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思政教育的新形式,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最热门的话题。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贯彻“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以“德”为中心,以“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基本原则,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步入理性认识的殿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公众健康,提高职业认同感,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课程思政”精品项目“‘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NXSZ20203077);2019年度宁夏医科大学课程思政专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医学检验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NYJY1935)
[作者简介] 丁淑琴(1974—),女(回族),宁夏吴忠人,医学遗传学硕士,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病原生物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080-05 [收稿日期] 2021-01-28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对往届学生的跟踪调研,研究者深刻认识到:受教育者只有对国家认同和职业认同,才能自信坚定地服务社会和专业;行医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素养,才能在救死扶伤中闪耀仁心的光辉;悬壶济世者只有怀感恩的心、坚守中华文化和价值理念,才能为普罗大众造福。由此可见,推行课程思政至关重要。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课程观[1]。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步入理性认识的殿堂,在知识学习中“润物细无声”的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具体实施目标。该文阐述了“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建设计划、课程思政实施思路、重点举措等,旨在使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育方向更加坚定明确,教学理念更加先进可靠,教授通识更加有理有据,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自由,教学手段更加开明融洽;使教学过程更有利于自觉地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真正关爱和帮助学生学习健康成长。
一、建设计划
1.课程专业目标。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辅助的诊断,从而使得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寄生虫诊断和防治能力以及科研思维能力。
2.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贯彻“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以“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传承传统中国文化,关注公众健康,提高职业认同感,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实施思路
实施思路包括三部分内容:(1)实施前,对团队教师进行培训,有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同时,构建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包括思政元素的收集、教学大纲的修订、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教案的撰写以及教学考核办法的制定等。(2)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课内将名家、诗词、实例引入到专业知识中;课外,不仅请学生制作寄生虫病宣传手册、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实验报告评比、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与课程相关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力争实现课程思政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最后,通过评教和评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馈。在这样的构架和教师精心组织指导下,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受,最后受到感动,从而实现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教育期望。
三、重点措施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改变过去只注重“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传道”的育人使命,要坚持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2]。其一,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政治理论学习及课程思政主题培训,鼓励教师申报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其二,学系内部教师之间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的经验交流。其三,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张黎声、张智强等教授进行线上线下方式培训。其四,自觉学习“学习强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课程思政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即: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教学大纲,再到课程教案对思政教学,要有清晰的阐述和设计。首先,将“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专业培养目标,作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的根本宗旨;其次,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思政内容、学时和考核方式,作为教学执行的参考标準;最后,教案中体现明确清晰的思政设计路线和思路。如:专业内容如何与思政内容无缝对接?章节思政目标是什么?等等。
(三)提炼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围绕“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贯彻‘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课程育人目标,“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坚持以问题为基础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遴选医疗卫生健康等领域重要事件、重大新闻形成教学案例,通过穿插临床病例、生活实例,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教学中,发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作用。在28学时的理论教学任务中,20学时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用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1.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依托学校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上传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案例,线上线下与学生互动,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效果。
2.开展激烈的课堂辩论。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包括画龙点睛、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隐性渗透式、讨论辨析式等。以《总论》为例,具体阐述教师应用辨析式讨论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首先,教师讲授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的概念。然后举例介绍海洋中具有背鳍吸盘的鮣鱼,请学生辨析讨论鮣鱼和大型鱼类的关系。接着,教师展示寄居蟹与海葵图片,请学生再次判断二者的关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再带领大家观看海葵与寄居蟹视频。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海葵是寄居蟹最称职的门卫。它用有毒的触角去蜇那些敢来靠近它们的动物,保护寄居蟹。而寄居蟹则背着行动困难的海葵,四处觅食,有福同享。通过辨析纠错,学生认识到了海葵与寄居蟹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随后,教师展示盲人点灯图片并讲述其中的故事,随后提问从这则故事联想到了什么?经过激烈辩论,教师引申:“盲人点灯难道不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互利共生关系的映射吗?它蕴含着一种哲学道理,给人们以启迪。人们常常要求‘人人为我’,却忽视了‘我为人人’。如果大家都争做那个‘点灯’的人,人与人彼此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就会达到共生共荣的光明未来。”最后,结合新冠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谱写了一曲曲令人振奋的壮丽凯歌。“病毒无情,人间有爱”,作为当代大学生,是不是应该学习并传承这种精神呢?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就这样,教师采用概念→举例→辩论→结论→思政元素→辩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完成自我启迪、自我教育,澄清模糊认识,对人类共栖、互利共生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辨析式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巩固了基本概念的认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融合,创设了新型课堂生态。
3.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布置课外作业,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制作寄生虫病防治宣传手册(图1所示);开展寄生虫形态学绘图大赛;参加学校组织的思维导图大赛(图2所示)等;申报与本课程相关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4];假期或周末等业余时间走出去进行社会调查、争当志愿者。这些举措是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使得学生既复习巩固了课程内容,还帮助学生树立了职业认同观、拓宽视野、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科学系统的考核机制可以总结课程思政规律,评价课程思政效果,诊断课程思政质量。“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考核机制分为两个部分。
