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特有的教学手段,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开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手段,配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实验在课堂上熠熠生辉。发挥出其独特的功能。
实验是科学成就取得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没有千百次的实验,爱迪生就不可能发明电灯。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诺贝尔的名字可能不会为世界人们所熟知,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理论的基石,就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名话,没有实验不可能创造出文明的社会。
小学阶段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黄金时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精辟的论述过“手脑并用”的意义“教育要手脑并用……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齐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句话非常准确的说明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是小学科学中特有的教学手段,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如何在实验中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呢?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主观愿望。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洛克也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要求诱导儿童学习。例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用两个不同的电磁铁,去吸引相同的小铁钉,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不同的现象。当两个电磁铁接近小铁钉时,会发现两个电磁铁吸引的小铁钉的数量是不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找到其中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发出来。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思索,仔细观察,改变着不同的条件。终于了解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是: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和缠绕电磁铁的线圈匝数。
二、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儿童提出的问题不可忽视,同时也应格外注意,不可使他们得到虚妄的答复。更不可使学生受到讥笑与伤害。按照他的年龄与知识的能量,解释他所要明白的事物。在进行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实验时,实验的方法是这样的:盛满一烧杯的水,把一个装满空气的小瓶子放入水中,水被挤了出来,说明,空气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因此,得出结论,水占据空间。结论一出,有个同学就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是瓶子占据了烧杯的空间,而不是空气了。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不仅反思在实验的设计上的缺陷,同时又惊叹于学生的缜密思考。像电磁铁的线圈为什么要按一个方向绕?圆形磁铁的极在哪?如此之类的问题,在课堂中屡见不鲜,这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或亲自解答,有必要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如问题过于复杂,可以留在课堂外进行解决。但且不可以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更不要使他们产生顾虑而不敢提问。学生的问题,有时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说明他们已经对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思维已得扩展。知识的得来就在这一问之中,所以要善待学生的问题。
三、提高实验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例如,教学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实验。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这个实验的完成可能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严重影响教学效率。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又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我是这样进行实验教学的,1、是让学生自己看一遍实验过程。2、让学生检查一遍实验用的材料,并在桌子上摆放整齐。3、完成小组分工之后,由一个学生朗读,小组操作中员,完成实验的准备工作,这时各小组之间的进程是一致的,这样便于全班教学过程的调控,小组之间也不会相互影响。4、最后全班一起将醋和红墨水的混全物倒入装有干苏打和洗涤灵的瓶子中。整个实验井然有序,又不显行呆板。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验中培养起来的习惯,更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为学生以后的作事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敏锐的眼光,善思的头脑,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及时捕捉到实验中不同寻常的现象后,抓住不放,一究到底,才有了惊奇的了现。细节决定成败。在科学中一点也不夸张。所以,在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物体沉浮实验时,各实验小组在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时,相同的物体,在细节的描述上不尽相同。粗心的学生只描述出了物体在放入水中一瞬时的状态,而忽略了,过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变化。例如,有的物体在水中是先浮后沉的,有的物体可以水中的不同位置悬浮。而有的物体,放在水中后,先沉入水底,后因膨胀而漂浮。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发挥出惊人的作用。他们能发现一般人不易觉察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做也一般人无法做出的成就。
五、课堂外的延伸。
课堂教学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课堂之外才是知识的源泉。才有更多的东西等待学生去认识和发掘。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机会。在科学教学的教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要通过课堂外的延伸来完成的。比如,测量太阳下物体的影子。一堂课不可能完成对物体影子在早晨、中午、晚上进行测量的,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只能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教师要布置好任务,明确组内的分工,让学生定时测量。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了自学、自律能力,也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课外拓展活动,教师要重视起来,会发现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更能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对于一个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时,鼓励学生不开动脑筋,多试一试可能是灵光一闪的想法。不要怕失败,要从失败中找到尽可能多的而且巧妙的方法。这样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
