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登太白峰》诗云:“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恰与古诗一致,我们这支五一太白穿越队伍也选择了从西南都督门方向进山,而在风雪之后的山峰上,的确看到了“天关”开启的景象。
都督门老庙子将军庙
从西安经周至县,中午抵达厚珍子。简单休整后,一行换乘小车向老县城进发。原本一路顺利,不想,连续的海拔上升使得满负壮汉与大包的小面包开了锅,坏在半路。前后不靠,我们提前进入徒步状态,在这是秦岭南坡山脚,刚进五月,绿色扑面而来,一路葱郁,清凉惬意,倒也不觉得很累。此次徒步的出发点都督门是一个静谧的小山村,不多的几户人家,真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关于“鸡”,由于中华田园鸡过于矫健,多人围追堵截均以失败告终,当天晚上,我们的饭桌上并没有出现“农家烧鸡块”这道菜。
太白的南北穿越,根据路线和队员的体力状况,通常会做徒步3-4天的计划。加之山上气候变化大,所以需要具备良好的负重能力和一定的户外经验。我们的队伍由7个人组成,因为山中小路岔道多,我们雇请了当地人做向导。
第一天要上升至老庙子营地,然后看体力和时间再决定是否至将军庙扎营。从都督门出发,一路上升,路边水汽浓郁,青苔厚重,落叶沉积,偶有翻越流水清澈的小溪,一副南方山林的景色。中午经过简单的路餐,继续上升,浓郁的林木逐渐稀疏,眼前的风景开阔,快要到达高山草甸区域了,草色发黄。此时天上开始飘起细细的雨粒,身体渗出的汗排不出来,冲锋衣内外都已经湿了。向导说,要下雪了。
下雪?对,山区气候多变,太白3000多米的海拔,在五一、十一期间,下雪的概率都很大,山脚的小雨在山上可能就是大雪。而有穿越感的对比是,四天之后我在华山被太阳暴晒,脸部脱皮。
果然,出了树林,打在脸上的就是微小的雪粒,于是下午两点多,我们抵达老庙子营地,决定提前扎营休息,此时的营地还满是枯黄的草甸。风开始大了起来,我们快速搭好帐篷,钻了进去,开伙做饭。一个下午,一直陆续有其他队伍抵达,熙熙攘攘,如同市集。我们躲在帐篷里面,大风夹着雪,不停拍击着外帐,是催眠的好节奏。
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换了一个世界,不仅仅是周围扎了近50顶各色帐篷,更是因为,昨日的草甸已经完全无影无踪,被漫无边际的雪地代替了。一脚踩下,雪及小腿肚,深处已过膝。有几顶帐篷被积雪压塌,而我们有一顶帐篷,因为太厚的积雪,需要从外面挖来一条通道,里面人才得以出来。
大爷海汤峪
天空转晴。我们和另外一支也是来自北京的队伍决定继续向上完成穿越。上升的路上,积雪没膝,两个队伍的向导交替开路,好在准备较为充分,穿上雪套,行走在深雪中,虽然体力消耗很大,但是大家鞋内还能保持干燥,不至于冻伤。从营地向上,基本都行走在山脊上,此处当地人称为四十里跑马梁,视野开阔,路上经过几处废弃的寺庙。
翻过一个山脊之后,我看到了此次行程中最令人激动的景色,这是山体和气候的配合。当时的我,刚刚攀上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处,远近的山脉一起跳进我的眼睛。而落日刚好从云雾中渗出一点光线,散落下来,青色山体大部分被雪覆盖着,映着光线,由远及近,恍如仙境。伫立了几分钟,才恍惚过来。
大爷海营地在太白顶峰拔仙台下不远处,是一个高山冰斗湖,海拔3500多米,是内地最高的高山湖泊。此处的山川林木已经转为北方特色,周围全是石头山体,少植被,色调也从青绿转为土黄。第二天起床,漫步上拔仙台,极目眺望四周,享受一览众山小的风光。
从大爷海向汤峪方向出山,汤峪方向是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域,是登顶拔仙台的传统路线,道路较为明显,但需要沿着山坡横切,或者说是无止境的横切。从大文公庙处还可以选择另外一条出山道路,风景优美,但是路线较长。此时我的队伍中开始有人出现轻微雪盲。
山中残寺荒凉的美
除了自然风光,一路上打动我的就是山中各种破庙与古佛像了。
太白庙,砖木结构,大部倒塌。庙宇淹没在荒草中,东倒西歪,但即使残墙也看起来极精美,上面的砖雕不仅有常见的花纹图案,还有气韵生动的人物。主殿看起来即将倒塌,里面的佛像却还有几尊完好,剩下的几个大都被揪下脑袋胡乱扔在香案上。这些佛像虽然都彩绘剥落,残破不堪,难辨年代,有的还被游客画上了眼镜,但从其精细做工、神态的生动来看,一点也不亚于很多著名博物馆的藏品。荒草没膝的院子里,还有一个保存较完好的木雕牌匾,上刻一些形态迥异的人像,不知经过多少年风雨,面部表情还清晰可辨。
大坪,能看出也是一个古庙的遗址,建筑全毁,只留下一些铁瓦,还有一个铁质的古钟一样的东西,被倒了过来放置,成为探险者的垃圾桶。
老庙子,一座不大的木屋,里面残存三尊铁佛,锈迹斑斑,依稀可见镏金的痕迹。
