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多远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6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标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潜在的、持续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因素。但我们在校园标语中常常看到对基本教育常识和理念的违背,看到学校教育核心价值的扭曲。本文试图通过对部分校园标语的分析,给教育者以启迪和思考。
  【关键词】校园标语;教育常识;核心价值
  每一所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都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标语,这些标语不仅仅是最常见的宣传形式,在反映着学校的主导价值观念和政策主张,更一种潜在的、持续的、而又相对稳定的教育因素,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它是被动的,但一旦出现,又那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所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静默的,但一经认知,又那样无声而执着的彰显着一所学校的文化传承和办学理念。好的校园标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人文精神最集中和鲜明的体现。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校园标语,在华美的辞藻和工整的句式下,掩盖着的却是精神的孱弱和思想的贫乏,甚至,仔细探究和思考,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违背了基本教学理念和教育精神的东西充斥其中。这不得不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标语一:三年面壁吃得苦上苦,一朝亮剑方为人上人
  显然,这是一条为了“高考”而拟写的励志标语,在语言和形式上也是非常严整的。三年面壁,是高中三年灰色的、失去了一切快乐和色彩的日子,一朝亮剑,是三天高考终于可以摆脱高中的日子,当然,“摆脱”的前提是“高考成功”。
  我不知道面对这条标语,高中的学生们会作何感想,但,作为教育者,我们恐怕难以自安。
  教育是什么?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吗?不是要培养健全体魄和独立人格吗?不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吗?(秦文君)不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蒙台梭利)但现在,它变成了一种“痛苦”,而且是一种“苦上苦”。既然,受教育“受”得是一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受”得是生命一天天的凋谢和萎缩,那么,我们不禁要为这些孩子问一句:“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为什么还要受教育呢?”也许有人会说,这里的“苦”不过是辛苦,学习毕竟是一件辛苦的事,“学海无涯苦作舟”吗。但我依然不能也不愿苟同这样的观念,读书和学习为什么不能是快乐的呢?它让人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它带人体验自由和独立的成就与幸福,它给一个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想象和创造,难道不是快乐的吗?
  或者是因为,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没有能力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就只能以这样的标语、这样的方式去掩饰和误导?
  其实,我们的学习不快乐,就是因为这句标语的后一句,“一朝亮剑方为人上人”,“亮剑”的勇气和精神可嘉,但一旦目的卑微,其行动就显得可笑了。什么是“人上人”?,做更高的官?发更大的财?拥有更大的权利?既然有“人上人”,那必然要有“人下人”,金字塔的塔尖永远是体积和面积最小的地方,你要“踩”下多少人,方可在人“上”?何况,高考,不是每个孩子的“方舟”,那么,对于那些落榜生来说,是否他的三年高中生活不仅是失败,而且是耻辱呢?或者,他高考失败后就该自觉做一个“人下人”?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似乎就体现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时至今日,读书、学习、受教育的目的依然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依然沦落为一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得“金榜题名”,不是价值观的倒退和扭曲吗?一条标语,却让我们看到,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缺少的仍然是“人”、是“平等”,是“公民意识”。我们的学校依然不能把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培养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启蒙思想家康德说,人是目的,不能被当作手段。当教育的目的不是学生的生命表达和个性发展,而是获得某种权势的工具时,教育本身就是可怜和可悲的。
  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基。我们播下了一粒痛苦的种子,又如何去收获一颗甘甜的果实?
  标语二:第一年,学走路,第二年,学奔跑,第三年,做领跑的人
  这条标语,很容易让人想起文革时那个“五年超英、十年赶美”的口号,也很容易让人捏着一把汗——三年培养一个领袖,是不是太“快”了点?
  这是一条目标清晰、语言朴实的标语。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目标”几乎违背了基本的教育常识。毋庸置疑,学校教育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
  第一,学校教育不意味着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对一个人来说,家庭的、社会的影响都很重要,学校能不能成为“领袖”的造就者?
