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宠与假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ow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机短信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审美文化角度,具体分析了手机短信的积极文化意义,揭示了手机短信在哲学意义层面上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手机短信 审美文化 双刃剑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传播学领域,手机短信是指:“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为主要信息负载者,以无线电波作为传播渠道,以支持中英文显示的数字手机作为信息接收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起初,短信只是手机的辅助功能,是移动通讯服务商为手机用户提供的一种将全球通数字手机与中文寻呼机的功能合二为一的一项增值服务。目前,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短信服务已经发展为包括由图片及视频构成的加强型信息服务和多媒体短信服务,它正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 审美文化的新宠
  
  手机使用的舒适与容易,使其更迅速融入广大的消费者市场。对传播内容缺乏控制性和操纵性,也促成了手机成为跨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的传播工具。随着多方位技术和市场的融合,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相对独立的交互模式,具备了更为丰富的多媒体功能。手机短信文本也因文化性、文学性、审美性因素的渗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新宠。
  1 人际沟通的“纽带”
  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中国人在心理气质上趋于内向、隐蔽,表达感情含蓄,不习惯直接表露真情实感。在短信传播中,双方“暂时性缺场”的交流模式,正契合了中国人的这种民族性格。同时,作为社会个体,具有原始的“呼告欲”和“知晓欲”,需要外界的交流和认可,这就使短信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被赋予了中介的内涵,起到了交际的“桥梁”作用,从而担负起强大的社会交际功能。
  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历来重视家庭,重视情感。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与人之间物理、心理距离的扩张,人们直接交流情感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短信则可以随时随地编制、发送和接收,它丰富了人们情感交流的方式,复苏了视觉符号在情感传播中的活力。对多数人来说,面对事业和工作的强大压力和复杂而庞大的交际圈,短信的出现正是时候。事实已说明,短信拜年已成为手机用户的首选方式,仅2004年春节8天时间(除夕到正月初七),中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超过98亿条。无论内容与形式,这些短信都传递了人们的一份真情,在数字技术冰冷的外壳下,是美好情感与情绪的融合。
  2 休闲娱乐的“调料”
  随着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问世,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潮流和时尚。手机短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带有游戏色彩的新形式。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市场经济体制诱发的各种生存竞争,人们对于物欲和金钱无限度、非理性的贪求,使社会个体集体性地、无自觉地陷入了紧张、压抑、焦虑等负面情绪和精神病态中。他们热切渴望获得某种行之有效的排解、宣泄、释放的方式和渠道,以寻找心灵的桃花源、精神的理想国和情感的乌托邦,而手机短信以其强烈的娱乐性、轻松性缓解、治疗了人们的现代病。许多因短信而疯狂的“拇指一族”,大都沉醉在短信的娱乐功能之中。
  3 话语权力的“工具”
  伴随着“选秀”节目的红火,手机短信开始在主流媒体空间和众多重大文化活动与事件中充当文化评判者的角色,并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短信文化势力,参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首先是2005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超级女声”比赛,短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赛选手的晋级、淘汰和排名;而2006年身处中国电视传媒龙头老大位置的中央电视台,首次在以“专业性、权威性、严肃性”著称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设置了短信投票一环,以短信支持票数作为评奖的重要依据和参照;紧随其后的便是2007年遍地开花的平民选秀运动:好男儿、绝对唱响、星光大道……“平民偶像”的生产权、评判权全都交付于大众短信。另外,短信评节目、全国性的短信文学比赛、专业短信写手的出现等等,使平民大众的话语权力,通过短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
  当代审美文化是一种经济型的文化,牵动它有效运作的是市场、买卖、消费等经济体制,决定它盛衰兴替的是收益、利润、销售额等经济指标,盈利目的直接或间接的被推上了首位。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媒组织同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投入了汹涌的商品市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经济利益成为它们追求的核心目标。而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无疑又大大促进了这一追求。手机短信除了具有传播信息、承载话语的属性外,还具有较强的经济属性。
  再从权力的层面上看,在后现代主义浪潮和当代审美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手机短信已不甘心处于远离社会文化和权力中心的边缘书写和被动、压抑的文化选择与实践,它开始持挑战精英文化的话语霸权,自觉寻找进入社会文化公共领域、获得话语权力的机会。市场经济下的大众传媒,正是捕捉到了手机短信传播中的丰厚利润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捕捉到了平民大众对于文化话语权力的热切渴望,从而对传媒文化空间进行重新整合、切分。于是,随着更多的话语权力被出租,“权力消费”潮流和规模的形成,越来越多的文化大众参与到社会文化事务中,发出了自己的话语声音,传媒和短信也实现了其“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传媒获得了资本积累和利润增长,短信则获得了话语空间和权力扩张”。
  
