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约束,让孩子懂得规矩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982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果今年五岁,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经常对妈妈说,果果总是坐不住,上课时东张西望,小动作特别多,经常恶作剧,欺负小朋友,不随他的意愿就大哭大闹,有时躺在地上不起来,影响班级正常活动的进行。妈妈说,有了果果她就不上班了,自己很尊重孩子,怕阻止孩子会给他带来痛苦,就比较随着他的性子做事。现在孩子很好动、坐不住,不符合他的要求他就闹脾气。妈妈担心孩子得了多动症。
  孩子需要积极约束
  看到果果,一个长得非常可爱的小男孩,确实很好动,但不是多动症。究其原因,是父母从小对他“管”得不够。当孩子出现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时,父母没有给予积极的约束。果果在家里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经常率性而为,养成了不讲规范的习惯。而幼儿园里一切活动都有规则,果果的行为不符合规范,幼儿园的老师就要对他进行积极约束,他接受不了便撒泼打滚。果果的行为告诉我们:孩子在幼儿阶段不但需要尊重和鼓励,同时也需要积极的约束。
  有些家长说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要让孩子自己做主,大人要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些听起来很美妙,似乎是对孩子的尊重,事实上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不负责。孩子的需求值得我们尊重,但切不可放纵。他们的要求往往随意性很强,大多是听凭自己身体的感觉率性而为。他们还没有能力管理自己,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
  积极约束是对孩子不规范的行为提出肯定的、正面的要求。对孩子进行积极约束要求大人巧妙地将孩子那些随意的、主观的、自发的“我想要”转换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规范的客观的、自觉的需要。比如孩子好动,父母就可以定时定量地让孩子做运动,这既疏导了孩子想动的“能量”,又锻炼了身体。
  从孩子两岁开始积极约束
  一般而言,对孩子进行规范教育,两岁左右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年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口语已经得到发展,他们已逐渐懂得成人的语言指导,只要成人的要求合理,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他们在行为上就能遵循,并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行为。
  约束的目的是让孩子建立出自内心的自我约束意识,而不只是满足家长的内心需求。约束孩子要以孩子心理发展为基础,孩子的行为习惯正在形成,自制力也很弱,不可能约束一次就能达到期望的效果,所以家长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用这些方法给孩子积极约束
  积极约束不只是对孩子说“不可以”,还要告诉孩子“可以做……”,这就是引导。对孩子进行约束可以从引导孩子建立符合规范的生活步调开始。比如制定从早晨到晚间的生活常规——早餐时间、午餐时间、娱乐时间、午睡时间、洗澡时间。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现在该吃饭了”“现在可以玩了”“现在可以做喜欢的事”“现在该午睡了”“现在该洗澡了”等等。父母在告诉孩子的同时,还要努力帮助孩子做到。居家的步调被当作准则来接受,孩子在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中成长。久而久之,生活步调成为习惯,而且是种极其令人愉快的习惯。这有助于消除许多由吃饭、洗澡,以及上床睡觉引起的困难、争斗和争执。规范的生活步调也是促进学习的一种环境,它为所有的事情提供了时间。
其他文献
现在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做家务,有的家长是怕孩子做不好家务,所以索性自己来;有的家长是想让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只管学习好就行了。其实,孩子做家务,不仅可以培育他们的劳动技能,还可以训练他的观察力、理解力、应变能力。随着做家务越来越顺手,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也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当家务成了孩子日常生活的习惯,孩子也会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归属感。  耐心指导 
