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8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应对 结合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了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開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1.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我在教《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轰炸、洗劫家乡的史实材料,并告诉学生可以是图片、文字材料、录音,也可以是自己访问的记录,但人人都要有发言交流的内容。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特别是农村小孩,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两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让学生课前去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因此,对学生获取有效材料的路径自己要心中有数,甚至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确保学生材料准备工作的顺畅进行。
  3.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学生课前准备学习材料的途径有许多,其中,我会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以备上课之用,在学生学习任务较紧或材料准备的渠道较少的情况下,也是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书报、画册、影视材料等。当然,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素材,比要求学生去准备的材料,内容要多一些,范围要大一些,以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更多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关的材料,为上课时所用。如果不是这样,课前准备就会有“作秀”之嫌。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后,实施探究式教学已经势在必行。  一、探究式教学的条件  1.创设问题情境  既然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出发点,因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便是探究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这里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动机性,即所提出的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若和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只是往往习惯性地未能运用它。”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促动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提出了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教学、发展性教学、生命化教学。教师
期刊
摘 要:围绕教学设计要考虑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兴趣 多媒体 有效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喜欢学数学。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
期刊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深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一、对当前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反思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探究式学习以其日益凸
期刊
摘 要: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高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注重,特别是在高中化学教材实验教学中。但是就目前来说,在高中化学教材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養和全面性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本文对高中化学教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创新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更加注重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语文课堂要还语文本来的面目,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构建文化浸润的语文课堂,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使语文课堂散发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和文化气息。  关键词:新课标 小语语文 课堂教学 原生态  孩子是自然界最有活力的生命,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就要充满大自然气息,就要有生命的活力。让生态走进课堂,把课堂还给孩子
期刊
摘 要:反思中学生物的传统教学和探究式教学过程,探究式教学使师生有更高层次的提升空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坚定信念。  关键词:中学生物 探究式教学 思考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
期刊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氣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关键词:贴近 生活 步入 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
期刊
摘 要:要培养幼儿渴望学习、愿意上学的情感,激发孩子的入学兴趣;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避免幼儿园小学化;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作息、自己收拾东西、做事专注、独立思考、阅读等习惯的培养。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关键词:幼小衔接 避免幼儿园小学化 孩子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小衔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上告诉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重视实践的功能,而实践就是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素材。要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就是要体现教师、学生、教材的“三维”性,遵循材料收集到材料整合、课堂展示到课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