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摘要】: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法家学派堪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瑰宝,而秦朝无疑是法家思想的实践之地,也是法家思想人物大展身手之地。先秦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秦国和统一后的秦王朝的主导政治思想,自从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完成了法家的系统理论后,全面执行法家思想路线的就是李斯。他的法家思想极具功利性和实用主义色彩,这也是他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其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李斯;法家思想;践行;启示
一、李斯生平简介及其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李斯生平简介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七月被杀死。夷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
(二)李斯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李斯崇法尚刑,从文化角度上提出以法为教、禁绝私学,认为“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从大一统的角度出发以废私学。又提出以吏为师,行焚书之举,极力维护法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将法家的思想和制度推向了绝对权威。
二、李斯法家思想的践行路径
秦统一前,执掌廷尉之职十多年。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
三.李斯法家思想的实践效果
(一)李斯践行法家思想取得的积极成效
第一,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李斯虽然没有直接带兵打仗,但是他的政治思想为以后秦帝国的统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是他对七国局势的分析。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其次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令》,为秦始皇收揽各国人才。《谏逐客书》一文不仅挽救了李斯本人的命运,也改变了秦始皇的命运。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克制,站在旁观公允的角度书写谏议,只字不提个人的冤屈、外客的凄凉。这样既稳住了原先入秦的良才谋士,继续为秦献策,又可吸引新的外来人才为秦效劳。正是由于秦王广泛收揽人才,才得以建立统一天下的大业。
第二,秦统一后,参与政治经济等方面重大改革。政治上废除了分封制。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文化上统一了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经济上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
(二)李斯践行法家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加剧了残暴统治,人们如同生活在恐怖的大监狱里。秦朝残酷的法律及秦王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西汉学者贾谊的 《过秦论》 就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徭役、賦税、刑罚三个方面。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时“力役三十倍于古”,秦始皇在关中和关外大造宫殿和离宫,再加上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全国常年服役的人口众多,致使男丁不足,又征发女丁。
其次是焚书之术,禁锢了思想。秦朝建立后,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无可厚非,但是李斯采取焚书,完全禁锢人民思想的过激措施,使中华文化遭遇了一次重击,不得不令后人批判他。这样做有利于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秦始皇当然乐于采纳。就是这个废除百家,维护君权的法家,使得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局面终结。中国的文化思想发展由此陷入不自由的困境。后来儒家兴起之后惟我独尊,恐怕与这件事的影响不无关系。
四、李斯践行法家思想的启示
(一)李斯践行法家思想的参考价值
得时无怠的行事准则。正是这种“得时无怠”的思想为行为准则,李斯西行游说秦王,“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候,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我们可以说,“得时无怠”的思想使李斯把握住了历史提供的契机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得以功成名就。
(二)李斯践行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
李斯践行的法家思想排除了民众的参与,不能完全得到民众的认可。这样的法律在推行中面临极大的困难,那就必然要借助于权势,威严的权势于是成了法律的依靠和保证。法家思想明确提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也。”威势为君主所专有,那社会生活中的立法主体和执法主体就必然同一于权势君主。这样,法律完全成了权势的附属和工具,就只能屈从于权势。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许多昏聩残暴的君主始终没有受到过法的追究制裁,表明了法在最高权势面前的软弱无力;而历史上的许多变法者,不管变法内容如何,多在君权更替之后遭受厄运,也正表明了权势对一种法律拥有的决定权和终止权。
参考文献:
[1]曹昇.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吉林出版集团.2008.
[2] 韩兆琦.史记讲座[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司马迁.史记.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桐珲(1991—),男,汉,北京人,重庆工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方向。
【摘要】: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法家学派堪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瑰宝,而秦朝无疑是法家思想的实践之地,也是法家思想人物大展身手之地。先秦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秦国和统一后的秦王朝的主导政治思想,自从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完成了法家的系统理论后,全面执行法家思想路线的就是李斯。他的法家思想极具功利性和实用主义色彩,这也是他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其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李斯;法家思想;践行;启示
一、李斯生平简介及其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李斯生平简介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七月被杀死。夷三族。而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不久,与项羽、刘邦战于雍丘,大败,被义军斩于雍丘。
(二)李斯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李斯崇法尚刑,从文化角度上提出以法为教、禁绝私学,认为“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从大一统的角度出发以废私学。又提出以吏为师,行焚书之举,极力维护法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将法家的思想和制度推向了绝对权威。
二、李斯法家思想的践行路径
秦统一前,执掌廷尉之职十多年。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
三.李斯法家思想的实践效果
(一)李斯践行法家思想取得的积极成效
第一,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李斯虽然没有直接带兵打仗,但是他的政治思想为以后秦帝国的统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是他对七国局势的分析。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其次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令》,为秦始皇收揽各国人才。《谏逐客书》一文不仅挽救了李斯本人的命运,也改变了秦始皇的命运。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克制,站在旁观公允的角度书写谏议,只字不提个人的冤屈、外客的凄凉。这样既稳住了原先入秦的良才谋士,继续为秦献策,又可吸引新的外来人才为秦效劳。正是由于秦王广泛收揽人才,才得以建立统一天下的大业。
第二,秦统一后,参与政治经济等方面重大改革。政治上废除了分封制。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文化上统一了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经济上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这是秦王统一中国,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绩,而它的影响不言而喻。
(二)李斯践行法家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加剧了残暴统治,人们如同生活在恐怖的大监狱里。秦朝残酷的法律及秦王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西汉学者贾谊的 《过秦论》 就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徭役、賦税、刑罚三个方面。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时“力役三十倍于古”,秦始皇在关中和关外大造宫殿和离宫,再加上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全国常年服役的人口众多,致使男丁不足,又征发女丁。
其次是焚书之术,禁锢了思想。秦朝建立后,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无可厚非,但是李斯采取焚书,完全禁锢人民思想的过激措施,使中华文化遭遇了一次重击,不得不令后人批判他。这样做有利于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秦始皇当然乐于采纳。就是这个废除百家,维护君权的法家,使得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局面终结。中国的文化思想发展由此陷入不自由的困境。后来儒家兴起之后惟我独尊,恐怕与这件事的影响不无关系。
四、李斯践行法家思想的启示
(一)李斯践行法家思想的参考价值
得时无怠的行事准则。正是这种“得时无怠”的思想为行为准则,李斯西行游说秦王,“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候,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我们可以说,“得时无怠”的思想使李斯把握住了历史提供的契机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得以功成名就。
(二)李斯践行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
李斯践行的法家思想排除了民众的参与,不能完全得到民众的认可。这样的法律在推行中面临极大的困难,那就必然要借助于权势,威严的权势于是成了法律的依靠和保证。法家思想明确提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也。”威势为君主所专有,那社会生活中的立法主体和执法主体就必然同一于权势君主。这样,法律完全成了权势的附属和工具,就只能屈从于权势。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许多昏聩残暴的君主始终没有受到过法的追究制裁,表明了法在最高权势面前的软弱无力;而历史上的许多变法者,不管变法内容如何,多在君权更替之后遭受厄运,也正表明了权势对一种法律拥有的决定权和终止权。
参考文献:
[1]曹昇.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吉林出版集团.2008.
[2] 韩兆琦.史记讲座[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司马迁.史记.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桐珲(1991—),男,汉,北京人,重庆工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