  二 游戏人生的假面
  
  随着手机的多媒体化和多媒体的手机化,各个媒体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手机所主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也通过人际传播融合到大众传播方式中。这种融合无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手机化的生活,而且随着这种生活方式被普遍接受,必将给人类社会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一种低标准入门槛的信息终端,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任何人表达任何内容成为现实,这是科技史和传播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和所有其他的技术发明一样,手机在给人类社会开创了一片新的前景的同时,也埋下了许多消极的隐患,由此引发的思考,值得我们深入而审慎地探讨。
  1 消解深度与游戏心态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了把事物分为内在与外在、核心与边缘、真理与实在、价值与事实、目的与手段等,并无限拉大这两端之间的距离,将后者视为实在性的、次要的东西,而将前者视为终极性的、根本的东西。这一传统的世界观在当代遭到了颠覆,当代的人们主张采取一种反本质主义的立场,取消以往二分法在实在性与终极性两端之间设定的距离,还事物以实在的、客观的、具体的本真面目。但是二分法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没有了本质、真理和目的,只是说这些以往显得高深莫测、不可企及的东西就是事实、行动和手段本身。所以也就无所谓深度价值,无所谓终极真理,生活不再向垂直方向深入,一切只在水平方向滑动,一切都显得浮泛浅表、平淡无奇,人生的深度被消解了。
  人们有的是普遍的游戏心态,当代审美文化成了一种娱乐,一场游戏。手机短信也不例外。现代人际关系广而淡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已是奢侈,朋友坦诚互见、家人和乐融融的时光共度已变得遥不可及。手机里存了上百个号码,只需拇指一动,无数毫无温度的短信文本便可复制,在冰冷的数码仪器间传递,人们在娱乐中自娱。
  席勒当年提出“游戏”这一概念,是指人类所从事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自由活动,并不同于后来那种日常世俗的理解。伽达默尔也指出,“游戏”并不是一种纯感性的活动,“游戏在自身中含有一种意义内容,这意义内容是应被理解的”,因此“在游戏的意义内容中去把握游戏本身,这一要求对游戏者和观者来说是共同的。”然而,当代审美文化的游戏中,这种“意义内容”却被抛弃了,剩下的只是平面的、浮泛的、花哨的能指碎片,所以也就取消了在感性与理性的和谐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2 精神家园的缺失与物欲至上论
  “当代哲学对于人生的深度模式的削平也就是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芟除。真理、目标、本质、核心,构成了人类与整个世界相联系的意义系统,人类依靠它来安身立命,通过它来谋求自己的生活意义,确证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凭借它来寄托光荣与梦想,表达自己追求完美、拥抱无限的渴望,这是人类梦萦魂绕、不能割舍的精神家园。”随着人生深度的消解,人类的精神家园已变得不完整,现代人正面临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精神困境。
  在手机、网络催生的新一轮数字化革命中,我们的社会结构从社区转化为社会网络,观念进一步开放而导致各种类型的文化交织在一起,这意味着社会关系进一步离散,并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而手机短信主要流散于彼此熟悉和信任的人际群体中,因而受众确信度较高。由于接收终端的私密性,所以手机短信中铺天盖地的色情信息、欺诈信息、流言蜚语、垃圾资讯很难监控。这些不良手机短信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
  3 人与文化:从“我—你”关系到“我—它”关系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人与文化的交流是不夹杂任何外在的实用性、功利性的概念、目的和需求的。人和文化之间是一种纯粹、彻底的本真关系,属于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马丁•布伯指出,人面对二重世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一是由‘我—它’关系构成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中,人出于自身的欲望和需要,将事物作为与自己相分离、相对立的客体,视为由‘我’去占有、捕获和利用的对象,视为满足‘我’之利益、需求和企图的工具,相对于这种态度,事物对‘我’便成为‘它’”;“一是由‘我—你’关系构成的世界,在这里对象不与‘我’相分离、相对立,‘我’不是那种力求占有、捕获和利用对象的主体,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而与事物建立联系,‘我’只是以全部生命、以纯真的本性来拥抱事物、接纳事物,将事物视为‘你’、称作‘你’”。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建立在功利性的需求和欲望之上的,而后者则消除了功利性的需求和欲望。
  现在,人与文化正从“我—你”关系蜕变为“我—它”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和科技的渗入,使文化已经从目的下降为手段,成为人们获取实利的工具和途径,文化的内涵遭到严重消解。人在文化中已找不到意义,找不到那种关乎人类命运、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终极价值。同时,人也因为“我—你”关系的崩解而丧失自我,人的本质和意义被忽视,化作欲望的符号。人在一波又一波由科技和市场制造出的时尚潮流中浮沉,成为大众传媒猎取的商业目标。手机短信在沟通情感、休闲娱乐、表现话语权力之外,还传递谣言,拉票舞弊,发送色情、欺诈信息等等。“物质、金钱的利益考虑遮蔽了文化的本真意义和价值,拆解了文化固有的价值体系,那么文化便将丧失它的魂魄而走向衰落。”
  
  三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媒体也随之发展,人也可能会越来越被它支配,形成媒体的社会、文化支配权力,形成人的异化与文化创造力的钝化。手机短信这把双刃剑,在给社会生活带来时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监控渠道。政府主管部门应对短信提供商实行资质审核制,对违规者警告、查处,直至取消资格。加强社会大众的公德教育,共同建设手机短信文明。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哪里有危险,便在哪里得救!”无论人还是文化,就其本性而言,原本就是向往自由而永在追求、百折不回的,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文化的希望所在。马丁•布伯指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留存于“它”的世界,但人对于“你”的热烈仰慕又使人反抗和超越“它”的世界,正是这种反抗和超越,造就了文化和艺术。
  