雷公庙,已倒塌大半,两个半人高的木质佛像残存,虽然被偶尔经过的信徒们围上了红布条,但是四面透风,湿淋淋的。
见到的规模最大的一组佛像是在将军庙,摇摇欲坠的木屋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里面木台上竟然放着2排17尊石像和泥佛。佛像本来的颜色照例已经基本褪光,因质地不同,肤色各异。有一半是武将,其中有一座是二郎神把自己的第三只眼睛拿在手里端坐,这在我的经验里,较为罕见。这些佛像给人的感觉不能简单用一句精美形容,最大特点是,看起来都不死板,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格,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这条登山线路因道路艰险,沿途无法补给,加上又是有多次伤人记录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频繁出没的区域,因而人迹罕至,这大约正是这些佛像还能幸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太白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是秦岭最高峰。太白山自然地理条件独特,随着海拔的上升,气候植被变化多端;这里又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从一山之南到一山之北,跨过数个气候带,仿佛时空转移,多年以来一直是登山爱好者的理想之地。
tips
装备小贴士:
穿越太白,属于中高强度的户外活动,需要参与者有齐备的基础装备,如登山背包、冲锋衣裤、防水登山鞋、登山杖等。
根据不同季节,可以准备相应的保暖衣物和睡袋,因为山区气候多变,建议按照上限选择,不要依据平原地区温标准备;冬季的太白,危险很大,避免进山。
太白有一定海拔,紫外线强,要注意防晒,即便是阴天。
五一十一期间,降雪概率大,太阳镜(或雪镜,防止雪盲)、雪套、防水厚手套必备;如遇降雪,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雪盲。
太白地区,岔路较多,尽量雇请向导行走,携带导航器材和通讯工具,避免迷路;山体路况复杂,行走时要穿着有保护效果的登山鞋,并且注意步伐,避免受伤。
保护环境,一定要将垃圾带出山区,也不要攀摘树枝或惊吓动物,尽量保持自然的原貌,这一点不仅仅只对太白山地区。
恰与古诗一致,我们这支五一太白穿越队伍也选择了从西南都督门方向进山,而在风雪之后的山峰上,的确看到了“天关”开启的景象。
都督门老庙子将军庙
从西安经周至县,中午抵达厚珍子。简单休整后,一行换乘小车向老县城进发。原本一路顺利,不想,连续的海拔上升使得满负壮汉与大包的小面包开了锅,坏在半路。前后不靠,我们提前进入徒步状态,在这是秦岭南坡山脚,刚进五月,绿色扑面而来,一路葱郁,清凉惬意,倒也不觉得很累。此次徒步的出发点都督门是一个静谧的小山村,不多的几户人家,真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关于“鸡”,由于中华田园鸡过于矫健,多人围追堵截均以失败告终,当天晚上,我们的饭桌上并没有出现“农家烧鸡块”这道菜。
太白的南北穿越,根据路线和队员的体力状况,通常会做徒步3-4天的计划。加之山上气候变化大,所以需要具备良好的负重能力和一定的户外经验。我们的队伍由7个人组成,因为山中小路岔道多,我们雇请了当地人做向导。
第一天要上升至老庙子营地,然后看体力和时间再决定是否至将军庙扎营。从都督门出发,一路上升,路边水汽浓郁,青苔厚重,落叶沉积,偶有翻越流水清澈的小溪,一副南方山林的景色。中午经过简单的路餐,继续上升,浓郁的林木逐渐稀疏,眼前的风景开阔,快要到达高山草甸区域了,草色发黄。此时天上开始飘起细细的雨粒,身体渗出的汗排不出来,冲锋衣内外都已经湿了。向导说,要下雪了。
下雪?对,山区气候多变,太白3000多米的海拔,在五一、十一期间,下雪的概率都很大,山脚的小雨在山上可能就是大雪。而有穿越感的对比是,四天之后我在华山被太阳暴晒,脸部脱皮。
果然,出了树林,打在脸上的就是微小的雪粒,于是下午两点多,我们抵达老庙子营地,决定提前扎营休息,此时的营地还满是枯黄的草甸。风开始大了起来,我们快速搭好帐篷,钻了进去,开伙做饭。一个下午,一直陆续有其他队伍抵达,熙熙攘攘,如同市集。我们躲在帐篷里面,大风夹着雪,不停拍击着外帐,是催眠的好节奏。
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换了一个世界,不仅仅是周围扎了近50顶各色帐篷,更是因为,昨日的草甸已经完全无影无踪,被漫无边际的雪地代替了。一脚踩下,雪及小腿肚,深处已过膝。有几顶帐篷被积雪压塌,而我们有一顶帐篷,因为太厚的积雪,需要从外面挖来一条通道,里面人才得以出来。
大爷海汤峪