  第二,学校教育除了九年义务教育,现在,已经开始向高等教育的普及迈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没有必要、能不能把所有的教育“赶”在三年内都完成?
  第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成”一个人的教育,还是“奠基”一个人的教育,让他可以在离开学校之后依然有积极的“终生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在一支不断向前的队伍中,有几个人可以做领跑者?那些无法“领跑”的人要怎么办?
  这样的教育目标,折射的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浮躁”病。大家都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着,却又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不能成为“领跑者”而掉了队,没有人愿意等你,拉你一把;到了高中,老师眼里依然只“盯”着那几个“领跑”的人,甚至不管他为了领跑曾使过一些“小动作”;到了大学,学生们倒是“慢下来”了,可是,学校在忙着创“世界一流”,鼓乐齐鸣,忙到“虚脱”……教育,本来是“慢”的事业,有时候,我们只需要营造一个环境和氛围,然后,等待这些孩子慢慢地发芽、抽枝,开花,结果,其中很多人是在离开学校之后,学校教育的力量才在他身上显现出来,还有一些人,他们永远不会成为“领跑者”,却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工作,生活,平凡却充实,朴素却善良。这不是教育的成功吗?
  一棵树,要经过多少年才可以“参天”?不同的花,有的开在春天,有的却开在深秋甚至寒冬,哪一朵算是“领袖”?其实,教育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只要我们能有一颗安静的心,能按照基本的常识去做,教育就会成功得多。   标语三:家长养育辛苦,报恩唯有苦读
  这条标语切切实实的让人“苦不堪言”了。家长苦,学生更苦,学校已经成了“苦海”,除了忍耐,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想,这条标语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懂得“感恩”,是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可是,我们的教育真的如此小气和狭隘吗?
  养育一个孩子,的确辛苦。但我相信,更多的父母是以之为快乐的。看着孩子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呼唤。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孩子并不是“父母”的,他是自己的,是社会的,他的存在不是为了“报答”父母,而是为了“成为他自己”,成为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懂得报答,也是对的,但报答的方式很多,不一定是“苦读”。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快乐,这才是最好的报答!“苦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那不是为了“报答”父母,那是为了体验一种人生,为了积蓄一点力量,就像那些花忍受寒冷的冬季,是为了春天更绚烂的盛开。
  在现实中我们不断的看到中学生弑母的消息,令人不寒而栗。可是当我们走近那些个案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整个教育是要承担责任的。我们给孩子的负担太重了,除了好好学习,拿出好成绩,他们几乎无路可走,既无路,就是绝路,面对绝望,一些事情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什么是教育?也许每一种解释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中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可见,“自己”、“自由”是教育精神的核心。可是,在这条标语中,我们看到的恰是相反的东西,没有自己,只有“父母”,没有自由,只有“唯一”。
  中国的教育,怎一个“苦”了得?
  标语四:“刷新了记录”、“翻了一番”、“又创新高”、“再创新高”
  这是一类标语,在中国的校园里屡见不鲜。说真的,如果前面不是有“升学率”、“上线率”之类的主语,很多人会认为这是“GDP”。不知内情的人会困惑,为什么一所学校的各种“率”每年都“翻番”,每年都“创新”?事实上,这并不难,只要你找到不同的“比较点”,这中数据是每年都可以翻新、可以出“亮点”的。可是,它的背后是什么?
  是不断上升的课业负担。不客气的说,“减负”已经成了笑话。为了这些数据能够“真实”一些,学生付出的是过于高昂的代价,没有休息,没有快乐,没有运动,没有空闲,甚至上厕所的时间都要拿着手表来“掐算”。为了这些数据,很多学校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而“代价”就是“生命”,就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是掩人耳目的小聪明。面对这些鲜红的标语,你能分得清什么是“上线率”和“录取率”吗?你能懂得“上本”是“一本”还是“二本”吗?你能明白“较往年”“较”的是哪一年吗?你知道“超出教育局指标”中的那个“指标”是多少吗?……
  是对教育基本精神的亵渎。为什么我们不敢在标语上说,我们培养了多少合格的劳动者?我们向社会输送了多少合格的公民?我们造就了多少健全的灵魂?
