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语言”之根 丰茂“语文”之树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b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语文是一棵树的话,语言应该是树根。只有根系发达,根深蒂固,才能使大树在任何环境任何气候中都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因此,丰茂“语文”之树,应从滋养“语言”之根开始。
  一、初读,理清语言的脉絡
  在阅读教学中提炼主线,能删繁就简,让老师、学生、作者的情感,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步起来,后续的品读也会因此而有所依托。
  1.从题目提炼主线。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就可以从题眼“壮”来探求主线。教师提问:为什么是“五壮士”,不说“五勇士”“五战士”或“五烈士”呢?请大家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五位战士哪些方面可以称之为“壮”?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归结出了“接受艰巨掩护任务的‘壮心’”“引敌人上绝路的‘壮志’”“狠狠歼灭敌人的‘壮举’”“宁死不屈的‘壮语’”“毅然跳崖的‘壮气’”。这样,就形成了围绕“壮”字的几个问题情境,为学生研读、交流创造了条件。
  2.从关键处提炼主线。教学《毽子里的铜钱》时,出示句子:一位(?摇?摇?摇)的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两个(?摇?摇?摇)的烤山薯给我“吃”,“我”取出毽子里(?摇?摇?摇)的铜钱给老人。引导填文中的关键词“亮晶晶 热烘烘 栉风沐雨”,由此揭示学习目标:着重从生活艰辛的老人、热烘烘的烤山薯、亮晶晶的铜钱这三个地方进行深入学习体会,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善意。
  二、质疑,探究语言的奥秘
  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引导学生探究语言奥秘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深入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获取情感体验的过程。培养语文质疑探究能力,应以阅读实践为基础,以创新思维为先导,多形式展开。教会学生从课题处、关键词句处、看似平常但含义深刻处生疑;通过反复默读、朗读、思索、讨论解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处在求知若渴、一吐为快的状态。
  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寒冷的冬天到了,大森林里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雪,地上全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整个大地像铺上了白地毯,要是在上面走一走,跳一跳,还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呢。瞧,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画家)什么地方的小画家?(出示课件:雪地里的),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了些什么?他们是怎么画的?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真好,相信你们会学好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质疑、析疑、释疑,在主动的语言实践中触摸文本、思辨感悟、运用表达,不但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发展了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品读,积淀语言的感觉
  教师要想方设法带领学生潜入语言的感性世界,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细节中,品读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词句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方法的内涵与鲜活的形态,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文能力的提高。
  如苏教版四年级《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率先破冰与众天鹅合力破冰是重点,也是引领学生品味文中鲜活语言,感悟老天鹅形象的点眼之处。在本段的教学中,我采用反复品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朗读“突然,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接着,又是第二次,第三次……”这段内容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重重地扑打”这一举动,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老天鹅拼命从高处往下冲,可是冰面只有一丝颤动。我就问学生:“怎么办?”“再冲一次!”“于是,这只老天鹅又腾空而起——”学生怀着更加高昂的情绪朗读这段话。接着问学生,你们从稍高处往下跌过吗?那种感觉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扣住“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胸脯和翅膀”等词语,想象体验,畅谈感受。接着我再次激情引导:“冰面已裂开一条小缝了,快,再冲一次!”于是学生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体味到文章所蕴涵的感人的生命之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震撼、心灵的洗礼,与此同时,课文的语言滋养了学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四、朗读,凸显语言的魅力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的有效通道。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训练,与文本语言充分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有助于对文本语言的积累、内化乃至于活用、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课文中蕴含深刻的道理感悟得更加深刻、全面。在教学《小河的歌》时,我以“读”贯穿始终,先让学生带着这一“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问题进行初读,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为什么这是一条明亮的小河、快乐的、绿色的小河”?然后让学生再读,小河正唱着一曲什么歌?学生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小河正唱着一曲明亮之歌、快乐之歌、绿色之歌、欢乐之歌……可见,学生已经把诗读进心里,读出诗歌的意境。
  五、表达,夯实语言的根基
  阅读,从教学角度来说,不仅是一个发现、吸纳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探本求源的思维过程,更是探寻文章的作者怎样选材布局、说理抒情,从中体悟情感,达到言意兼得的过程。对于文本语言形式的关注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悟”上,还要立足于儿童实际,循着“言语实践”的最佳路径,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迁移写作方法和文体知识,在表达的实践中增长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学生的言语个性,最终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学《三月桃花水》,熟读成诵后,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喷水池再仿造例段写话。因为有了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有了可闻可感的场景,学生的表达就会产生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的质的飞跃。此外,作为语文老师要格外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并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运用,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积极灵动的语言。这样日积月累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宝库,扎实语言之根。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打造健康向上又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灵魂的班级文化亦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和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本文谈谈关于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普遍现状  纵观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多数教师能认识到班级的作用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有的
期刊
扎根于山城教育的土壤,承载着山城教育的期望,近两年来,吴嫦云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瓷都的热土上默默耕耘,茁壮成长,品味快乐。  幸福的乐园  打铁先要自身硬,“有模”才能“有样”。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工作室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一年要有“小样”,三年要有“模样”,五年要成“榜样”。工作室坚持聚焦课堂教学,打造精品课程,引领成员不断丰富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回首近两年来走过的路,我感觉
期刊
一、听真实情景,引导学生说“实”话  儿童语言学习是从日常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其一般规律为:从听别人说话进而模仿说话,逐步掌握和运用各类词语,并按照言语表达规则表达自己的意思,用语言与人交流。这一习得语言的过程对小学阶段英语教育有积极意义。课堂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为孩子们创设习得环境,但所创设的语言环境需要以真实为前提,引导学生说“实”话。  1. 创设真实情
期刊
我们走进一所学校,感受最深的当不是学校墙壁上的口号,不是展示的荣誉奖牌,也不是丰硕的办学成果,想必是透过学校建筑形象和校园主色调所传达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获得校园文化建设资金。通过两年的打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散发出时代气息,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尤其备受关注的是校园呈现出来的色彩清新并明快的校园文化。  下面,我以厦门市松柏小学(以下简称“松
期刊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领应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对于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大多停留在口头或文字的表达上,缺少有效可行的手段。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只看到一条明线(数学知识),却看不到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一节课时,不是单纯使用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而是综
期刊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学校周边工贸园区建设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外来工子女人数也快速增长。据统计,我校现有外来工子女超过在校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外来工子女大都来自农村,他们认为自己是“外地人”,在心理上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不强,表现出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有的学生行为习惯相对较差,有的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对集体、学校、班级缺乏关心、爱心。因此,用心导航,
期刊
一、抓整体,速感知,把握思路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轻轻地读(生读),柔柔地读(生读)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课件显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课文,找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分别在哪儿,然后完成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期刊
一、教材解读——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在《表内除法(一)》这个单元中,分为了两个板块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除法口诀求商”。  其中,在“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板块内容里有5个例题:例1~例3,意在于:让学生经历从“不平均分”到“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初步感知为什么要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概念;同时在分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孕育了“平均除”“
期刊
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领会到形成、从理解到应用的发展过程。基于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从宏观上划分为感受、领悟、深化、升华四个阶段。  一、感受  这一阶段是指通过数学活动对数学知识蕴含的隐性思想方法进行感受,形成感性直观,产生感性体验。
期刊
【2011年版课标学习辅导专辑】  伴着和煦的春风,广大教师盼望已久的新课标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本次课标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根据十年课改的实践,经过精心的修改而制定的。它的问世必将对义务教育阶段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认识2011年版课标所作的修改,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从本期起,我刊将推出“2011年版课标学习辅导专辑”,陆续报道专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