天空转晴。我们和另外一支也是来自北京的队伍决定继续向上完成穿越。上升的路上,积雪没膝,两个队伍的向导交替开路,好在准备较为充分,穿上雪套,行走在深雪中,虽然体力消耗很大,但是大家鞋内还能保持干燥,不至于冻伤。从营地向上,基本都行走在山脊上,此处当地人称为四十里跑马梁,视野开阔,路上经过几处废弃的寺庙。
翻过一个山脊之后,我看到了此次行程中最令人激动的景色,这是山体和气候的配合。当时的我,刚刚攀上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处,远近的山脉一起跳进我的眼睛。而落日刚好从云雾中渗出一点光线,散落下来,青色山体大部分被雪覆盖着,映着光线,由远及近,恍如仙境。伫立了几分钟,才恍惚过来。
大爷海营地在太白顶峰拔仙台下不远处,是一个高山冰斗湖,海拔3500多米,是内地最高的高山湖泊。此处的山川林木已经转为北方特色,周围全是石头山体,少植被,色调也从青绿转为土黄。第二天起床,漫步上拔仙台,极目眺望四周,享受一览众山小的风光。
从大爷海向汤峪方向出山,汤峪方向是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域,是登顶拔仙台的传统路线,道路较为明显,但需要沿着山坡横切,或者说是无止境的横切。从大文公庙处还可以选择另外一条出山道路,风景优美,但是路线较长。此时我的队伍中开始有人出现轻微雪盲。
山中残寺荒凉的美
除了自然风光,一路上打动我的就是山中各种破庙与古佛像了。
太白庙,砖木结构,大部倒塌。庙宇淹没在荒草中,东倒西歪,但即使残墙也看起来极精美,上面的砖雕不仅有常见的花纹图案,还有气韵生动的人物。主殿看起来即将倒塌,里面的佛像却还有几尊完好,剩下的几个大都被揪下脑袋胡乱扔在香案上。这些佛像虽然都彩绘剥落,残破不堪,难辨年代,有的还被游客画上了眼镜,但从其精细做工、神态的生动来看,一点也不亚于很多著名博物馆的藏品。荒草没膝的院子里,还有一个保存较完好的木雕牌匾,上刻一些形态迥异的人像,不知经过多少年风雨,面部表情还清晰可辨。
大坪,能看出也是一个古庙的遗址,建筑全毁,只留下一些铁瓦,还有一个铁质的古钟一样的东西,被倒了过来放置,成为探险者的垃圾桶。
老庙子,一座不大的木屋,里面残存三尊铁佛,锈迹斑斑,依稀可见镏金的痕迹。
雷公庙,已倒塌大半,两个半人高的木质佛像残存,虽然被偶尔经过的信徒们围上了红布条,但是四面透风,湿淋淋的。
见到的规模最大的一组佛像是在将军庙,摇摇欲坠的木屋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里面木台上竟然放着2排17尊石像和泥佛。佛像本来的颜色照例已经基本褪光,因质地不同,肤色各异。有一半是武将,其中有一座是二郎神把自己的第三只眼睛拿在手里端坐,这在我的经验里,较为罕见。这些佛像给人的感觉不能简单用一句精美形容,最大特点是,看起来都不死板,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格,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这条登山线路因道路艰险,沿途无法补给,加上又是有多次伤人记录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频繁出没的区域,因而人迹罕至,这大约正是这些佛像还能幸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太白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是秦岭最高峰。太白山自然地理条件独特,随着海拔的上升,气候植被变化多端;这里又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从一山之南到一山之北,跨过数个气候带,仿佛时空转移,多年以来一直是登山爱好者的理想之地。
tips
装备小贴士:
穿越太白,属于中高强度的户外活动,需要参与者有齐备的基础装备,如登山背包、冲锋衣裤、防水登山鞋、登山杖等。
根据不同季节,可以准备相应的保暖衣物和睡袋,因为山区气候多变,建议按照上限选择,不要依据平原地区温标准备;冬季的太白,危险很大,避免进山。
太白有一定海拔,紫外线强,要注意防晒,即便是阴天。
五一十一期间,降雪概率大,太阳镜(或雪镜,防止雪盲)、雪套、防水厚手套必备;如遇降雪,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雪盲。
太白地区,岔路较多,尽量雇请向导行走,携带导航器材和通讯工具,避免迷路;山体路况复杂,行走时要穿着有保护效果的登山鞋,并且注意步伐,避免受伤。
保护环境,一定要将垃圾带出山区,也不要攀摘树枝或惊吓动物,尽量保持自然的原貌,这一点不仅仅只对太白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