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显人物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s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獨之旅》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通过朗读和概说故事两个环节,我发现很多同学对“孤独”一词的理解很不到位,对“孤独之旅”的印象也浮于表面。如何突破?
  反复地研读课文,我有一个重大发现:在《孤独之旅》整整四千字之中,杜小康只说了四句话。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这四句话正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出现的结点,它折射出小主人公的“孤独之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这四句话来梳理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挖掘文章主旨。正如福楼拜所言“创作每一个人物,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他的语言”,细细品读这四句话,不仅可以揭示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还能将“孤独”之内涵彰显出来。
  第二节课伊始,我便直奔主题:“同学们,《孤独之旅》中,杜小康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一愣,没有回答。有学生开始翻书,我调侃道:“孺子们啊,没有我的知音!在整整四千字的文字当中,杜小康只说了四句话(学生惊讶),请迅速地找一找。”
  教室里响起了“哗哗哗……”的翻书声,不一会儿,“老师,找到了。第一句是‘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第二句是‘我要回家……’,第三句是‘还是分头去找吧。’第四句是‘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自读写批注,小组再合作,同学们细品这四句话,思维活跃,成果显著。在全班分享环节,我们有了很多的精彩发现。“开端处的第一句话,刚刚离开家的杜小康,还不懂事,刚从富贵中跌落出来,还有一点任性,面对陌生的孤独和未知的困境,杜小康表现出幼稚和害怕。”学生发言时,抓住了语言的情境和说话的语气,读得也不错。
  “‘我要回家……’是他晚上做梦惊醒后说的,此时,无边无际的孤独像潮水般向他涌来,他想回家见母亲,想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想看见老师……杜小康感到悲伤、绝望,表现出他内心强烈的孤独与恐惧。”是啊,背井离乡的生命孤独,空旷浩茫的环境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情感孤独,单调乏味的精神孤独,重重孤独像大山一般压来。孤独到了深处,悲伤到了极点,连做梦都想逃离。向整个芦苇荡呼喊吧,宣告孤独与痛苦,同学们读得缓慢而悲伤。
  “在黑天、黑雨、黑风之中,杜小康说了一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这时的杜小康表现出了冷静和沉着,能够分担责任,所以更加成熟了。”在黑色中成长,这或许就是孤独的色彩,但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在孤独中开始成长的孩子,我们为之而惊喜,为之而骄傲,为之而自豪。这里的朗读,读出了一份沉稳,读出了一份成熟。
  “结局处,杜小康很激动地说,‘蛋!爸!鸭蛋!爸下蛋了!’(该生由于激动误读,全班哄堂大笑,他羞赧地继续说着)鸭下蛋了,就代表着收获,也写出了杜小康的成长与成熟。”是啊,这最后一句最有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读的时候容易读混、读错,是不是排山倒海的孤独把杜小康压抑久了,他已经不会说话了?可以具体想想说话的顺序、用词、句式和标点的特点。“在发现鸭蛋的瞬间,太激动了,首先是一个字‘蛋’,然后告诉给‘爸’,接着再补充‘鸭蛋’‘鸭下蛋了’,在心情特别激动的时候,我们一般都用短句,并且连续使用四个感叹号,表达了人物的惊喜和激动之情。”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分析入情入景,朗读声情并茂。
  在孤独中,人物的言语被大量地压缩,甚至说话都被动作和眼神取代,或者不想说话了。这孤独中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杜小康成长的足迹。正如鲁迅所言:“写人物,几乎无需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为心声”,每一句话后面都站立着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唤醒学生的灵魂,用阅读来重塑课堂。首先,教师要做一个聆听者和阅读者,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重塑心灵,进而改变写作的格局,让读写结合在课堂上真实有效地发生,在读写结合中自然地习得语言。其实,这样的发现式学习,每一篇课文都有,你用心了吗?
  课后,王宇帆同学找到我:“老师,今天的学习真有趣,有收获,但是‘言’如何能刻画‘心声’呢?有没有一点妙招?”这个问题问得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文字:
  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走到了一个荒郊野地,又饿又渴,于是去寻找食物,真巧,他们看见了一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你们猜,他们各自会说些什么?