期刊
有一次洗车,我突然发现车胎被扎了,要换胎。儿子非常喜欢汽车,说一会儿要看换胎的过程,我答应了。不过,当时工人忙不开,说要等一会儿,于是我们决定先到附近的餐厅吃饭,等到换胎的时候再过来。没想到,刚落座,电话就响了,说可以换了。  儿子吵着要跟过去看,由于马上就要吃饭,家里人劝他,别看了,吃完饭再说。儿子坚决不同意,说是和爸爸约好的,而且大人越劝,他脸色越难看。我一看形势不妙,再扛下去,他没准得哭鼻子
期刊
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就一番事业,而很少有家长希望儿孙像汉朝的朱买臣那样,五十岁以后才发达。  虽然历史上名人早成才的实例不少,神童的故事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三岁学习《孝经》《论语》,五岁时已读遍六经;明朝的解缙六岁时能作诗,十八岁考中进士;秦国的甘罗十二岁游说赵国,被拜为上卿,等等,都被传为佳话。但更多的情况是:不论实际情况如何,只要孩子稍微表现聪颖,就断定孩子
期刊
一天周末,儿子与小伙伴们下楼去玩了,回到家时,手里竟然捧着一些无花果。“奶奶,我给你带礼物喽,无花果又软又甜,保准你爱吃。”说着,儿子就把洗净的无花果递给了奶奶。老人牙口不好,吃软软甜甜的无花果正合适,一边品尝着,一边夸赞自己的小孙子孝顺。  就在婆婆赞赏儿子时,茶几上的无花果引起了我的注意,便轻轻地问儿子:“这果子怎么来的?”儿子仿佛准备好了似的,张口回答:“我在无花果树下捡来的。”儿子说话的同
期刊
卡次基山是纽约人伏天避暑消夏的去处。那时候,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那里,在漫步于丛林的时候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  周末过后,父亲回城去工作。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父亲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那是
期刊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生活的全部,而“家务”也是一种“游戏”,可以让孩子从中获得乐趣。但现实生活中,当孩子“有兴趣”帮忙做家务时,不少中国家长并没让孩子更多地参与,而是采取了拒绝的态度。要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来你希望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可能也会被拒绝,因为他们觉得那是父母的责任。  所以,当孩子有主动性做家务,希望“自己来”的时候,家长要给予鼓励和支持。用“忍耐孩子一时家事做不好”换来孩子“永远乐
期刊
每天下班回家我就像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随时准备和儿子斗智斗勇。  吃完晚饭,儿子倒也听话,在卧室自己摆乐高玩具,一会儿取个超人,一会儿拿手枪,不知不觉卧室的地面都快摆满了。到了睡觉的时间,他才开始磨磨噌噌地收拾玩具。终于收拾好玩具开始洗漱,可卫生间的门一关半天都不出来。只见脚盆里除了一双脚丫,还有一只牙刷,水面上飘着好几张面巾纸,都被泡得开始溶解了,墙壁上还用牙膏画了一个大大的汽车,玩得那是一个风
期刊
在儿子小逸还没有出世时,旅行就已经在我们中间形成了习惯。儿子出生后,我不希望这种生活改变得太多,而更希望带着他去我们想去的地方,也希望有一天他会告诉我他想去的地方。  在儿子成长中我们经历了三次长途旅行。  看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  第一次旅行,我们选择了杭州,就想看看早春的南方,看看柳芽,看看花和草。我们这次的旅行意义很简单,就是告诉儿子什么叫旅行。  这是儿子第一次坐火车,1岁2个月的他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明白了创造力人人有之,时时处处均可培养。孩子又往往比成人更具有创造潜质和创造灵感,他们天性好问、好动,尽管问题、行为幼稚,但仍然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我们的很多家长却因为程序化、经验式的教子模式而限制、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破坏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期刊
孙老太的儿子在美国西雅图一家国际知名的公司工作,五年前娶了一位美国白人姑娘琳达当媳妇。如今洋媳妇给她生的孙子洋洋已经四岁了。在东西方家教理念的碰撞下,让孙老太“大开眼界”。  管教孩子是爸爸妈妈的事  孙老太和儿子一起上街去逛超市。在电动玩具专柜前展示着一个电动狗,洋洋看到后爱不释手,孙老太就给孙子买了一个。可是,从超市出来,儿媳妇琳达发现洋洋手里的电动狗后,显得不太高兴,从洋洋手里夺过电动狗就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