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选城市比选专业重要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18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过度关注的高考终于结束,真正的选择可能刚刚开始。
  读了12年书的孩子们,在他们短浅苍白的经历中,几乎没什么事能自己做选择,老师家长的要求,都是听话就好。
  现在可能真要做选择了,可他将来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连他自己都是一团模糊。
  经常能看到关于哪些专业更热门的推荐,有些做成排行榜,列举出就业情况和收入数据,好像上大学就是直奔着就业和收入。
  我认识一个男生,当初报考综合性大学,被农学院的草科专业录取,有人鼓动他说,哪里需要研究草,当然是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有关的一定是高薪的工作。到大二他明白了,哪有那么多的高尔夫球场缺人?
  我大学毕业的那年,大家都不愿进国家机关,终究是学了四年中文,满心想做和文学相关的事情,想这四年不能白学了。现在人会说,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事实上,世事变化莫测,哪里用得到三十年,眼见着读大学的四年里,就有热门变了冷门,谁都不敢贸然预测未来。
  很多人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不相关,专业很可能只是一个入口。
  如果拿不定主意选择学什么,可以选一个有活力的城市,这比认定只读某个热门专业更重要。
  每个城市的历史不同,文化蕴藏不同,慢慢熟悉和认识一座城,了解由它呈现出来的世界,四年过来,得到的感受肯定不同。
  选好将要生活四年的城市,它可能是一个年轻人未来生活的轴心。
  曾经有个老家在河南的女生告诉我,她高考那年的河南,我们这所海岛大学和深圳大学都是一本录取,但是,她特别喜欢椰风海韵,就来了我们学校。如果当初她问我,我会建议她选深圳。海口和深圳,两座城市虽然都在南方,但内涵太不相同,两所学校的风格也很不一样。
  12年的严酷教育,把小地方的学生们牢牢地锁定在家乡,越是乡下的学生越被要求闷头读书。好多人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走出了家门。有人是高考那几天才去过县城,没坐过火车的很多,高铁只是听说过的很多,没进过电影院,没进过剧场的更多。
  出门看世界,对他们尤其重要。
  我的学生全国各地的都有,曾有个来自藏区的姑娘,她来读书太不容易,路上要走一星期,到学校后,还要经历几天很难受的醉氧。曾经有一次下课,大家一起在多车的路边走。我说走人行道吧,她低声问:什么是人行道。这样的常识,实在不应该到了城市到了大学才知道。


  尽管常想家,他们跑到海岛上来读大学的意外收获,是每年两次大跨度的由北往南,再由南往北的走动。疲惫的路上,知道很多事情,见到不一样的人,有了更多认识世事的机会,这是在家门口读四年大学不可能有的收获。
  还要给孩子们的一个建议是——珍惜农村户籍和土地。
  曾有一个大学毕业生,跟我聊起他回老家落户的经历:他家在四川农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很兴奋,随着录取通知书还寄来了户口迁移证,户口可以迁到大学所在的城市,于是赶紧去办了户口迁出,当时他在村里是有土地的。
  四年后,他在城市找了工作,却很难再落户,于是专程回老家办户口迁回,可户籍只能落在镇上,回不了村子。这一出一回,他从农业人口变成了非农业人口,他名义下的土地没有了。
  户籍问题,可能是高考链条中最后一个延续着包分配制度思维的环节了。城乡差距曾经留下了很多顽固的“常识”,其中之一就是,上了大学就不可能再回农村当农民,就是国家的人,端国家的饭碗了。
  现在,很多观念都变了,人们的选择也更多样,做新式农民很可能在未来会是个不错的职业,起码能给不想留在城市里的年轻人一条退路。如果土地没有了,他们就彻底断掉了在乡村落脚的根,特别是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子的现在。
  目前,有说法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必马上遷移户口,户籍可以由学校保留一段,有人说可以保留两年。大城市入户门坎高,不能落户很正常,而土地也将越来越被看成稀缺资源。
  不迁户口照样读大学,读了书,又保留了在家乡的土地,挺好的。
其他文献
农村的小名,往往单调而雷同,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男孩叫“住”的特别多,像“拴住”“留住”“锁住”等,我的一位初中同学甚至叫“扒住”。那个年代的乡村题材小说中,叫“拴住”的很多,但“住”往往易为“柱”。这种讹误,大约不是作者粗心或对乡村生活无知,而是刻意追求一种雅化。  我们村的第一位自杀者,小名叫“易来”。这样的名字非常少见,甚至是绝无仅有。到底是哪两个字,我想了很多年也没想明白,直到读大学时才
