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第十关 —杀虎口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uqiu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数次去杀虎口,每一次都要盘缘好长时间,那巍峨雄壮的长城,蜿蜒于两侧山脊,像腾飞的巨龙,我总被其巨大的魅力所倾倒。
  古老边關名远播
  杀虎口,古称参合口,也称西口,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境内,是从内蒙古南下山西必经地段。其两侧高山对峙,地形险峻,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因其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有资料称杀虎口为万里长城第十关。
  在历史上,杀虎口最开始被称为参合陉,《水经注》上曾有记载:“参合陉,北俗谓之全鹤陉,道出其中,亦谓参合口。” 从春秋到隋朝,一直使用这个名字,唐朝改名为“白狼关”,宋朝又改名叫“牙狼关”,明朝时称为“杀胡口”,到清朝将“胡”字改为“虎”字,成为沿用至今的“杀虎口”。
  早在战国赵孝成元年(公元前265年) ,赵国就派重兵驻守雁门一带,著名大将李牧曾多次从参合口出击,击败匈奴进犯。汉代大将李广、卫青、霍去病也曾从这里挺进大漠,驰骋疆场。
  杀胡关建于明朝,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了一个杀气腾腾的名字“杀胡口”。杀胡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胡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规制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筑墙相连,成犄角互援之势。
  军事要塞狼烟烈
  杀虎口作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狼烟常燃,战火不断,特别在明朝,汉蒙军队多次在此激烈交战。
  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朝开始转入战略防御,历时130年大规模兴筑长城,逐步形成九边防御体系。
  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曾在这里发生一场大战,守军在左右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长达8个月之久,使明廷重新重视起杀胡口来。
  这场战争起因于“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爱的妾,她与辛爱部下头目鬼混,被发现后慌忙投奔明军。当时的大同总督杨顺,为请功邀赏,欲将其送往京城。辛爱为此率部进攻杀虎口,包围右玉城。杨顺见事不妙,后悔不该收留桃松寨,他向朝廷谎奏,辛爱愿用被俘汉人交换桃松寨。皇帝同意后,杨顺放还桃松寨,但辛爱不但未退兵,反又加强兵力,猛攻右玉城。
  在蒙古兵多次强攻下,右玉城军民浴血奋战,守将在作战中阵亡,在家赋闲的武将尚表,自愿担任了右玉保卫战的总指挥。他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除打退敌方进攻之外,还多次抓住有利战机,偷袭敌营。从九月坚持到第二年四月,右玉城终未被攻克,但城内军民已绝炊断粮,牛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
  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明廷派兵部尚书杨博亲率大军来解右玉之围。蒙古兵见右玉城实难攻下,且援军将至,便解除对右玉城的包围,从杀虎口撤出。
  这场战争之后,朝廷重新加固修缮了右玉城及杀虎口长城,并增加了守备兵额,大大提高了杀虎口的防御能力。
  明嘉靖年间,蒙古首领俺答汗多次遣使要求开放边境贸易。傲慢自大的大明王朝,不仅没有答应,还关闭了所有贸易口岸。俺答汗被迫以武力威胁,绕过明朝的边防重镇,从古北口悄无声息地兵临北京城下,明朝被迫开放宣府、大同等地与蒙古进行交易。不久,明廷出尔反尔再次拒绝与蒙古贸易,单方关闭马市,使战火再起。
  直到嘉靖死,隆庆帝登基,明廷才意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开始调整严禁海外贸易的政策,外患自然得以平息。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将"胡"字改为"虎"字。
  贸易关口繁荣地
  从明中叶到民国的四百余年间,无数晋陕冀人,迫于生计,走出杀虎口,穿过草原,走向大漠,打通了一条远至俄罗斯的商贸通道。这条艰辛漫长的西行之路,成就了晋商,极大地促进了西北边疆的经济发展。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随着贸易的深入持久,政府在此设置税收关卡,管辖东起山西天镇新平堡,西至陕西神木约200里的税收,规定来往商人必须从杀虎口进行运输,不得绕道其他地方私走。