  学校看重和攀比的是什么,学校就在培养和塑造什么。当“分数”取代了“人格”,当“数据”取代了“精神”,我们的校园剩下的就是功利和虚假了。
  一所学校,其真正的内涵和价值,在人文精神。作为这种精神体现的标语,应该慎重、严谨,应该闪耀人性的光辉。前不久,笔者有幸在河南永威学校参观学习,对于其“高效”的课堂教学及其方法、模式,在这里不做探讨,但它的校园标语却令人耳目一新。这些标语在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营造了一种“养成习惯、自我反思,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更重要是,那些标语娓娓道来,如春风春雨。
  第一组标语:
  你知道留着长发,边走边吃零食,或者边走边打闹美不美?
  你能抬起头走路,边走边背背概念、记记单词、思考问题吗?
  说脏话、骂人、打架、赌博、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是光荣还是耻辱?
  我为我的选择负责,我为我的行为负责。
  ——这些标语大都选用了问句的形式,显得亲切、柔和,它不是生硬的告诉你要怎样做还是不要怎样做,而是像聊天一样提醒你去思考,去选择,你有选择的权利,但是,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这些标语避免了“假大空”的说教,它关注的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基本的道德和审美的判断,是一个人的“教养”和“态度”。很多青少年学生有一些不良的习惯,但究其原因,他不是知其“丑”而为之,而是以为其“美”而为之,说脏话、打架在他看来是“酷”,是“勇敢”,而现在,老师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提醒你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这不仅是“美好”的教育,还是“慢”的“自主”的教育。
  第二组标语:
  你能上下楼梯靠右慢行吗?
  我一定能上下楼梯靠右慢行。
  我已经能上下楼梯靠右慢性。
  ——这一组标语被精心地安排在高中部教学楼的楼梯。高中三个年级分别在教学楼的一二三层,拾级而上,看到的就是这三条标语。
  这三条标语不追求标新立异,它们看上去内容很接近,却在那么真诚地提醒和记录着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不要说培养一个“领跑者”,就是一个简单的好习惯的培养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你看,在这里,学校首先要培养的是一个“人”,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人,一个谦和的人;这个“人”要从小事做起,不用惊天动地,不用口若悬河,从学会走路做起;就是这点小事也不用急于求成,慢慢来,三年,可以吗?用三年的时间学会走路,那么,就可以相信学生会走路的同时在性格中沉淀了很多不可磨灭的东西,养成了一种沉稳有礼的气质;就是三年,也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去自我约束,第一年提醒他,第二年让他懂得应该这样做,愿意这样做,第三年,让他做到了,并且以之为骄傲!……
  教育是什么?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三条标语不就是教育核心价值的体现吗?