1.评教。教学督导在对专业教师进行课堂考核时,把是否在传授专业知识时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堂进行了正确的价值引导、文化熏陶和道德浸润作为重要标准。为了使专业教师持续不断、潜移默化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创新,督导专家和学系主任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进行检查,督促教师思政意识时刻不松,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创新,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效结合、高度融合、无缝对接。
2.评学。通过包含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評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出勤、作业、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成果演示等项目中来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力素养和价值观。考核的方式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按比例比重综合测评。期末考试包含思政元素的试题占一定的比重,以此作为学生思政学习效果终结性考核的重要形式。
五、结语
回望过去,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建设是用“心”的建设,也是上“新”的建设。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育名词,她就像一个刚呱呱坠地的孩子,要经历其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每个阶段都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和呵护。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搭上“开往春天的高铁”[5],正不断为传统课题教育模式注入源头活水,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统一。课程思政的开展,把寓教于言又带回课堂,有思政课程的课堂正在迎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6]。实践表明,课程思政使得专业课程的课堂得到了升华。作为课程思政实践创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章给出了“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这仅仅是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第一步,离走向成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记得课程思政培训时张智强教授曾讲过:“课程思政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行为的变化。”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又是受益终身的。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思想,推动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等.“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2018(26):126-127.
[3]丁淑琴,张爱君,师志云.“以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探究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3):94-95.
[4]田雷昊,姚思捷,葛君业.宁夏城乡医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药研究杂志,2019(1):176.
[5]铁铮.改革一年,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变化[J].北京教育(高教),2020(4):4-5. [6]余紅宴.课程思政到底指什么?——以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为例[J].国际公关,2020(3):87.
“Watering the Roots of Flowers, and Educating the Soul of Talent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Clinical Parasitology Testing
DING Shu-qin, HA Li-na, SHI Zhi-yun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4,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topi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irmly sets up the idea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carries out the principle of “watering the roots of flowers and educating the soul of talents”. With morality cultivation as the center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of Clinical Parasitology Testing with value guidance as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cultural genes and value paradigm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s are refined, and the cultivation and shaping of valu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so that students can grasp rational knowledge through rich, colorful, and lively materials. This paper aims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world and values. We shoul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ay attention to public health,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Clinical Parasitology Tes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关键词]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课程思政”精品项目“‘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NXSZ20203077);2019年度宁夏医科大学课程思政专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将‘课程思政’理念基因式融入医学检验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NYJY1935)
[作者简介] 丁淑琴(1974—),女(回族),宁夏吴忠人,医学遗传学硕士,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病原生物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080-05 [收稿日期] 2021-01-28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对往届学生的跟踪调研,研究者深刻认识到:受教育者只有对国家认同和职业认同,才能自信坚定地服务社会和专业;行医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素养,才能在救死扶伤中闪耀仁心的光辉;悬壶济世者只有怀感恩的心、坚守中华文化和价值理念,才能为普罗大众造福。由此可见,推行课程思政至关重要。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课程观[1]。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步入理性认识的殿堂,在知识学习中“润物细无声”的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具体实施目标。该文阐述了“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建设计划、课程思政实施思路、重点举措等,旨在使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育方向更加坚定明确,教学理念更加先进可靠,教授通识更加有理有据,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自由,教学手段更加开明融洽;使教学过程更有利于自觉地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真正关爱和帮助学生学习健康成长。
一、建设计划
1.课程专业目标。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辅助的诊断,从而使得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寄生虫诊断和防治能力以及科研思维能力。
2.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贯彻“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以“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传承传统中国文化,关注公众健康,提高职业认同感,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实施思路
实施思路包括三部分内容:(1)实施前,对团队教师进行培训,有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同时,构建比较完整的、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包括思政元素的收集、教学大纲的修订、比较合理的教学设计、教案的撰写以及教学考核办法的制定等。(2)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课内将名家、诗词、实例引入到专业知识中;课外,不仅请学生制作寄生虫病宣传手册、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实验报告评比、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与课程相关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力争实现课程思政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最后,通过评教和评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馈。在这样的构架和教师精心组织指导下,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受,最后受到感动,从而实现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教育期望。
三、重点措施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改变过去只注重“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传道”的育人使命,要坚持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2]。其一,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政治理论学习及课程思政主题培训,鼓励教师申报课程思政改革项目。其二,学系内部教师之间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的经验交流。其三,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张黎声、张智强等教授进行线上线下方式培训。其四,自觉学习“学习强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课程思政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即: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教学大纲,再到课程教案对思政教学,要有清晰的阐述和设计。首先,将“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专业培养目标,作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的根本宗旨;其次,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思政内容、学时和考核方式,作为教学执行的参考标準;最后,教案中体现明确清晰的思政设计路线和思路。如:专业内容如何与思政内容无缝对接?章节思政目标是什么?等等。