  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在杀虎口这样一个边关小镇上,清政府设立八大衙门,开始增收各种税费,除了口外的贡品和回口里的灵柩不收税之外,就是外嫁的女儿带自己缝制的鞋袜给关里的父母,也要缴纳税费。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历时50多年征服葛尔丹部的战争中,杀虎口一直处于大本营的地位,担当着传递情报,运送军粮军饷等国防重任。康熙皇帝更是亲率大军征讨,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十二月初三,康熙皇帝西征归来,驻跸杀虎口九龙湾,从此杀虎口又贴上了帝王的标签。
  晋商抓住清军西征的契机,跟随大军走向大漠,走出国门。如康熙年间费扬古部在杀虎口驻防时,在军中服杂役的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等,为部队采购生活日用品,他们经常出入于边关集市,同蒙古人进行交易。当康熙率部西征时,他们以小贩身份,肩挑货物做随军贸易生意,不久他们与当地人合开了"吉盛堂"杂货店,先是专为西征大军服务,后来就发展到与驻军及当地百姓进行贸易。
  《圣武记》中记载:军队驻扎的地方"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市衢宽敞,人民杂辏……繁华富庶,甲于关外","贸易鳞集星萃,街市纷纷。每逢八栅尔会地,摩肩雨汗,货如雾拥"。西征不仅平息了叛乱,也为晋商打开了发展通道。晋商保障西征大军的后勤供给,繁荣驻地,也发展了自己。在此期间,杀虎口成了北方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有作坊店铺上千家,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商路驿道,成了日进斗金斗银之地。
  民国时期,各大军阀统治杀虎口都设立各种税务关卡,税上加税压榨商客,商客不堪重负,便纷纷离开这里,杀虎口渐渐落寞下来。
  泪洒西口湿古道
  历史上"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杀虎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唱出了几代人的血泪辛酸。
  黄土高原自古地瘠天寒,民生维艰。到16世纪末,中原的百姓贫困潦倒,苦不堪言,为了养家糊口,开始"走西口"谋求生路。"走西口"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其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前后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好多人都是边走边唱,一路乞讨走到西口外。有诗曰:"苍河水,水长流,流的是眼中泪,淌的是心中血。"
  明末,遭林丹汗兵祸,蒙古首领为补充丁口,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晋陕流民纷纷前来加入蒙籍。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造成长城以内生产极大破坏,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晋陕甘冀的破产农民,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西口,去归化""觅食求生",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直至解放前仍延续不断,解放后才结束了"走西口"的悲惨历史。
  据考,仅从清末至民国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有1300万山西人移民内蒙,呼和浩特80%的汉人,都是走西口山西人的移民后代。
  岁月风华千古事
  在右玉博物馆,我们看到挖掘出的明代杀虎口旧关口,它曾经是中原通向大漠的重要关口,却只高1.74米,宽1.67米,狭小而逼仄的门洞,仅容一人一马通过,可见当年双方交易的艰难。因为明朝初期奉行禁边政策,与蒙古民族断绝任何交往,所以没必要建成高大的关口,从中也能看出,大明王朝对待草原人民的小家子气。康熙5年,苍头河一场洪水,将关口淤塞,直到2004年重修长城时才再现昔日的场景。今天我们看到的杀虎口关隘,高大宽阔,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徜徉在杀虎口风景区,古道、长城、古戏台、票号遗址、街道……这些沉默的历史遗迹,尽显岁月风华,伴随塞外的风雨,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千古,飞向未来。
其他文献
我不懂绘画的技巧,看画的时候,我只看画面给我的直观感受。  看东旺的画,想起马尔克斯说的:为命运所决定,作家必须尽少地求助于想象。东旺的画是写实的,我喜欢他画的白菜。小时候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要储存大白菜,它有着枯叶,有着虫眼,但是,它与漫长的冬季相关,它与你的现实生活相连,所以你看它,不会觉得它只是一棵简单的植物,它有着生命的倔强。  东旺的肖像画为大家所称道。他有极强的写生能力,但是他的油画给我
期刊
“打我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电影《你好,李焕英》中,这句台词戳中了许多观众的泪点。  我的母亲也并不例外。打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为一家人的生活而操劳忙碌着。岁月在母亲的脸上,留下了细碎的斑痕。我的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孩童时期,还停留在母亲三十多岁,年轻力盛的时期。可不知何时起,母亲的双鬓已泛起了霜花。  孩提时期,每到横穿马路时,母亲总是伸出左手,