  第三组标语:
  你闻我香,你碰我伤。
  我为你送氧,摇晃让我心慌。
  ——这是永威学校小学部花园里的标语。充满童趣。“你”和“我”的人称使用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花草的距离,仿佛朋友一般。而且,这种拟人的方法提醒所有的孩子换位思考,把花草也当作有生命有情感的事物去对待。不要多说“应该互相帮助”、“要团结友爱”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做不到,是应为他们从未为别人想,从未把“对方”当做自己,从不知道,会难过、会受伤的除了他自己还有别人。而这样的标语就是要告诉孩子,尊重所有的生命,平等对待所有的生命。我想,当小朋友看到那句“摇晃使我心慌”时,一定不仅自己去爱护花草,还会劝阻别人对花草的伤害。而且,当一个孩子真的相信花草也会“疼痛”会“心慌”的时候,他们将长久的葆有一颗善良、纯洁的童心。在这些标语口号里,凝结了办学者的细心、精心、爱心。它不仅极富教育性、艺术性,而且打破了人们对于标语口号泛滥化、程式化、生硬化、抽象化的认识,真正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校园标语,呈现出来的不仅是“文字”,更是“理念”和“精神”。其实,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只是在目前的体制和“功利化”的倾向中,我们看不清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常违背了基本的常识。不用去追求太多新鲜的名词和术语,教育,回到最基本的常识就好,校园,回到最朴素的人性就好。
  参考文献
  [1] 艾伦·C.奥恩斯坦.《当代美国课堂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
  [2] 周国平.《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善良丰富高贵》北京.黄山书社.2007年7月版
  [2] 吴非.《至青年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广东白云学院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为例,介绍了CDIO教育理念在专业导论课程中的应用。我们在自动化专业导论课中增加了项目任务课程,从团队的组成、任务的布置、过程的监控、物资的保障和成绩的考核方面论述了CDIO一级项目的实施方法,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以供讨论。  【关键词】CDIO;自动化专业导论;项目任务  1 引言  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
期刊
【摘要】在“革新中国应试化教育体制,加强优质化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号召下,近些年出台的“大学生交流访学”政策对培养创新性人才起到了良好地推动作用。国内交流多在“985学校”及“211工程”类高等学府间进行试验性推广,并以兄弟院校间交流为主。由于相关政策推行年限短和交流办学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了交流访学政策施行范围狭小且受众度不高。在此,从交流访学带来的收益上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交流生组织管理
期刊
【摘要】理夏德·瓦格纳作为一个从19世纪到现在还一直备受争议的人物,主要体现在他的“整体艺术”观念及在此观念下产生的“乐剧”,不仅影响了西方音乐发展的进程,成为西方音乐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整个艺术界和思想哲学领域所关注和分析的对象。本文试图从形式美感、内容美感、风格美感这三面探讨其“乐剧”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乐剧;背景;美感  1 背景  理夏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
期刊
【摘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并逐步向新的更高的层次迈进。近年来,电影业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虽然受到电视、网络媒体等的冲击,使那种人们为了看场电影不惜步行十几里路的年代成为历史,但它在人们生活中仍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科技的技能应用于电影的制作和放映过程,给电影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使之确立了任
期刊
【摘要】《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经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为加强学生《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应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和发展,对实验手段和现场教学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营销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期刊
水彩风景画在继承和兼容中开拓新的绘画理念,不仅在意境表达的内涵上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扩充,在外在的表现形态上也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其在意境的营造上也更具独特性和时代特色。  1 水彩画的基本要素水对风景画独特意境的营造  水彩画作为以“水”与“彩”为媒介的画种,充分发挥水的韵味和彩的透明性,是水彩画艺术特性的根本所在。准确美好的处理水色关系,恰是水彩画艺术性、技巧性的高度体现,也是水彩画营造其
期刊
【摘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实验教材的编写, 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药学类专业高等教育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综合设计能力。面对高校扩招、实验经费投入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
期刊
【摘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学生为目标,建立南京雨润“厂中校”与“教师工作站”,探索“厂中校”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厂中校的组织管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式培养,形成了校企互融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厂中校;教师工作站;机制;高职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它贯穿整个人
期刊
【摘要】学院派绘画曾有过光彩夺目的历史,然而从印象派开始,它们便开始褒贬参半,原来具有官方色彩的“沙龙”,尽管还是由学院派把持,但也就从那时候起,学院派进一步衰落了。本文通过分析学院派的历史及现状,来揭示学院派在艺术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学院派;写实主义;师承;美的规律  美术史上的学院派,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而后流行于欧洲。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欧洲的古典艺术受到了巴洛克艺术的冲
期刊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正大量地涌入城市,并已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社会化的动态过程中,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如何实现职业技能转变,如何实现社会价值,就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特点,对其继续教育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究,从而找寻出构建继续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继续教育;途径  1 问题的提出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