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品《伤逝》出自鲁迅《彷徨》小说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出生,幼年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因此鲁迅从小便拥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鲁迅早年本专攻医学,但是至1906开始便从医学转向文艺,走上了文学道路。鲁迅的文章着重围绕国民性,作品中充分表现其对人的思考。至五四开始,鲁迅便以笔作为武器,抨击黑暗腐朽的社会,唤醒麻木沉睡的民众。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中开始,又在鲁迅的手中成熟,鲁迅的作品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伤逝》是他创作于1925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章。
【关键词】鲁迅;作品;感悟
《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通过叙写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追求他们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以及婚后爱情生活由恩爱美好转为淡漠黯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痛心的悲剧式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当时封建礼教强大吃人的邪恶势力,旧社会无情、迫害无知百姓以及单独个体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残酷现实。
初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结婚后前期的生活状态。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是坚定而又决绝的,他们内心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信念也是坚定的。在旁人的讥笑、猥亵、轻蔑的眼光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要生活在一起。“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说出来的话,子君果断与透明的思想,让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觉得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觉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子君爱的选择。我也被其坚定地爱情所感动,面对家人、社会、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义无返顾的走在了一起,也许年轻勇敢的心正是鲁迅想带给我们当时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在一起或许并不代表永远在一起,这也只是子君与涓生抵抗当时社会生活压力的小小的一步,未来的艰难他们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正如当时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进的境况。只有他们真正的从心底从思想上透彻明确那个光明信念的指引,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起,那么,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也不是没有希望的。反之,就如同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一般逐渐迷失方向,直至爱情破灭。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间小屋子,在这里,他们逐渐互相了解着彼此。他们的迥异性格渐渐地暴露开来。子君爱小动物,涓生却爱花;子君每天忙着做饭饲喂小动物们,涓生则忙碌着抄写公文和信件。
这样的日子持续不久后就被一封信打破了。涓生没了工作。两人婚后后期的悲戚生活就此拉开了序幕。生活经济困难,让子君没有先前那般的活泼,反而怯弱了。以前身上的那种无畏的反抗精神已不见踪影,逐渐庸俗,小市民习气也染上了身,竟也会为琐事与邻居口舌、赌气。涓生则机械般地寻求抄写和教读的工作,渐渐地涓生受不了子君喊他吃饭的唠叨声,越发觉得家里不安静,无法安心进行译书,矛盾由此产生。他们的爱情也逐渐在这些琐事中逐渐淡化。后来子君重新回到了父亲的家中,当涓生再次打探到子君的消息时,已是阴阳相隔。本已圆满生活叙述的故事就这样的剧终了。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章中多次写道,涓生为想到子君的死而自责并陷入悔恨和悲哀之中,使得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大胆而又丰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起初在追求爱情的方面是勇敢的,但是后来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与精神上的消磨逐渐将他心底最深处的懦弱,畏于承担责任的一面显露出来。这一性格的转变也可以说是性格的暴露,正是鲁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当时知识分子觉醒而又无所求,没有找到道路反而倒退的社会现实。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注定就是一个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周围人的冷眼相待……重重的难关,仅靠少数人的反抗,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早晚也会被社会的封建气息所熏染,消磨斗志,回到原点。这部小说不是在歌颂这些青年觉醒分子追求爱情的勇气,也不是赞扬他们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而是着重在批判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吃人的可怕,悲叹个性解放的局限性,也在暗示着中国民主革命寻找道路时的彷徨、无所方向,反而倒退的悲哀。以悲剧的色彩人物形象,揭示了精神上的痛苦与危机。
小说的抒情效果十分浓厚。开篇便已会馆里的偏僻的破屋,寂静又空虚的氛围展开涓生的回忆。与一年前和子君在会馆里快乐探讨的时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爱情破灭后的萧条,物是人非。比如文中涓生曾多次想到子君的死,却又因为这邪恶的念头而忏悔,刺痛了灵魂。说到对比,不但有生活环境不同的比较,还有两个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变化,都展现得十分清晰且过渡自然,真正达到了“伤逝”的效果。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为副标题。副标题对文章的内容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说明不是叙述鲁迅本身的。以第一人称自述整个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实感。明智的视角选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涓生对子君的悔恨与自责。这种创新式的小说体式是鲁迅借鉴了西方体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诗一样的文字抒写了涓生的沉重心境。
对于两个人物的塑造,以小的人物来影射整个社会同类人的状态,不仅描写了人,也描写了人所存在的社会。通过对子君与涓生的对话以及动作、心理、神态,剖析了当时他们所处环境时内心的深刻独白。细腻的表现手法,让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统观全文,故事的发展背景在会馆与吉兆胡同穿梭,单一而又不影响主题的表达,甚至更能衬出主题的表达并为主题腾出大量空间来进行详细阐述。景物环境的描写深入到位,情即是景,景即是情,在描写中议论,议论中展开故事情节。