  在我俩的对话与笑声中,唐僧师徒各人的言语和性格便逐一彰显出来了。唐僧会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猪八戒会说:“呵呵,太好了,俺老猪早就渴了。”孙悟空会说:“别急!这荒郊野地的,哪来的西瓜?等俺老孙看看再说。”沙僧会说:“还是听大师兄的吧。”为何面对同一主题和场景,每个人说的不一样呢?这就是“言为心声”的第一招:语言刻画要有个性。
  再来看一个片段:
  “这次,数学考得太差了吧。”“我,我太粗心了,时间也不够,就……”“每次都粗心,你也太马虎了吧,时间不够?你的理由挺多的嘛!”“你呀,数学差,上了初中可千万别偏科,数学也没少补啊!你也不笨,为什么数学差啊?肯定没有认真听讲。”“太让我失望了。”
  这个片段,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考试过后必有暴风雨。语言描写倒是比较精彩,但是总觉得除了人物的对话之外,还缺少点什么。缺少点什么呢?我们反复斟酌,这是增加后的片段:
  “这次,数学考得太差了吧。”一句话打破了僵局。
  “我,我太粗心了,时间也不够,就……”我小声嘀咕着。
  “每次都粗心,你也太马虎了吧。时间不够?你的理由挺多的嘛!”爸爸的声音逐渐变大了。
  “我……”我无话可说。
  “你呀,数学差,上了初中可千万别偏科,数学也没少补啊!”爸爸接着说,“你也不笨,为什么数学差啊?肯定没有认真听讲。”
  我无言以对,于是沉默。
  “太让我失望了。”爸爸说完便沉默了。
  这句话深深砸在我心上,我不想说什么,也不打算说。   这就是“言为心声”的第二招:“语言+”的魅力。它就是在语言描写的基础上,融合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让人物形象变得饱满而鲜活。
  王宇帆转动着她明亮的大眼睛,高兴地望着我:“刘老师,谢谢您!看来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确实需要好好地斟酌语言描写。”刚放假两天,她就将文章《嘘!》发了过来。
  妹妹最喜欢回老家啦,老家有大山坡、矮砖房,小花猫、小黄狗,还有好多好多好玩、好吃的东西。
  这一天,暖暖的阳光透过嫩绿的窗纱,晃亮了我的眼睛。妹妹正枕着黄一朵、紫一朵的绣花大枕头憨憨地睡着,还咂巴着小嘴。我悄悄用食指点点她的小鼻子:“你呀,肯定又梦见偷吃红烧肉了!”
  我转过身走出卧室,迎面差点撞上爷爷端着的一大盆热腾腾的水,雾气蒙蒙中闪亮着一排新安的瓷牙,笑呵呵地吆喝了一声:“起来啦!快点洗漱啰!”奶奶坐在两口大锅前,挥舞着漆黑的火钳,她的眸子里烧着熊熊的火,飘着几颗星星。“早饭在桌上,快点吃罢,我不管你们了。”她依然盯着炉子,翻转着干燥的木柴,听着“啪啪”的爆烈声。
  我的笔尖在纸上滑动,太阳卡在窄窄的山隙里。淤泥里一片白在闪动,重复着低低的“嘎嘎”声。门前那棵老芭蕉树迎着风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
  我的筆尖在纸上滑动,姑姑用毛巾涮洗出一串串雪白的泡泡,“哗哗哗”,地上便建起了三栋碗叠的大厦。
  我的笔尖在纸上滑动,是谁往院子里泼了一盆水,是谁搬着木桌椅“吱吱呀呀”,是谁撞倒了院头的一盆草,又是谁在播报今天的早间新闻。
  我的笔尖在纸上滑动。
  “喂!再给我倒点水!”
  “等一下,那个我要用。”
  “爷爷!我起来了,给我穿衣服啦!”
  “杀几只鸭哦。我说这些昨天就该商量好的。”
  “完了完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我的笔尖在纸上滑动,妹妹穿着大大的拖鞋冲进了坝子里。撅起屁股,嘟起嘴,眨巴眨巴眼,用尽全身的力气……
  “嘘!”
  “嘘!”
  “嘘!”
  突然,大家都安静了,只有水管里的水还哗啦啦地淌着。妹妹踮起脚丫,低了声音对我说:“你没看见吗?那有一只狗狗,它还在睡觉呢。”
  大家看向她手指的地方。一只白花花的小狗,枕着金灿灿的阳光,睡得正香。它的背脊微微起伏着,背后是青悠悠的山丘,蓝蓝的天。
  “那它应该梦见偷吃红烧肉吧!”我欣慰地点了点妹妹的小鼻子,轻声说道。
  在评价环节,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论说着:选点小,选材真;人物淳朴而美好,故事曲折而有趣;语言描写鲜活,老人、大人、小孩语言各异;文章讲究起承转合,特别是“嘘!”,一唱三叹,成为人物描写的转折点,成为写作的亮点……在这一过程中,王宇帆一直眼神明亮,笑容满面。我让她来总结总结,她微微笑着,甜甜说道:“要达成‘言为心声’,要刻画鲜活人物,刘老师告诉我要合理使用两招:一是语言描写要凸显人物个性,二是要运用‘语言+’的手法。”最后,我用一首小诗作结:
  语言描写须辨清,
  身份性格与场景;
  神态动作来辅助,
  句式标点色彩增。
  同学们,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愿大家的生活丰富灿烂;只要你细心去聆听和感受,便会深深触动。著名作家本·琼森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让我们去发现和抒写生活背后的动人语言,愿每一个孩子的作文生动美好!