期刊
我叫杨定宗,45岁,四川省岳池县齐福乡人。我曾被邪教骗过,骗得很惨。  由于身处山区,家境贫困,又要供两个小孩上学,2000年春节刚过,我就去重庆打工,帮王老板养兔子。由于我老实,又比较勤快,王老板十分相信我,把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  2005年底,王老板对我说:“老杨啊,我看你老这样在我这儿打工也不是回事,你还是利用回家过年的机会好好考察一下你们本地的市场,回家开个兔子养殖场吧。这样既可
期刊
滋补不一定非要买昂贵的食材。听说以前新生儿如果没有奶吃,往往可以喂食粥油(尤其是小米粥的粥油)而活下来,可见粥油是多有营养的食物。我们现在调理身体,适当服用粥油,是很好的一种滋补办法。  所谓粥油,就是煮粥时熬出来的上面的一层稠汁。要说养生,其实最不可或缺的不是人参鹿茸,而是米,而粥油更是米中之精华,得喝。  清代名医赵晴初在其著作《存存斋医话稿》中,对粥油治病有很详细的记载——“余治一暑湿证,已
期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陈郡谢氏是魏晋时期名门望族,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所以又有“王谢风流满晋书”的说法。谢家能保持几百年不衰,与其良好家风有莫大关系。东晋时,政治家谢安见侄子谢玄喜欢佩戴紫罗香囊——一种脂粉气很浓的物件,流行于当时贵族青年中——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又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便以和谢玄打赌的形式,巧妙地赢得香囊,当面烧毁。这种启发式教育,属于不言之教,可谓煞费苦心。谢安的
期刊
应该说,家族中流传怎样的故事,就有怎样的家风。  据爷爷讲,我们这个家族虽然世代务农,但至少有过两次英雄般的壮举。一次发生在1913年,那年是个灾年,作为租地户,地里打的粮食仅够糊口,而东家死活不肯减租。人穷志不穷,我的祖太爷硬是提一把斧头把身为县警督的地主告到省城,不依不饶告了半年,最后地主不得不把口粮退回。这使得林家在十里八乡名声大震。另一次发生在1932年。那时林家已发展成当地大户了,有地有
期刊
那天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去曼彻斯特,大巴载着我们一路走的都是类似于乡村公路的小道,真的是看醉了我。  一幅幅童话般的美丽景致,在眼前闪过,从遥远的大前方飘忽而至,又躲到你的身后,悠然而去。身在其中,欲醉欲仙,真的是有一种悠然自得在英伦的诗意和惬意。  世界上的美景很多,如大不列颠乡村这般醉人心扉的地方,却并不多。因为,乡村是英国人留下的一条老命,也是一条同样牵着我们心素的老根。  英国人是最早在自己
期刊
盖据《春秋左传》:“(卫灵公)使华寅肉袒,执盖以当其阙。”公元前522年,卫国发生内乱,卫公让袒胸的副车车夫华寅拿着有把的雨盖当做盾牌,遮蔽车上的空隙处,以抵挡敌人的乱箭。可见在春秋时期,便已经有了有把的雨盖了。这种雨盖之所以能当盾牌用,可见它是比较结实笨重的。  据《说文》解释,古代的雨盖是用比较柔软的草编织的。  现在客家方言中,把雨伞称之为“雨盖”,可见雨伞起源于春秋时期有把的雨盖。  笠据
期刊
在我们身边,不乏有感情已经走到尽头,彼此不再有爱,只剩下争吵、怨怼的夫妻,常常会因为孩子不离婚,凑合着在不快乐的婚姻里潦草度日;或者,已经协议好离婚,但是孩子还小,为了给他完整快乐的童年,假装彼此恩爱,等孩子成年了再告诉他父母早已离婚的真相。  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  以前采访过一位摄影师。他32岁,害怕结婚,甚至不敢进入稳定的亲密关系,交往过的女朋友最长时间不超过两年。我们在谈到原生家庭的时候,
期刊
酷暑难耐,日日躲在空调房里,一身的“空调病”。我们实在应该学学古人是如何消暑过三伏天的。  “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  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
期刊
“我想离婚了。”  看到柚子在屏幕上打出这行字的时候,我吓得差点从电脑桌前摔下来。  想当年,柚子老公大柠是我们集体羡慕的模范男友。他们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大柠对柚子照顾得那叫一个无微不至。  大学毕业后,柚子和男友一起去了上海。柚子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优势,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外企的工作,薪水丰厚。而大柠,抱着一个大专毕业证,在人才济济的上海,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份月薪2800元在游戏工作室打杂的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