(三)提炼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围绕“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贯彻‘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课程育人目标,“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坚持以问题为基础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遴选医疗卫生健康等领域重要事件、重大新闻形成教学案例,通过穿插临床病例、生活实例,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教学中,发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作用。在28学时的理论教学任务中,20学时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用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1.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依托学校在线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上传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案例,线上线下与学生互动,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效果。
2.开展激烈的课堂辩论。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包括画龙点睛、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隐性渗透式、讨论辨析式等。以《总论》为例,具体阐述教师应用辨析式讨论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首先,教师讲授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的概念。然后举例介绍海洋中具有背鳍吸盘的鮣鱼,请学生辨析讨论鮣鱼和大型鱼类的关系。接着,教师展示寄居蟹与海葵图片,请学生再次判断二者的关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再带领大家观看海葵与寄居蟹视频。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海葵是寄居蟹最称职的门卫。它用有毒的触角去蜇那些敢来靠近它们的动物,保护寄居蟹。而寄居蟹则背着行动困难的海葵,四处觅食,有福同享。通过辨析纠错,学生认识到了海葵与寄居蟹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随后,教师展示盲人点灯图片并讲述其中的故事,随后提问从这则故事联想到了什么?经过激烈辩论,教师引申:“盲人点灯难道不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互利共生关系的映射吗?它蕴含着一种哲学道理,给人们以启迪。人们常常要求‘人人为我’,却忽视了‘我为人人’。如果大家都争做那个‘点灯’的人,人与人彼此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就会达到共生共荣的光明未来。”最后,结合新冠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谱写了一曲曲令人振奋的壮丽凯歌。“病毒无情,人间有爱”,作为当代大学生,是不是应该学习并传承这种精神呢?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就这样,教师采用概念→举例→辩论→结论→思政元素→辩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完成自我启迪、自我教育,澄清模糊认识,对人类共栖、互利共生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辨析式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巩固了基本概念的认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融合,创设了新型课堂生态。
3.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布置课外作业,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制作寄生虫病防治宣传手册(图1所示);开展寄生虫形态学绘图大赛;参加学校组织的思维导图大赛(图2所示)等;申报与本课程相关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4];假期或周末等业余时间走出去进行社会调查、争当志愿者。这些举措是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使得学生既复习巩固了课程内容,还帮助学生树立了职业认同观、拓宽视野、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科学系统的考核机制可以总结课程思政规律,评价课程思政效果,诊断课程思政质量。“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考核机制分为两个部分。
1.评教。教学督导在对专业教师进行课堂考核时,把是否在传授专业知识时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堂进行了正确的价值引导、文化熏陶和道德浸润作为重要标准。为了使专业教师持续不断、潜移默化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创新,督导专家和学系主任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进行检查,督促教师思政意识时刻不松,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创新,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效结合、高度融合、无缝对接。
2.评学。通过包含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評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出勤、作业、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成果演示等项目中来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力素养和价值观。考核的方式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按比例比重综合测评。期末考试包含思政元素的试题占一定的比重,以此作为学生思政学习效果终结性考核的重要形式。
五、结语
回望过去,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建设是用“心”的建设,也是上“新”的建设。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育名词,她就像一个刚呱呱坠地的孩子,要经历其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每个阶段都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和呵护。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搭上“开往春天的高铁”[5],正不断为传统课题教育模式注入源头活水,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统一。课程思政的开展,把寓教于言又带回课堂,有思政课程的课堂正在迎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6]。实践表明,课程思政使得专业课程的课堂得到了升华。作为课程思政实践创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章给出了“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这仅仅是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第一步,离走向成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记得课程思政培训时张智强教授曾讲过:“课程思政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行为的变化。”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又是受益终身的。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思想,推动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等.“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2018(26):126-127.
[3]丁淑琴,张爱君,师志云.“以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探究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3):94-95.
[4]田雷昊,姚思捷,葛君业.宁夏城乡医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药研究杂志,2019(1):176.
[5]铁铮.改革一年,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变化[J].北京教育(高教),2020(4):4-5. [6]余紅宴.课程思政到底指什么?——以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为例[J].国际公关,2020(3):87.
“Watering the Roots of Flowers, and Educating the Soul of Talent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Clinical Parasitology Testing
DING Shu-qin, HA Li-na, SHI Zhi-yun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4,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topi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irmly sets up the idea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carries out the principle of “watering the roots of flowers and educating the soul of talents”. With morality cultivation as the center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of Clinical Parasitology Testing with value guidance as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cultural genes and value paradigm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s are refined, and the cultivation and shaping of valu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so that students can grasp rational knowledge through rich, colorful, and lively materials. This paper aims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world and values. We shoul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ay attention to public health,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Clinical Parasitology Tes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