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无常的哀歌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有光19岁时写《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小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破败的“百年老屋”,也是“余稍为修葺”而成的书屋。它见证了“我”的读书之“可喜”,也见证了家破人亡之“可悲”:伯叔分家,母爱不再,祖母遗愿不遂。归有光32岁时补写《项脊轩志》,项脊轩又见证了“我”的婚姻的幸福与不幸。
  归有光写读书短暂的喜,不过是为了衬托人生漫长的悲。浸淫全文的是挥之不去的悲哀,极致表现这种悲哀的是有关三个亡人的细节描写。细细品读这三个细节,或许你能隐隐听见命运无常的哀叹。
  亡人之一:母亲
  归有光的悲始于“诸父异爨”。东犬西吠,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满目狼藉与伤心。接着便写母亲。亡人之中为什么先写母亲?既存在时间的因素,更有表现家道中落的需要。母亲早亡,既是偶然,也是家庭衰败导致的必然。既然如此,接着写母亲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家破,令人悲哀;母亲的亡故,便是家破的缩影,更令人悲哀。
  写母爱,是为了写缺少母爱。归有光选择的是侧面描写,写的是老妪,即老女仆记忆里母亲的故事。其原因可能是归有光确实没有什么有关母亲的记忆碎片,母亲去世时自己尚年幼。母爱的对象是姐姐,而不是自己,也许,归有光故意而为之,既写母亡的悲伤,又写缺少母爱的凄凉。所以归有光说,“余泣”,伤心满怀,未至悲恸欲绝。
  母亲在世为常,母亲早亡为无常;拥有母爱为常,几乎从未感受过母爱为无常。“余泣”,即为命运的无常而泣。
  亡人之二:祖母
  写完母亲写祖母,因为祖母离世在后,也因为家庭破败之后是祖母将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给“我”。一言:“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行:持一块先辈上朝用过的象笏勉励“我”。这便是祖母的重托。读书改变自己,读书改变大家,祖母之托,责无旁贷。
  写祖母,是为了写“我”辜负了振兴门第的期望。祖母离世之时,归有光读书尚无成就,有负祖母殷殷期望,所以“长号不自禁”。年轻的归有光,尚未担当得起责任,压力之大,号啕大哭。
  家道無常,而又无能为力,怎能不长号,又怎能自禁呢?
  亡人之三:妻子
  写完祖母补写妻子,婚姻的短暂幸福放大了妻子早亡的不幸,放大至极,无泣,更无长号,只简单说“室坏不修”。妻子“凭几学书”的项脊轩,带给年轻夫妻诸多乐趣的项脊轩,不修也罢,免得触景生情,免得伤痛蚀心蚀骨。其实也是懒得修葺。归有光童年丧母,未得太多母爱,他与妻子爱深情笃,也从妻子那里补偿到精神的抚慰,甚至可能还缓解了责任之下太重的压力。然而美好的时光却如此短暂。妻子离去,屡试又不中,生活不如意,读书不得志,归有光哪里还能拥有什么生活的热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以此语作结,怅惘无垠。
  写亡妻,是为了写物是人非、命途多舛的感悟和悲哀。幸福不能有常,婚姻的无常令人心碎。这是写母亲、祖母之后情感表达的又一次递进。母亲、祖母、妻子是归有光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个女性。失去母亲,是失去了母爱的温暖;失去祖母,是唤醒了无法逃避的责任;而失去妻子,既失去了温暖,也失去了担当责任的帮助,同时,那“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令人陷入了无限的悲哀之中,魄落神伤。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育督导室教研员。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运用得当则能表情达意,沟通畅达,反之,轻则表述不清,重则造成误解。语言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而在运用语言之时所具备的内在素养、处置技巧、表达水平等称之为“语言修养”,也就是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艺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与语言沟通、交流有关,在保证师德的基础上,教师的语言修养,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考要素。教师
期刊
当下,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出现了越写质量越下降的现象。有的同学说,辛辛苦苦地练了十多篇议论文,得分越来越低,这让人很崩溃。在中、高考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也同样受到了命题老师的“冷视”,考场议论文多落入三、四类卷中。  议论文写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悲催”的现象?我想,基本篇章设计经验的缺乏,是重要原因。  中学生议论文篇章结构经验一是指关于段落篇章的建构经验,一是指关于整体篇章的建构经验。前者指向局
期刊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日本女排勇夺世界冠军。一家日本媒体拍了一部纪录片《东洋魔女》,详细记录了著名“魔鬼教练”大松博文不断挑战女性生理、体能极限,通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手段,带出了一支在国际比赛中连胜175场的冠军队的历程。当时的外办主任廖承志得到此片后,觉得很值得一看。一天晚上,他邀请多位中央领导到中南海小电影厅共同欣赏。小平、彭真、贺龙等领导人边看边议论。  影片中有一段是大松命令一个防守队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精彩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审视平时的范读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感悟的现象时常出现,学生在朗读时往往被老师的范读无形地束缚着。教师的范读也可能带来以下几个后遗症。  第一,学生机械模仿,亦步亦趋  在指导朗读时,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对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普说明文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一旦被选入语文教材,就成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会一不小心把这一堂语文课上成生硬的科普课,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说明文的语文课堂也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我选择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进行设计与实践。  一、激发阅读兴趣  复习旧知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为新知铺桥引路
期刊
南新小学,位于江南水乡、滆湖之滨,是一所充满写意水韵的魅力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资源。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手段,以丰富而独特的水文化资源为依据,可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水韵校园,自主设计  1.品味历史精华  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里,容颜变更,底蕴积淀,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一详尽细数,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寻觅、收集、整理、交流,从
期刊
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迷恋于讲解各种答题技巧,而忽略了阅读的根本大法——“读懂”原文。本文就以节选自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的文本片段《伏击》为例,来探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读懂文本的基本策略。  一、丰富阅读素养,遵循思维之路  于漪老师在《读懂还真不容易》中说:“(就阅读而言)每位教师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会。五篇、十篇、几十篇、上百篇,独立阅读分析,就可尝到庖丁解牛的滋味。拿到课文,文字
期刊
2015年9月份,我校正式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实验之初,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号召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推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深入开展。在教研室张强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校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实验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理论先行,研训结合,把握好实验的脉搏  我校组织实验教师积极学习教研室张强老师和宗守咏老师撰写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相关文
期刊
语文学科是文字与文学的美妙结合,具有发人深省的独特魅力。对于每个人而言,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习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命,探求真理,挖掘人性。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拓展思维,增强心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为此,保障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了每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肩上不容推卸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
期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古语高度强调了“预”的重要性。确实,凡事应预备在先,充分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但对于学生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却陷入了认识与行动的误区——以为学习中的“预”就是课前的“预习”。于是,几乎所有各科,特别是语文学科都出现了布置课前预习的问题,有的地方、学校、教师为了让预习“富有成效”,对预习还进行了所谓的“改革”——变“口头布置”“教材作业”为完成“导学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