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伫立身旁的大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默地走在街上,思绪被如雨般飘落的黄叶所惊扰。满眼望去,灰蓝色的天幕下,排排光秃秃的枝蔓在秋风中兀立着、摇曳着,从它们身上,我仿佛又看见了一个远离我们12年的生命……
  父亲1946年参加马本斋回民连,辽沈战役打响时,他已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连长了。攻打热河的鏖战整整持续了两天。父亲在指挥作战时,左肩不幸中弹,霎时,鲜血染红了厚厚的军装,战士要送他下去,他坚决不肯,直到战斗结束,脱下军装,才发现子弹已射进了左肩胛骨,从此,一个二寸多长的印记永远留在了他的肩上。每次看到他的疤痕,我的眼前都会重现昔日枪林弹雨的场面。一个身材高大、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的年轻连长,镇定自若,带着伤痛指挥作战。那是父亲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位共和国军人为国立功的见证。
  1952年,父亲从沈阳军区司令部转业到本溪煤矿,他服从组织安排,先在保卫科任科长,后到大食堂做管理员。当时粮食紧缺,很多人求他弄粮票,他都一口回绝。 “咱不能让别人背后说三道四。”这是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母亲常笑他傻,可他很执拗。做管理员四年,账目清楚,没有出现丝毫纰漏。因此深得领导及同事的称赞。
  后来,为了远在山东的奶奶及全家六口人的生活,他毅然要求到井下采煤以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他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一次井下采煤时,不小心手指被铁丝刮破,粗心的父亲没有声张只偷偷用粘布缠上,谁知一个月后伤口感染,先是红肿、流脓、溃烂,痛得他彻夜难眠,那时我家租住在一个不足十三平方米的小平房,夜阑人静时,我常被一声声“哎哟、哎哟”的呻吟声惊醒,朦胧夜色中,我见父亲把缠着绷带的右手伸进棉袄里在地上来回走……
  “你得的那个病真顽固,上哪也治不好。”妈妈不止一次地重复着这句话。父亲的病针灸、扎针、偏方都试过,奇怪的是,就是不见效。起初确诊为湿疹,后来又说是骨结核。更可怕的是两年后,蔓延到右腿,腿肚烂了一个碗口大的窟窿,医生要截肢,父亲执意不肯才保住了这条腿,从此不得不拄起了拐杖病退在家,那年他才五十岁。
  那时姐姐下乡,我在上高中,几个弟弟妹妹都在上学,全家只靠父亲五十多元的病退金。整个春天都靠萝卜咸菜窝头度日。面对这样窘迫的状况,我向父亲提出不考大学接父亲的班来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父亲急了,冲着我瞪大眼睛几乎是吼道:“家里的事不用你管,你只要考上再难也供。”父亲虽然没进过学堂,但他清楚知识的重要,面对他的坚决,我没有退路,只能破釜沉舟了。
  临近高考,老师要我们买语文复习资料,定价2.8元。我最打怵张口跟父亲要钱,为了我们,父亲硬是戒掉了喝了30多年的茶。他是用牙缝挤出的钱供我们读书啊!
  那天早晨,我背着书包站在厨房足足有五分钟。“建平,有事吗?”父亲听到了我的脚步声。
  “我,我……没事。”我变得结结巴巴。
  “是不是要钱?”父亲猜出了我的心事。
  我慌乱极了,说:“老师让买复习资料,就这次,下次就不买了。”
  他摸索了半天递给我三元钱,我颤抖着接过父亲的钱,头也不敢回地走了……路上,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東西噬咬着,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为父亲争气。
  1982年夏天,我没有让父亲失望,实现我们家族零的突破,成为一名师范院校的大学生。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全家像过节一样,姐姐妹妹都乐得一夜没有睡好。饱经沧桑的父亲,也绽开了久违的笑容。
  一片干枯的落叶不知何时离开树枝悄然落在我的面前,我轻轻地将它拾起,慢慢地把它捧在手心,仔仔细细地端详。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药隐在草中,星星点点地开花,不紧不慢地结籽,绿得和青草没有两样,却可识得,对称于茎上长叶者,必有毒之性,为药。是药三分毒,凡毒药三分,上下左右搭配。  小时我随爷爷,田埂地头跑,识得不少种草药,比如:葵菜,治疮肿;荨麻,疗风咳;龙葵,保肝脏;野薄荷,解鱼虾毒;夏枯草,助睡眠;车前子,止咳嗽;如此等等,有病地头走,总有一款子草药相对应。儿时闲不住,乱窜,虫咬、蜂蜇是常有的事,扯把猪耳草、奶腥草,揉揉
