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不仅从古至今都有顶级茶,在宋代还出现过顶级茶器——黑釉茶碗,俗称建盏。建盏产地建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从晚唐、五代开始烧造瓷器,北宋后期该窑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然而目前非但以古法烧制建盏的工艺始终空白,最优秀的传世建盏也几乎都藏于日本,成为日本的国宝。
玄之又玄的曜变斑
建盏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兔毫盏是建窑主产品,其釉面呈条纹结晶纹,似兔毛。油滴的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因为类似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又被称为鹧鸪斑。曜变盏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蓝黄紫等色彩,且从不同角度,观者所看到的斑纹、色彩都不同。
曜变斑在釉面上的分布最无规律,其技术也被公认为最顶级的瓷釉艺术,至今无人能以古法烧制成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达说,曜变斑其实是“影像”,而非“形状”,也可说是无形之形,无状之状。这些“影像”隐隐绰绰,清晰不一,飘忽不定,玄之又玄。
李达对建盏的评价是:纯粹的陶瓷艺术。对这里的“纯粹”,亦可理解为极简与脆弱。
建盏斑纹的形成,需经过多次温度的骤变。如,将温度突降400度,再突升500度。宋代烧制建盏用木材,温度变化是缓慢的,当时也没有测量温度的工具,所有判断仅来自火的颜色、形状,创作者如何实现温度骤变,至今仍是个谜。
宋代,北方的定窑等也烧制黑釉茶碗,但建窑的斑纹最立体。建盏采用的是陶胎而非瓷胎,陶胎当中含铁,釉中也有铁,烧制时,釉中的物质从表面释放,陶胎的物质从内部释放,最终形成多层次的斑纹。因此,建盏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斑纹也不同,忽隐忽现。但陶胎与瓷胎相比,不耐高温,易裂,选用陶胎,就意味着无数次失败。但建窑的师傅都善于等待,他们满足于烧制了几十万件次品之后,得一件好建盏。
至元代,这种技艺传承出现断代,从此没落。当代陶艺师尝试一种烧制曜变的技术,但被质疑,他们将烧制过程分成两次,先烧出兔毫或油滴,再上釉烧出曜变的光晕,许多人认为这是对建盏艺术的亵渎。
顶级建盏都在日本
建盏在宋代的流行,源于斗茶盛行。建盏边薄底厚,胎骨厚重、坚硬,保温性和隔热性强,适于斗茶;其盏口面积大,可容纳更多汤花便于观赏;足小底深,易于茶渣沉淀和倾渣,不影响茶色。
宋代饮茶是把茶饼用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再饮用。斗茶时,主要是观察搅拌中泛起的白沫,白沫保留越久说明茶品越高。用建盏斗茶,黑白分明。北宋晚期,徽宗皇帝赵佶甚至将建盏作为御前赐茶的茶盏。书有记载:“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也是在宋代,建盏传至日本,成为名流珍藏宝物。日本公元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账记》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如今,世界仅存的油滴有十余件,我国没有一件完整的,仅有的三件曜变都在日本,是国宝,分别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藤田美术馆、龙光院。其中,静嘉堂内存有的曜变,被公认为天下第一。
日本三大馆藏曜变盏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天目(稻叶天目):高7.2、口径12.2、足径3.8—3.9cm,重284克,内壁及底密布,似宇宙“七曜”,胜于锦缎。1951年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
日本龙光院藏曜变天目:口径12cm。内壁乍看似“油滴”,细观釉斑会随着光线改变而呈现五颜六色,经久耐看。1951年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天目:高6.8、口径12.2—12.3、足径3.8cm。器内曜变斑密布,外壁肥厚的釉面上斑点若隐若离尤如夜空星辰。1953年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
玄之又玄的曜变斑
建盏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兔毫盏是建窑主产品,其釉面呈条纹结晶纹,似兔毛。油滴的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因为类似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又被称为鹧鸪斑。曜变盏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蓝黄紫等色彩,且从不同角度,观者所看到的斑纹、色彩都不同。
曜变斑在釉面上的分布最无规律,其技术也被公认为最顶级的瓷釉艺术,至今无人能以古法烧制成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达说,曜变斑其实是“影像”,而非“形状”,也可说是无形之形,无状之状。这些“影像”隐隐绰绰,清晰不一,飘忽不定,玄之又玄。
李达对建盏的评价是:纯粹的陶瓷艺术。对这里的“纯粹”,亦可理解为极简与脆弱。
建盏斑纹的形成,需经过多次温度的骤变。如,将温度突降400度,再突升500度。宋代烧制建盏用木材,温度变化是缓慢的,当时也没有测量温度的工具,所有判断仅来自火的颜色、形状,创作者如何实现温度骤变,至今仍是个谜。
宋代,北方的定窑等也烧制黑釉茶碗,但建窑的斑纹最立体。建盏采用的是陶胎而非瓷胎,陶胎当中含铁,釉中也有铁,烧制时,釉中的物质从表面释放,陶胎的物质从内部释放,最终形成多层次的斑纹。因此,建盏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斑纹也不同,忽隐忽现。但陶胎与瓷胎相比,不耐高温,易裂,选用陶胎,就意味着无数次失败。但建窑的师傅都善于等待,他们满足于烧制了几十万件次品之后,得一件好建盏。
至元代,这种技艺传承出现断代,从此没落。当代陶艺师尝试一种烧制曜变的技术,但被质疑,他们将烧制过程分成两次,先烧出兔毫或油滴,再上釉烧出曜变的光晕,许多人认为这是对建盏艺术的亵渎。
顶级建盏都在日本
建盏在宋代的流行,源于斗茶盛行。建盏边薄底厚,胎骨厚重、坚硬,保温性和隔热性强,适于斗茶;其盏口面积大,可容纳更多汤花便于观赏;足小底深,易于茶渣沉淀和倾渣,不影响茶色。
宋代饮茶是把茶饼用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再饮用。斗茶时,主要是观察搅拌中泛起的白沫,白沫保留越久说明茶品越高。用建盏斗茶,黑白分明。北宋晚期,徽宗皇帝赵佶甚至将建盏作为御前赐茶的茶盏。书有记载:“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也是在宋代,建盏传至日本,成为名流珍藏宝物。日本公元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账记》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如今,世界仅存的油滴有十余件,我国没有一件完整的,仅有的三件曜变都在日本,是国宝,分别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藤田美术馆、龙光院。其中,静嘉堂内存有的曜变,被公认为天下第一。
日本三大馆藏曜变盏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天目(稻叶天目):高7.2、口径12.2、足径3.8—3.9cm,重284克,内壁及底密布,似宇宙“七曜”,胜于锦缎。1951年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
日本龙光院藏曜变天目:口径12cm。内壁乍看似“油滴”,细观釉斑会随着光线改变而呈现五颜六色,经久耐看。1951年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天目:高6.8、口径12.2—12.3、足径3.8cm。器内曜变斑密布,外壁肥厚的釉面上斑点若隐若离尤如夜空星辰。1953年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