其他文献
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有匮乏感,人不满足于所拥有的,因此会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问,这种追问,就是好奇心,就是求知欲。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奥秘值得人们探索,而社会中,也有人专门创造着一种东西,去不断地勾起人的好奇心,再一步步地满足它。这群人就是推理小说家。  推理小说因为炫奇的环环相扣的情节,严密的逻辑,把读者的好奇心吊得足足的,最后以一个所有人都想不到的结果结尾,这样的故事无疑可以刺激每一个人的
期刊
终于换到了窗前的位置。  阳光总能细细地铺满整张课桌,暖暖地落在我的手上,我的眉睫上,我的发梢上。窗外的景色简直美成了一幅画。  尤其是在傍晚时分,瑰丽的天遮掩着她羞红的半边脸,接连着的地方有些泛白的蓝。依稀可辨教学楼上的红墙灰瓦,每一个棱角似乎都镀上了一层光辉。而那楼前的树木,犹是苍翠。青色的砖石小路上横掠过一道道斜斜的光柱,那上面的点点深绿,大概是苔藓吧。  此时的校园正是道不尽的静谧,时间仿
期刊
自古以来,孔融让梨多被人拿来诠释谦让之美。可也有人不以为然。一位小学生在网络上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便引起了热议。两人其实都没有错,因为两人站在不同的角度。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孔融做到了孝悌,尊敬长辈和兄长,做到了谦让,无疑很正确,为什么却说他有错呢?  美国的孩子认为:孔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他人,剥夺了他人表达想法的权利和他人表现的机会。更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压抑自己的欲望——这就是美国文化——学
期刊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
期刊
绿,是春天的本色;黄,是馅饼的本色;爱,是奶奶的本色。  每当柳枝摇曳,洁白轻盈的柳絮就飘飞在青砖红瓦的小巷里。阳光伴着春风,溢满整个春天的记忆,尽显春天本色。  “这白菜呀,看似普通,其实最有营养了。”每年这时,奶奶都会备好一盘盘金黄焦脆的白菜馅饼,他总说韭菜馅对胃不好,白菜馅最香。年年如此,像是在向春天致敬,向柳絮告别。这一切都成了习惯,窗外春风拂柳,屋内馅饼飘香。  我曾无数次欣赏过馅饼诞生
期刊
指尖的蒲草渗出浓郁碧葱的青色,阳光在精巧细腻的花纹里缠缠绵绵,日暮西山燕归巢。我从未这样沉着地感受着生活的本色,目之所及都好似开满巧笑倩兮的丁香。  儿时,我曾寄宿在做蒲草篮子的奶奶家里,满屋子的灰尘让我心中很是不满。山窗初曙,奶奶就坐在丁香花旁做蒲草篮子,我拿着小刷子在一边刷出声响,想引起她的愧疚,但她置若罔闻,手中的蒲草轻盈地舞著,阳光醉了一地。  “歇会儿,慢慢来。”奶奶轻轻笑了笑,我心里的
期刊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本色。天以蓝,地以黄,山以青,水以绿,虎以猛,人以善……各有本色。本色既是生命的一种底色,又是生命的一种底线,能体现风格、品格、人格……  请以“本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对本色的解读有两种,一是原本的底色,二是正确的颜色。  如果解题思路为一,则可写事物最初的样子,是我们追寻且渴望着的。比如,生命原本的底色为白色,单纯,干净。身处凡世,历经磨炼,拥有快乐和苦恼,不管面对多
期刊
熹微阳光透过纱窗,点点斑驳惊亮了新春的清晨,丝丝缕缕粲然的光束映照街边的花丛,繁沛、明艳。值此新年之际,一草一木都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势。只是在现代人心中,年似乎只是个专有的名词,已经没有了以前的热闹与喜悦。人们像是应付,多了几道菜,多了件衣服,多了一年的阅历。我深呼吸,极力适应着空气里弥漫着的油烟味道,换上象征性的新衣,对着镜子勉强露出微笑。这个年,似乎很沉重。  思绪飞到很久以前,记忆中的年,洋溢
期刊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语。  读了这句广告语,相信你能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思考,请你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这个题目是有些难度的,也极易写成议论文。写作,是为了表达自我,是自我经历表达的需要。从这个层面讲,“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就是给了一个话题,请你来表达看法。一一破题,抓住一个点来写。  高度与视野。当你的人生经历到达一
期刊
我的老家,有一群老头子,守着祖地,努力刻画着他们生活的年轮。这其中,有我熟悉的外公、舅公和叔公们。  爷爷们大都出生在解放初期,他们经常会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也常常忆苦思甜般地谈起他们过去的生活和经历。虽然大都是感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和生活中的种种困苦,旁听的我却时常能感受到一股股激扬畅快。  在那个年代,填饱肚子是一件难事,但是荣誉却比命还重要。外婆经常说他们这帮人,要面子,谁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