶层隔阂巨大;主导社会思想发展的精英阶层的士大夫们秉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想情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科举制度,培养出来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所谓“人才”,社会风气崇尚“文武双全”而非“文理双全”,更是轻视那些宝贵的“雕虫小技”,使得辉煌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竟未发生过科学技术革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因而在当下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中,社会一再呼吁的破除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中应该着重强调对学生探索科学理论、追求纯粹知识的理性精神和发挥动手实操、重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同步培养,综合大学与职业院校在教育理念上需要取长补短,学校和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实用型人才做到兼容并包、同等重视,大力提倡学生成长为将西方的学者传统与东方的工匠传统相互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要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指引方向,又有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贯彻执行,“两条腿一起走路”[5],理论和实践相互指导与促进,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备充分竞争力的、未来担当国之重器的科技人才。
2.科技革命方向:大力发展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高科技与新基建
近几个世纪以来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已经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西方国家在中世纪的世界发展中末落了一千年,却抓住科技革命的机会只用一两百年就后来居上,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领先世界至今。同样沉沦数百年的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迅速完成了前几次科技革命,一定程度上补足了短板,然而却在当前最新的科技革命中陷入了诸多被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经常挥动科技制裁的大棒,动辄在5G、芯片、AI等新科技革命的核心领域对我国进行钳制,将中国企业或机构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大力打压华为、中兴、科大讯飞等中国科技企业翘楚的成长,逼迫我国不得不奋力摆脱依赖,努力发展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高科技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进度[6]。现实的疫情影响使得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都陷入了经济衰退的预期,但是“危险”与“机遇”并存,打破贸易战带来的种种制裁或技术封锁,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高科技与“新基建”,将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抓住最新一次科技革命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而这正依赖于近些年来处在国家发展核心位置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曾近义.中西科學技术观的比较及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04).
[3] 朱成全.略论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J】,上海海运学报,1991,(03).
[4] 何传启.科技革命与东方复兴【J】,科学与现代化,2016,(1).
[5] 杨杏芳.大学教育中“一条腿走路”现象及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
[6] 新基建,是什么.http://www.xinhuanet.com/2020-04/26/c_1125908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