  参考文献:
  [1] 罗翔宇:《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现代传播》(双月刊),2003年第1期。
  [2] 冯晓芳:《一月份短信业务量同比增长九成以上》,《每日新报》,2004年2月27日。
  [3] 曾宏伟:《工具•修辞•权力》,《江淮论坛》,2007年第1期。
  [4]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 马丁•布伯:《我与你》,三联书店,1986年版。
  
  作者简介:戴舒芩,女,1972—,江苏江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工作单位: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透过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莳萝泡菜》中意识流及象征主义等现代派小说的写作手法,结合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性格及其爱情观,对他们失败的爱情的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探讨,指出真正的爱情不应像泡菜一样酸涩而没有激情,彼此坦诚相待及有效沟通才能永葆其活力。  关键词:意识流 象征主义写作手法 人物性格 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莳萝泡菜》(A Dill
期刊
摘要毛姆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了原本稳固的工作,离开了美满的家庭,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辗转流徙,甚至食不果腹,执着追求绘画的理想。思特里克兰德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历程并不平坦,生存的现实环境必将使其历经世俗的冷遇嘲讽、情感的诱惑、生存的艰辛熬煎,这一切也正成就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个性与执着,实现其终极的自我。  关键词:现实环境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本文从诗评《史记》的角度,就唐诗中评论西施之作加以分析:其一,嗤之者曰“红颜祸水”,吴国的灭亡就在于吴王因之而荒怠国政,西施因而背负千古骂名;其二,为西施鸣冤伸雪,推翻陈腐观念。总之,千秋自有公论,西施因其貌美并能在国难当头之际忍辱负重、以身许国,而被后人赞颂为美的化身。  关键词:史记 诗评 唐诗 西施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期刊
摘要作为美国20年代知识生活的中心人物,门肯以夸大其谈的风格和讽刺刻薄的笔触著称。本文对门肯的《媚丑之欲》的印象主义描写手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门肯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技巧,通过运用色彩、形状等表现性的要素和奇异意象的并置,夸张、讽刺、嘲弄和反讽等修辞手法以及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措辞,来突出“丑陋”这一主导性印象。  关键词:色彩 形状和意象 修辞手法 丑陋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
期刊
摘要莫里森前期作品中具体而实在的黑人女性形象展示了她对黑人妇女身份认同的探求。这一身份认同包括本真的黑人认同和差异的女人身份,前者为基础,后者为核心。然而,在后期作品中,黑人妇女的身份认同在暴力的介入下断裂和破碎,呈现出多样化和变动性。尽管莫里森质疑建构黑人妇女身份认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徘徊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她仍然继续尝试着黑人妇女建构身份认同的生存策略。  关键词:身份 认同 本真 差异 探求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女勇士》及《骨》的分析,阐释了作品中华裔移民在经历了文化隔阂与冲突的痛苦困惑之后,对民族文化调和与共存的渴望,探析了作者既努力和美国主流文化融合又保留故国文化传统的愿望。  关键词:华裔 冲突 共存 《女勇士》 《骨》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60年代起,华裔美国文学蓬勃发展并逐渐步入美国文学的主流殿堂。作为中美文化双重影响下的产
期刊
摘要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占卜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个性独立的当代女性——莫拉格。少不更事的她曾经渴望远离让她倍感屈辱的养父母的家,而从天而降的美好婚姻恰恰把她从痛苦的过去拯救出来。然而,在这个婚姻圣殿里,她却渐渐地失去自我,失去融入于她身心的浓浓亲情和过往,于是她选择了一条冲出围城,回归自我的道路,上演了一场冲出金丝笼的现代版娜拉出走。  关键词:婚姻 女性 人生 自我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人文观念泛指人的一切文化行为,强调人与自然斗争中的和谐,同时也表现为一种伦理价值。本文拟从中国神话的产生、要素、结构、内容和功能方面讨论中国神话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观念,并对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尝试性的探析。  关键词:中国神话 人文观念 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1997年版《辞海》对“神话”定义是:神话是借助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关于古代人们对世界起
期刊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身负复仇救国的重任,但他身上所具有哲学家和艺术家气质却使他的复仇变得延宕而缺乏决心和果断。学界认为哈姆雷特愤怒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父亲的死,而是母亲对爱情的背叛。而奥菲利娅的缺乏主见则让哈姆雷特加深了对女性软弱本性的坏印象。对女性的失望造成了哈姆雷特爱情理想的幻灭,这是他痛苦的根源,也是造成其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复仇 爱情理想 幻灭 愤怒
期刊
摘要写作成品价值的实现途径是读者的阅读。没有作家,就没有作品;但是没有读者,就没有作品价值的实现。作品中存在着丰富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等等,读者的阅读使这种价值得以实现。读者是作品的见证人,读者确认了作品的存在。  关键词:写作成品 读者 交流与接受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在以往的汉语写作学论著中,写作成品与读者的关系是较少为人们关注的领域,对它的研究往往浅尝辄止。然而它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