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之一。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中国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渠道。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长为热爱劳动、热爱创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近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让关心关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人们非常振奋。这个文件的下发非常及时,也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这表明,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关注并积极出台措施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曾经的全民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正在“回归”。
一、为什么当前重提“重视劳动教育”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方针,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长期坚持的目标。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2013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指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2015年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2015 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先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又再次强调“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并对广大少年儿童提出了“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的殷切希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努力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和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体上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着诸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德智体美劳”在教育实践中被简化为“德智体美”。“劳”字没有了或者说在教育中被弱化了,那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这是非常要命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这个大道理大家都懂,但就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劳动教育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被搁置。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学生和家长轻视劳动,一些学生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消极现象。通过劳动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可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可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可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亟待改进。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学工学农、各种劳动实践曾经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化的大发展。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似乎被社会和家长所忽视,出现了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三化”现象,近年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我们要教育中小学生认识到,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和学校要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弘扬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今天,我们加强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带动全国深入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劳动意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端正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加强劳动教育有几个重要原则需要把握。一是思想引领要当先。认识上去了,行动自然就跟上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个人要成才,家庭要幸福,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要教育他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我们的根要始终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教育全国广大中小学生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二是重在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三是实际体验导向。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中增强体魄、磨炼意志。四是适当适度为限。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不宜仿效“狼爸虎妈式”的劳动教育。五是强化督导评价。要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硬任务”。学校要建立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内容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三、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哪些迫切任务
1.加强保障机制建设
首先,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多个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其次,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加强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落实和加强相关课程建设
拓宽实施劳动教育的渠道,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3.同步推进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
学校要统筹设计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积极推动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精心呵护绿色植物或“责任田”。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家长和学校要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应成为家长教育学生的意识和理念。不能重智不重劳。教育学生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可以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个人学习场所和个人物品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4.加快推进劳动教育的资源开发
因地因校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满足劳动教育需要。农村地区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安排相应的土地、山林、草场或水面作为学农实践的基地。城市地区要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充分利用现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青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闲置校舍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闲置厂房等社会资源,建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财经贸易、商业服务等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实现中国梦,劳动最美丽。中小学生在劳动中会发现广阔的天地,会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
一、为什么当前重提“重视劳动教育”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方针,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长期坚持的目标。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2013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指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2015年五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2015 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先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又再次强调“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并对广大少年儿童提出了“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的殷切希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努力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和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体上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着诸多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德智体美劳”在教育实践中被简化为“德智体美”。“劳”字没有了或者说在教育中被弱化了,那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这是非常要命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这个大道理大家都懂,但就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劳动教育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被搁置。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学生和家长轻视劳动,一些学生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消极现象。通过劳动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可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可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可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亟待改进。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学工学农、各种劳动实践曾经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化的大发展。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似乎被社会和家长所忽视,出现了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三化”现象,近年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我们要教育中小学生认识到,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和学校要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弘扬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加强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今天,我们加强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带动全国深入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劳动意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端正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加强劳动教育有几个重要原则需要把握。一是思想引领要当先。认识上去了,行动自然就跟上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个人要成才,家庭要幸福,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要教育他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我们的根要始终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教育全国广大中小学生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二是重在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三是实际体验导向。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中增强体魄、磨炼意志。四是适当适度为限。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不宜仿效“狼爸虎妈式”的劳动教育。五是强化督导评价。要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硬任务”。学校要建立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内容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三、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哪些迫切任务
1.加强保障机制建设
首先,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多个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其次,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加强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落实和加强相关课程建设
拓宽实施劳动教育的渠道,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3.同步推进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
学校要统筹设计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积极推动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精心呵护绿色植物或“责任田”。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家长和学校要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应成为家长教育学生的意识和理念。不能重智不重劳。教育学生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可以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个人学习场所和个人物品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4.加快推进劳动教育的资源开发
因地因校制宜,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满足劳动教育需要。农村地区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安排相应的土地、山林、草场或水面作为学农实践的基地。城市地区要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或充分利用现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青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中的闲置校舍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闲置厂房等社会资源,建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财经贸易、商业服务等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实现中国梦,劳动最美丽。中小学生在劳动中会发现广阔的天地,会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