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aixi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风筝》 教学内容 重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74-01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托,必须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教学内容。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要以学生为根本,抓好学情,从文本入手,通过个性化解读对教材文本进行合理的定位和选择,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重构。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风筝》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重构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裸读加研读,读出文本特性
  语文阅读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并不是一个一概而论的命题。文本解读的丰富性决定了阅读教学是一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的个性化行为。同样一篇课文,让不同的老师来讲授,就会有不同的解读。
  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判断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这里需要两个层次:首先是裸读层次。对文本进行裸读(也即自我解读),需要教师摈弃外力辅助,将所有教学参考书放在一边,做到直面文本,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其次是研读层次。教师要搜集、研究并甄选有关名家解读教材的资料,根据班级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与步骤,再生价值丰富、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风筝》(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作者时年44岁。通过裸读可以知道,文章所写的事情很简单,是儿时不许弟弟放风筝的一件小事,但作者以小见大,言近旨远,通过自我解剖和反思,揭露和抨击了旧中国封建家长制,在悲哀之余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长?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显然过于抽象,该如何找到突破口呢?笔者研读了钱理群、孔庆东等鲁迅思想研究名家对鲁迅思想的解读,并结合鲁迅之前的作品,找到了一个教学的突破口——鲁迅传达的思想精髓是“唤醒”。为此,笔者再结合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最终确定了这篇课文的两个教学关键点:其一,从文本冲突理解鲁迅眼中的手足之情;其二,把握文中“悲哀”的心境,由此探察鲁迅的唤醒意识。
  通过两个层次的把握,教师一方面获得了珍贵的自我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理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有了重构。
  二、倾听与提问,确定文本重点
  在日常授课和公开课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并不能触及学生的认知盲点。按照惯例,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后,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学情预见,假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但这样的主观臆断显然缺乏对学生主体学习情况的客观把握。如何了解学生的客观实际呢?特級语文教师程红兵明确提出,教师要一边倾听,一边引导学生“提问题”。
  如在教学《风筝》这篇散文之初,为了让学生克服学习鲁迅作品的畏难情绪,笔者特意让学生先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然后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教辅进行自主阅读,并将自己的疑问写在预习本上。根据学生的提问,笔者整理出问题,如“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等。
  通过倾听和整理学生的问题,教师能够客观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确定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此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学情加真情,选择最佳区域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形成内在的可持续的学习动力,除了要把握学情,还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体验情感,这是对教学内容最佳区域挖掘和整合的必然要求。
  《风筝》一文对兄弟情有突出的描写,但这种情感却是通过冲突来体现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让学生揣摩哥哥和弟弟发生冲突时的心理。一名学生模仿哥哥的口吻这样斥责弟弟:“玩风筝是很没出息的事情,太让人厌恶了,我要撕烂了它!”另一名学生则模仿弟弟的口吻这样委屈地申辩:“你撕烂了我的风筝,知道我有多么难过吗?可惜你压根就不懂我需要什么。但是,我还是错了。我知道我错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兄弟情深,笔者通过一组数字进行引导:一二风筝,十岁的弟弟,十七岁的哥哥,二十年的记忆,正月初一的创作,从这些数字里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认为,“一二”风筝抓住了此时“了无生气”的景色特质,表达了内心的悲哀;而“二十年”的记忆则扣准了哥哥对弟弟长久的愧疚之情。“正月初一”这个特定的创作时间,更体现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亲情。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随心所欲,而要从学情出发,紧扣文本,以生为本,唯有如此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关键词】《植树问题》 教学片段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87-01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之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应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系统化。那
期刊
【关键词】科学分组 音乐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120-01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正视科学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筛选分组方式,以学生乐意接受为原则,以落实教学任务为出发点,将学生进行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自由组合,形成学习探研合力,创设课堂新秩序,提升学习效率。以下,笔者结合
期刊
【关键词】家园合作 幼儿教育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127-02  陈鹤琴老先生对家园合作曾有精辟的论述:“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也不是幼儿园一方而能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都说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
期刊
【关键词】班级管理 案例 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54-02  【案例1】每一名学生都很重要  外出培训回校,我班班主任助理马上就来向我汇报班级情况了:在上一周的宿舍卫生检查中,全班所有宿舍都是合格和优秀,女生宿舍每次检查都是优秀的;班里种的花已经生机盎然了;上周迟到、旷课的同学有韦文(化名)等6人,自习课吵闹的有蓝星
期刊
【关键词】引读 《老人与海鸥》 教学设计 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62-0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之间的深厚情谊,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义,令人读来动容。全文以“爱”为主线,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深情
期刊
【关键词】完美和声 中学物理  教赛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10-02  2013年11月7日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北校区举行了深圳市第四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初中组)教学技能比赛。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深圳市教研员汤幸初老师对本次决赛的形式进行了改革:指定上课课题,上课时间规定为40分钟,原则上由两位参赛老师各上半节课(前半
期刊
【关键词】课程资源 学生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08-0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的一个重要命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里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
期刊
【关键词】单位名数 建构 除法 余数 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82-03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对商和余数的单位名数不是很清楚。四则运算中加法、减法、乘法的算式的结果只有一个,名数很好确定,问题中用什么名数,就是什么名数。在除法中,如果没有余数的情况,名数的确定不难,而倘若遇到有余数的情况(
期刊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内容分析 语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46-01  全国小语专家崔峦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明确提出:语文课堂要和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内容分析式教学”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时主要进行内容分析,将内容分析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在表现形式上就是对阅读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串讲串问,教师说、学生听,致使学
期刊
【关键词】质疑教材 质疑教法  质疑学法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57-01  数学学习只有让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提出问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并在不断地质疑、释疑中实现思维升级,形成数学素质和能力。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还不敢轻易对教材文本和教师教法提出质疑,这就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创设学生质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