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本文从分析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出发,进而对他们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做了策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学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策略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以此支撑着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都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那么我们又如何来传承和延续我们的民族文化呢,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依靠学校教育。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1]而通常我们的教育工作又是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所以传承民族文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学校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资源及设备等诸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所以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保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推动多元文化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民族文化又是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是指将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2]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民族文化对人的形成的影响,而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内容当中,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最有效途径
1、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场所。个体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期是对个体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可以说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站在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最快捷地获得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和自豪感,同时学校要有效地把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与培养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才能从一个感性认识阶段上升至一个理性认识阶段,才能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实践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和体会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2、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主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可传承性。个体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期是个体接受文化程度最高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他直接关系到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直接关系到个体确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他们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当代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是站在时代的前端,具有现代国际化的视野,如果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他们能积极学习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仅能得到广泛传播和有效的传承,而且会更显生动和时代气息,他们定会推动着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使其发扬光大。
3、教育工作者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可靠力量。当前,为了保护及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国家和当地政府,甚至一些社会团体都积极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与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毕竟有限,且缺乏资金支持也是阻碍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原因,所以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自然就有了一定难度。那么,在同样的社会与物质条件下,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传承民族文化时却具备了较多的有利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当地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他们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熟悉当地的民族文化氛围与内涵,更易于与当地的民众沟通与交流。同时他们面对的大都是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为人师表,可以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达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二、探索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共同发展之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实现民族文化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并对其做了总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应该是指拥有和传承着一种文化的民族、社区或者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能看到自己文化的利弊,学习异文化的长处优点。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懂得和热爱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真正价值,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保护它、发展它。[3]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其民族成员只有获得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会自觉去学习、爱护和尊重本民族文化,这是少数民族学生应有的“文化自觉”。相应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要确立科学的民族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学生自觉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
2、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学校教育要想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关键就在于依靠教师的力量。因此,建立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民族地区学校的迫切需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因此,学校要系统地对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鼓励他们学习所在民族地区的历史及文化,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掌握当地的民族文化知识,这样教师才能充分领会当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只有他们自己有了最坚实的知识装备,才会自觉加入民族文化传承事业的队伍中,才能胜任民族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3、开发关于民族文化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所谓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4]而校本课程则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而言的课程形式,它是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的课程计划或方案。[5]随着教育民主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倡导,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课程比例有所增加,并将地方特有的文化知识全面系统地纳入其中,形成新的课程模式:国家课程+民族地区地方课程+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这种课程模式的目标在于将民族地区课程中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的范围,包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生产生活、科学、民风习俗等。[6]
4、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教育是一项整体和系统的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存在相互的制约。因此,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也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协调一致,相互补充。在学校的民族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定期与当地社会、民间团体开展合作与交流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民族情感。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也是学习民族文化的有益场所。学校要鼓励学生向家庭成员学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让家庭教育为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起到一个有益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亚娟,曹能秀.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J].学术理论与探索,2007(6).
[2]史文冲.西部多元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6(3).
[3]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7(6).
[4]宝乐日.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5]杨其勇,王永川,钟琦.浅论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J].教育教学研究,2009(4).
[6]王鉴.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研究,2006(4).
关键词:学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策略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以此支撑着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都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那么我们又如何来传承和延续我们的民族文化呢,其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依靠学校教育。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1]而通常我们的教育工作又是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所以传承民族文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学校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资源及设备等诸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所以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保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推动多元文化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民族文化又是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是指将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2]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民族文化对人的形成的影响,而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内容当中,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最有效途径
1、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场所。个体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期是对个体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可以说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站在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最快捷地获得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意识和自豪感,同时学校要有效地把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与培养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才能从一个感性认识阶段上升至一个理性认识阶段,才能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实践中树立民族自信心和体会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2、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主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可传承性。个体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期是个体接受文化程度最高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他直接关系到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直接关系到个体确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他们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当代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是站在时代的前端,具有现代国际化的视野,如果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他们能积极学习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仅能得到广泛传播和有效的传承,而且会更显生动和时代气息,他们定会推动着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使其发扬光大。
3、教育工作者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可靠力量。当前,为了保护及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国家和当地政府,甚至一些社会团体都积极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与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毕竟有限,且缺乏资金支持也是阻碍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原因,所以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自然就有了一定难度。那么,在同样的社会与物质条件下,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传承民族文化时却具备了较多的有利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当地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他们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熟悉当地的民族文化氛围与内涵,更易于与当地的民众沟通与交流。同时他们面对的大都是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为人师表,可以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达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目的。
二、探索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共同发展之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实现民族文化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并对其做了总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应该是指拥有和传承着一种文化的民族、社区或者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能看到自己文化的利弊,学习异文化的长处优点。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懂得和热爱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真正价值,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保护它、发展它。[3]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其民族成员只有获得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会自觉去学习、爱护和尊重本民族文化,这是少数民族学生应有的“文化自觉”。相应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要确立科学的民族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学生自觉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
2、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学校教育要想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关键就在于依靠教师的力量。因此,建立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民族地区学校的迫切需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因此,学校要系统地对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鼓励他们学习所在民族地区的历史及文化,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掌握当地的民族文化知识,这样教师才能充分领会当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只有他们自己有了最坚实的知识装备,才会自觉加入民族文化传承事业的队伍中,才能胜任民族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3、开发关于民族文化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所谓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4]而校本课程则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而言的课程形式,它是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的课程计划或方案。[5]随着教育民主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倡导,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课程比例有所增加,并将地方特有的文化知识全面系统地纳入其中,形成新的课程模式:国家课程+民族地区地方课程+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这种课程模式的目标在于将民族地区课程中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的范围,包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生产生活、科学、民风习俗等。[6]
4、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教育是一项整体和系统的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存在相互的制约。因此,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也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协调一致,相互补充。在学校的民族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定期与当地社会、民间团体开展合作与交流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民族情感。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也是学习民族文化的有益场所。学校要鼓励学生向家庭成员学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让家庭教育为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起到一个有益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亚娟,曹能秀.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J].学术理论与探索,2007(6).
[2]史文冲.西部多元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6(3).
[3]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7(6).
[4]宝乐日.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5]杨其勇,王永川,钟琦.浅论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J].教育教学研究,2009(4).
[6]王鉴.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