《伤逝》这篇小说从无论是从构思、题材还是内容、描写或抒情,都有一定的亮点与新意,在描述故事的同时又给人以深刻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思,在深思中体会作品意境。
【关键词】鲁迅;作品;感悟
《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通过叙写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追求他们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以及婚后爱情生活由恩爱美好转为淡漠黯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痛心的悲剧式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当时封建礼教强大吃人的邪恶势力,旧社会无情、迫害无知百姓以及单独个体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残酷现实。
初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结婚后前期的生活状态。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是坚定而又决绝的,他们内心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信念也是坚定的。在旁人的讥笑、猥亵、轻蔑的眼光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要生活在一起。“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说出来的话,子君果断与透明的思想,让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觉得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觉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子君爱的选择。我也被其坚定地爱情所感动,面对家人、社会、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义无返顾的走在了一起,也许年轻勇敢的心正是鲁迅想带给我们当时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在一起或许并不代表永远在一起,这也只是子君与涓生抵抗当时社会生活压力的小小的一步,未来的艰难他们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正如当时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进的境况。只有他们真正的从心底从思想上透彻明确那个光明信念的指引,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起,那么,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也不是没有希望的。反之,就如同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一般逐渐迷失方向,直至爱情破灭。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间小屋子,在这里,他们逐渐互相了解着彼此。他们的迥异性格渐渐地暴露开来。子君爱小动物,涓生却爱花;子君每天忙着做饭饲喂小动物们,涓生则忙碌着抄写公文和信件。
这样的日子持续不久后就被一封信打破了。涓生没了工作。两人婚后后期的悲戚生活就此拉开了序幕。生活经济困难,让子君没有先前那般的活泼,反而怯弱了。以前身上的那种无畏的反抗精神已不见踪影,逐渐庸俗,小市民习气也染上了身,竟也会为琐事与邻居口舌、赌气。涓生则机械般地寻求抄写和教读的工作,渐渐地涓生受不了子君喊他吃饭的唠叨声,越发觉得家里不安静,无法安心进行译书,矛盾由此产生。他们的爱情也逐渐在这些琐事中逐渐淡化。后来子君重新回到了父亲的家中,当涓生再次打探到子君的消息时,已是阴阳相隔。本已圆满生活叙述的故事就这样的剧终了。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章中多次写道,涓生为想到子君的死而自责并陷入悔恨和悲哀之中,使得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大胆而又丰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起初在追求爱情的方面是勇敢的,但是后来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与精神上的消磨逐渐将他心底最深处的懦弱,畏于承担责任的一面显露出来。这一性格的转变也可以说是性格的暴露,正是鲁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当时知识分子觉醒而又无所求,没有找到道路反而倒退的社会现实。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注定就是一个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周围人的冷眼相待……重重的难关,仅靠少数人的反抗,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早晚也会被社会的封建气息所熏染,消磨斗志,回到原点。这部小说不是在歌颂这些青年觉醒分子追求爱情的勇气,也不是赞扬他们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而是着重在批判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吃人的可怕,悲叹个性解放的局限性,也在暗示着中国民主革命寻找道路时的彷徨、无所方向,反而倒退的悲哀。以悲剧的色彩人物形象,揭示了精神上的痛苦与危机。
小说的抒情效果十分浓厚。开篇便已会馆里的偏僻的破屋,寂静又空虚的氛围展开涓生的回忆。与一年前和子君在会馆里快乐探讨的时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爱情破灭后的萧条,物是人非。比如文中涓生曾多次想到子君的死,却又因为这邪恶的念头而忏悔,刺痛了灵魂。说到对比,不但有生活环境不同的比较,还有两个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变化,都展现得十分清晰且过渡自然,真正达到了“伤逝”的效果。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为副标题。副标题对文章的内容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说明不是叙述鲁迅本身的。以第一人称自述整个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实感。明智的视角选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涓生对子君的悔恨与自责。这种创新式的小说体式是鲁迅借鉴了西方体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诗一样的文字抒写了涓生的沉重心境。
对于两个人物的塑造,以小的人物来影射整个社会同类人的状态,不仅描写了人,也描写了人所存在的社会。通过对子君与涓生的对话以及动作、心理、神态,剖析了当时他们所处环境时内心的深刻独白。细腻的表现手法,让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统观全文,故事的发展背景在会馆与吉兆胡同穿梭,单一而又不影响主题的表达,甚至更能衬出主题的表达并为主题腾出大量空间来进行详细阐述。景物环境的描写深入到位,情即是景,景即是情,在描写中议论,议论中展开故事情节。
《伤逝》这篇小说从无论是从构思、题材还是内容、描写或抒情,都有一定的亮点与新意,在描述故事的同时又给人以深刻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思,在深思中体会作品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