期刊
清明前后,上党大地还没从冬季荒枯的沉睡中苏醒,人们就开始念叨起黄芽菜了。“风一变软,就有黄芽菜吃咯!”奶奶用围裙包着哭闹的小孙儿,分明是在诱惑。  “头茬韭菜得勤浇水,不然赶不上黄芽菜。”见当家的男人坐在院子里抽闲烟,女人着急了。  “人家那小闺女,长得嫩黄芽似的,可不能胡来哩!”上了年纪的妇人悄着声儿叮告村里的年轻后生。  “过两天摘了黄芽菜,给俺娘送点去。”新媳妇想回娘家,送黄芽菜算得上是个过
期刊
我真想知道父母给我起的乳名到底是叫“言中”,还是叫“言忠”。  长大后,对于父母为啥要给我起这个名字,而不是像他人父母那样,虎年出生的就起个“虎生”,兔年出生的就起个“卯子”等等,不得其解而又不敢问父母,父母也没有说其为何。反正觉得自己的名字比别人的好,心里坦然,无忧无虑。再后来,多少学了点文化,稍微懂点事儿了,加上父母的严格要求,自己多少明白点,父母起这个名字,是他们的寄托,希望我是个忠诚老实能
期刊
那年冬季,我们到三妹家串门。兄弟姐妹围着火炉烤火,我在房前屋后转悠,发现院坝坎边有盆绿色植物,叶子很像韭菜,但比韭菜茂密葱茏,好大一堆挤在一起,非常可爱。我问妹夫这是什么花儿,他说不知道。离开的时候,我想要那花,妹夫取来塑料袋,将花连根带土装进袋里送给了我。  没想到这花生命力极强,数九寒天了不见枯萎,越长越绿。我想这可能是一兜儿四季常青的小叶兰草,只要好好养护,很快就会开花的。  记不清是哪一天
期刊
我的老家在豫南乡间蓼北平原上。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平原往往都是肥沃的,可我们那土地是贫瘠的,既不肥,也不沃,土壤板结,质地坚硬。可就是这瓷实的岗土,一锹剁下去能卷锹口的硬地,却生长着槐树。  我小时候,家里穷,时常饿得胸腔瘪瘪、肋骨根根爆出、黄皮寡瘦、脸如菜色。尤其是春荒时,挖野菜、捋榆树叶、够槐花、逮鱼摸虾成了农家孩子必修的主课,一点也含糊不得。在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家槐花树上的槐花自家人采
期刊
一片秋叶安静地落在石阶上,没有声息,它静静地卧在青色麻石上,叶茎还是那么分明,没有忧伤,只有坦然和宁静。它老了吗?  薄雾缭绕下的紫云山,怀抱老祖寺,托着碧云湖。红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斗角。一袭黄袍,手执念珠,步履轻盈,从幽巷深处走来。这庙宇,这僧人,这回廊,似乎构成一幅画,一个传说。他们似乎是千岁宝掌从梁武帝年间一直走到了现在,整整走了1800年。一年多来,我常常回忆那画面,那份幽静。在城市的
期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故,为人师者,曾一直是社会与大众所尊重者。老师,和那些英雄一样,更一直是我心中最敬重的偶像。  王淑兰,我的启蒙老师,小学一至三年级都是她教我。她是一位严慈兼具的高个老师,一直梳着类似女籃五号的短发,飒爽干练,讲课一丝不苟,班风纪律严明,对学生关爱有加,学生多对这位“厉害老师”又敬又怕。  在家乡的村镇,政府、学校等单位都在前街,且学校是坐落在前街的最前面,我家是在后街的
期刊
近两年迷上了做盆景,大大小小做了十几盆,盆景成品讲究“悬根露爪”,通过蟠扎、裁剪等技术让树木完成一种造型,达到一定审美效果。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称为盆景,一个成型的盆景,需要数年甚至十年,数十年的时间。按这条件,我那些还不能称为盆景,姑且算作盆栽吧。  这些盆栽,每一盆都有一个故事呢。  一次去世博园参观一个大型盆景展,见几个人围着一盆景品头论足,走过一看,吃了一惊,此盆景匠心独运,枝条蟠扎得新奇精
期刊
秋天容易怀念,而怀念并不等于希望从头来过。有时候,怀念并不是怀念具体的人、事,而仅仅是因为怀念,当时的感觉。那种感觉是生命的一部分,活生生,或甜蜜或苦涩……  不知不觉,酒饮完了,茶也饮完了,午夜也来了。原本,约好两位朋友来家里对饮闲聊的,一位朋友是同事,他准时来到;另一位从事文化传媒的朋友始终未至,这是我与他的缘不深的原因。  与友一杯酒,一杯茶变换着饮,彼此都是从警二十多年,都是从农村历尽艰辛
期刊
“黄河没底,海没边。”我家住在黄河边,小时候常常跟着大人去黄河滩玩,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我们对黄河很喜欢又害怕,常常听说有些人在水里游泳而溺水而死。  黃河岸边的水很浅,但是很多漩涡掩盖在浑水下面,一不小心就会将人卷进去,没有得救的机会,所以说“黄河没底”,其实是人们心里没底。记得有一次,我们都在河边大豆田里锄草,不知谁说了一句:“看谁能游到河对岸,那才真有本事!”很多人看看宽阔的河面,不敢下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