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官不修衙”的古训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ngxis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不修衙,客不修店”是流传千年的古训。为官者执掌人民赋予的权利,享受人民给予的俸禄,应该“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而官衙是办公的地方,基本的工作条件具备即可,没有必要追求豪华气派。从治国理政这个角度看,“官不修衙”现在依然没有过时,是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并长期坚守的官箴。
  一、“官不修衙”是厉行勤俭节约的内在要求
  “官衙”在当代叫党政机关办公楼,是使用公共财政资金建设的办公用房。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热衷于修建“豪华衙门”,办公楼建设中攀比奢华之风盛行,把办公楼建成了展示形象、炫耀地位、享受安乐的工具,忽略了办公楼办公的根本属性,不仅浪费了大量公共财政资金,加重了人民负担,而且与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背道而驰,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特别是一些贫困县违规超标准建设豪华办公楼的现象更令人痛心,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各级政府也背负那么多发展债务,必须重新拾起“官不修衙”的美德,狠刹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中的奢靡之风。
  二、“官不修衙”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务实举措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党政机关及干部却离百姓越来越远了”的质问,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一部分原因在于“豪华衙门”成为竖在党和人民之间的有形的墙,疏远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座座豪华衙门让老百姓望而兴叹的同时,也从心灵深处制造了政府跟群众的一道道鸿沟。反观河南卢氏县委五十年如一日在土坯房里办公,不舍得建办公楼却舍得为群众花钱。先后投资30多亿元改造旧区,建设新区,为老百姓修建了一个可容纳两万多人的休闲广场。这种“官不修衙”的执政理念,才是真正的践行群众路线,才是赢得群众尊重和拥护的原因所在。
  三、“官不修衙”是加强党性修养的为官信条
  虽然现在世情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共产党员“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不能变也不该变。1956年,中央一些部委提出修建政府办公大楼,并且选好了地址,做好了规划。当时周总理坚决不答应,说:“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就不盖国务院大楼。”1959年,在筹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过程中,有关部门又提出兴建政府办公大楼的计划,他又对相关部门说:“只要我当总理,你们就要把大兴土木的念头取消,国务院不能带这个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加强党性修养,保持政治本色,把“官不修衙”的古训作为自己的为官信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住在延安的窑洞里,我们党一样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现在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在于办公楼气派与否、奢华与否,而在于能不能践行群众路线,能不能坚持民生为本,能不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委政策研究室)
  【点评】 “贫困县办公楼气派胜过白宫”已不是新闻,屡屡被网民调侃。正如作者所说,豪华办公楼“疏远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传统美德、党性要求均相去甚远。
其他文献
纳兰性德是贾宝玉原型,《红楼梦》影射的是明珠家事,这是索隐派“旧红学”流传最广的结论之一。蔡元培《红楼梦索隐》由这个前提出发,发展了钱静方等人“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的结论,对号入座,认为《红楼梦》主要人物皆是纳兰门客。  纳兰性德只活了三十一岁便去世,他的词作却是清词史上的高峰。他生前拥书万卷,弹琴歌曲,萧然若寒素。江顺怡认为“《饮水》一集,其才十倍宝玉”,不学无术的贾宝玉比真正佳
期刊
俗语为什么拥有如此生命力?因为它既饱含了中国特色的哲理思维,而且具备中国文字的独有美感。  首先,俗语非常喜欢用“对比”手法,造成跌宕感。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一个,形成数量上的对比;地位低微的皮匠和智慧非凡的诸葛亮,形成形象上的对比;组合起来的效果,就是打破心理定势,留下深刻印象。当然,皮匠本来是“裨将”(副将),在流传过程中慢慢走了样,但这种“讹误”,恰恰说明人们也是“文似看山
期刊
俗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多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常常幽默风趣,充满智慧。我们从孩提时代起,就能从身边人那里听到很多有趣的俗语。这些俗语常常是充满教育意义的,由于生动好记,往往不像笼统说教那样面目可憎,让人更易愉快地接受。俗语中包含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也就潜移默化地进入心中。比如,第一次离家出远门,老人就爱叮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是提
期刊
有一正必有一反—— 细心的你可能早已留意到一个现象:有时候,俗语似乎正说反说都可以。  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歌颂宁死不屈的铮铮气节;可是又有“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劝人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保存实力来日再战。还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劝人向善;可是又有“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似乎是劝人别那么老实?这边刚说“皇帝女儿不愁嫁”,那边就针锋相对“酒香也怕巷子深”。刚提出“忍一时风平浪静”,
期刊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选自《计篇》)  孙子说:战争是
期刊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北伐中原前给后主刘禅上的《出师表》,塑造出诸葛亮近乎完美的道德人物形象,给我们很多思想启示:  忠——中国传统观念的价值标准是做人要忠诚,要厚道,讲究“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讲究“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本来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为了蜀国的兴盛,二十一年白天晚上睡不
期刊
《孙子兵法》为什么会受到重视和推崇?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是我国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具体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约与孔子同时期,被后世尊称为孙子。孙武曾带着《兵法》十三篇从齐国来到南方的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子胥的推荐,深受吴王阖闾赏识,任命为大将。此后,孙武同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治军,使吴国“西破强楚,入郢(楚国国都),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吴王霸主地位因此确
期刊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也过去了75年。百年沧海桑田,世界今非昔比。然而,人们对百年之内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难以忘却,国际史学界围绕一战、二战出版了多部重量级著作。讲史离不开论今,两次世界大战究竟给予我们哪些教训和启示?  20世纪留给人类最深刻的教训是战争,尤其是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权力而发动的战争;留给人类最值得珍视的价值是和平,是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
期刊
一个时期的人名一般带有这个时期的特点,也可以叫作“时代的烙印”。拿我们身边的人来说吧,解放初期出生的人,有不少叫“解放”“建国”“和平”的;抗美援朝期间出生的,既有小“抗美”,又有小“援朝”。宋朝人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有明显的不同。  宋朝建立之初,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名臣将帅大都是从五代过来的,而五代是个只讲军功的尚武时代,所以他们名字大都比较直白有力。翻开《宋史》看,石守信、高怀
期刊
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就好比是21只大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今天我们聚首雁栖湖,目的就是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的新愿景。  今年是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亚太经合组织的25年,也是亚太发展繁荣的25年。亚太经合组织见证了亚太发展的历史成就,亚太发展也赋予亚太经合组织新的使命。  —习近平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