只有动手才能充分地开发他们的大脑,才能启迪他们的智慧,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领略自然的神奇,增长知识,才能引领他们走上去伪存真,寻求真理的道路。
小学阶段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黄金时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精辟的论述过“手脑并用”的意义“教育要手脑并用……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齐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句话非常准确的说明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是小学科学中特有的教学手段,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如何在实验中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呢?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主观愿望。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洛克也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要求诱导儿童学习。例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用两个不同的电磁铁,去吸引相同的小铁钉,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不同的现象。当两个电磁铁接近小铁钉时,会发现两个电磁铁吸引的小铁钉的数量是不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找到其中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发出来。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思索,仔细观察,改变着不同的条件。终于了解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是: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和缠绕电磁铁的线圈匝数。
二、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儿童提出的问题不可忽视,同时也应格外注意,不可使他们得到虚妄的答复。更不可使学生受到讥笑与伤害。按照他的年龄与知识的能量,解释他所要明白的事物。在进行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实验时,实验的方法是这样的:盛满一烧杯的水,把一个装满空气的小瓶子放入水中,水被挤了出来,说明,空气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因此,得出结论,水占据空间。结论一出,有个同学就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是瓶子占据了烧杯的空间,而不是空气了。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不仅反思在实验的设计上的缺陷,同时又惊叹于学生的缜密思考。像电磁铁的线圈为什么要按一个方向绕?圆形磁铁的极在哪?如此之类的问题,在课堂中屡见不鲜,这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或亲自解答,有必要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如问题过于复杂,可以留在课堂外进行解决。但且不可以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更不要使他们产生顾虑而不敢提问。学生的问题,有时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说明他们已经对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思维已得扩展。知识的得来就在这一问之中,所以要善待学生的问题。
三、提高实验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例如,教学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实验。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这个实验的完成可能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严重影响教学效率。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又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我是这样进行实验教学的,1、是让学生自己看一遍实验过程。2、让学生检查一遍实验用的材料,并在桌子上摆放整齐。3、完成小组分工之后,由一个学生朗读,小组操作中员,完成实验的准备工作,这时各小组之间的进程是一致的,这样便于全班教学过程的调控,小组之间也不会相互影响。4、最后全班一起将醋和红墨水的混全物倒入装有干苏打和洗涤灵的瓶子中。整个实验井然有序,又不显行呆板。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验中培养起来的习惯,更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为学生以后的作事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敏锐的眼光,善思的头脑,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及时捕捉到实验中不同寻常的现象后,抓住不放,一究到底,才有了惊奇的了现。细节决定成败。在科学中一点也不夸张。所以,在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物体沉浮实验时,各实验小组在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时,相同的物体,在细节的描述上不尽相同。粗心的学生只描述出了物体在放入水中一瞬时的状态,而忽略了,过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变化。例如,有的物体在水中是先浮后沉的,有的物体可以水中的不同位置悬浮。而有的物体,放在水中后,先沉入水底,后因膨胀而漂浮。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发挥出惊人的作用。他们能发现一般人不易觉察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做也一般人无法做出的成就。
五、课堂外的延伸。
课堂教学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课堂之外才是知识的源泉。才有更多的东西等待学生去认识和发掘。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机会。在科学教学的教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要通过课堂外的延伸来完成的。比如,测量太阳下物体的影子。一堂课不可能完成对物体影子在早晨、中午、晚上进行测量的,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只能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教师要布置好任务,明确组内的分工,让学生定时测量。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了自学、自律能力,也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课外拓展活动,教师要重视起来,会发现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更能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
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对于一个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时,鼓励学生不开动脑筋,多试一试可能是灵光一闪的想法。不要怕失败,要从失败中找到尽可能多的而且巧妙的方法。这样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
只有动手才能充分地开发他们的大脑,才能启迪他们的智慧,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领略自然的神奇,增长知识,才能引领他们走上去伪存真,寻求真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