期刊
冰雪消融,溪水潺潺,看到远山渐绿的颜色,那是春的语言;  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看到枝头重现的雀跃,那是春的呢喃;  向阳草木青,明媚春光暖,春天有太多的面目。  李白眼中的春天是:“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白居易描摹的春天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而韩愈笔下的春天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那么在苏轼的眼中,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期刊
遠古时代,结绳就成为一种文明符号。那个时代的生活从此有了朦胧的表现形态。一根绳,打个结,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印记。结绳,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神圣的,它用一根简单的绳,传递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情感,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  在大同,有这样一位女子,倾情绳编18年,默默无闻,一心结艺,简单为人,真诚做事。正如她的一件件作品一样,以善结缘,结绳慰心。  她就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以及大同市传统工艺美术
期刊
我国民间对用彩色丝线绣的鞋垫儿情有独钟。绣鞋垫儿,看图案、看色彩、看手工,更要看创意。既要好用又要好看,还要有情调,所以称得上是一门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  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由原始粗砺逐渐变得精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农村的家庭主妇们常常点灯熬夜,用针锥子和麻绳子纳大底子,也就是后来被叫做“千层底儿”的鞋底子。结实,吸汗,踩着软硬适中,很舒服。穿千层底儿布鞋似乎用不着鞋垫儿,况且那时候
期刊
收到李景平老师的散文集《走过时光》,我一目十页翻了翻就放到一边了。一者缘于我现在主要搞书画艺术评论,多看与艺术相关的著作;二者是文学作品现在基本成了极少数文学爱好者甚至只有编辑、作者阅读的小众产品,我这个写作者兼编辑都很少看工作以外的其它文字;其三是据我所知,李景平老师长期耕耘在环保文学写作并卓有建树,散文似乎并非其专长……但有一天准备午休,忽地看到这本装帧素雅的《走过时光》,就想以此当成“摇篮曲
期刊
1979年,巴基斯坦——西德联合考古队,对巴基斯坦北部喀拉昆仑公路沿线的岩刻,进行了三年多时间的考察,发现了多处题记。其中,有一处汉文题记写道:“大魏使谷魏龙今向迷密使去”,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和关注。  2015年,清华大学巴基斯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一行17人,在喀喇昆仑山罕萨山谷的印度河边考察时,在悬崖上的一块岩石上,再次看到了这12个汉字:“大魏使谷魏龙今向迷密使去”  ——题记  这处
期刊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鼓舞士气、关爱队伍,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签署命令,授予全国53名女民警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公安部、全国妇联联合发文,通报表扬100名成绩突出女民警、100名好警嫂和100名爱警母亲。太原铁路公安局大同公安处女警吴凤菊被授予成绩突出女警光荣称号。  吴凤菊,女,1973年5月出生,汉族,河北省迁西县人,中共党
期刊
我这一辈子同恒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项紧急任务让我认识了恒山  一纸任命让我从此结缘恒山  一个重要使命让我踏遍恒山  因为了解恒山,让我爱上了恒山  我的心愿就是一辈子陪伴恒山、研究恒山  把挖掘、宣传恒山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  ——张剑扬  1949年1月1日,张剑扬出生在浑源县下疃村。该村位于恒山脚下,站在村头极目远眺,恒山胜景尽收眼底。孩童时期的张剑扬未曾想到,每天耸立在眼前的这座大山会是自
期刊
人与山的相遇  1942年,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来到华北一座古城边上。  他面前是一座平凡之极的山。山既不高,山势也平,毫无险峻可言;既无古木,亦无飞瀑,就是华北最常见的那种石头山。它呈东西走向,绵延约一公里,南麓对着一条不大的河。年轻人却惊得呆住了。因为他看见了一尊佛像。  佛像乃释迦牟尼坐像,高十余米,结跏趺坐,结禅定印,赤袒右肩,外披袈裟。头顶肉髻,肩宽面圆,鼻高唇薄,双眉细长,耳垂肥大,嘴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