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这是一个问题。很多人对孩子既爱又愁,特别是孩子到了受教育的年龄。这时,父母的教育方式到了十字路口,父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需求,还是在伤害孩子呢?父母是继续保持现状,还是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不确定性让恐惧感随之而生以致蔓延,其原因是父母要对孩子负责,而孩子的前途又是未知的。
  我佩服那些能早期就明确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父母,但我学不了他们,也不想学他们。因此,有人问我准备把儿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时,我的回答是不知道。这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个纷乱复杂、动荡不安的社会,他能安全、健康地成长,且能心存敬畏、以德立身、辨别是非,我就谢天谢地了。
  在一次外媒看中国的活动中,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韩咏红说,我看到中国的最大变化是不确定感的增加。当年,北京城乃至全国都有明确的目标:办好奥运,把经济搞上去,感觉做好这两点中国即可晋升国际社会主流。最近这一两年,某种笃定的感觉被不确定性所取代,包括国家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性,在经济放缓的过程中对前景看不清,甚至对维持政体的信心都在下滑,据说官员这方面的信心更低于寻常百姓。我想,正是大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一些人少了动力,却有了更多压力,有了避世的想法。
  焦虑、忐忑,也许它们了无新意,可却成了今天社会的标准注解。中国是世界工厂、消费大国,说到底是个巨大的试验场,野蛮生长的同时又生机勃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享受到了高速发展带来的好处,又不可避免地觉得脚下的土地有点松动,担心一脚踏空。农民为土地焦虑,大学生为工作忐忑,白领因为生存压力而抑郁,官员们还有道德焦虑,没有人是轻松的。《身份的焦虑》的作者阿兰·德波顿在描述中国人所处的时代困境时说:“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为何身份的问题令我们寝食难安?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个人走茶凉。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
  其实,再完美的制度、再周全的计划都解决不了不确定性,世界尚缺这颗定心丸,更多的还是要你自己担待,陷入悲观情绪与过分自我感觉良好同样有害。在喧嚣的时代里,最好最淡定的生活态度是什么?也许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的说法可以借鉴:“他把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着,看透了他四周所发生的事物和他自己的徒劳,而不过仅仅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应该走的道路。因此,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在现今的环境中,我们的课程、教材、课堂乃至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同样毫无疑问地具有不确定性,一年一小改,几年一大变,有时教师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而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总是怀着忐忑的心情甚至是害怕的心态,总是觉得别人在不断左右着我们未来的世界。可是,或许有可能,正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是“按既定方针办”,才使得人们勇往直前,即使真的无力去改变,或许会有另一扇窗会为我们打开,或许你只是在跟你自己竞争,只是自己一直无法迈过去那个坎。
  责任编辑:陈 顺
其他文献
我有幸聆听骨干教师马琳老师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置身课堂中,有如沐浴春风,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马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的精彩片段,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实录】  (正在学习“潮水汹涌而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读得干巴巴的,没什么感觉)  师:你是第一个读,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该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
期刊
踏着铃声,我一如往常地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这节课,我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我们的生命》这篇课文。课堂上,我既结合文本,准确把握知识点,又尊重孩子的独特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学习和生活的点滴细节发现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使他们懂得珍爱生命,品味精彩。  孩子们一个个神采飞扬、津津乐道。岩温说:“我看见小姨怀孕了,挺着大肚子很辛苦,就明白了妈妈也很辛苦。”王玉婷说:“有一天放学下起了大雨,妈妈及时给我送伞过
期刊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意境优美,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
期刊
“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后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理解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  《义务教育数
期刊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富有生活哲理的童话故事,它以小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对葡萄的不同态度展开故事:小狐狸吃不到葡萄,用“葡萄是酸的”安慰自己,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小猴子不听劝阻,吃到了甜葡萄。在他的带领下,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吃到了甜葡萄。为有效地展开教学,笔者发表如下浅见:  一、文本解读  1.主题思想。本文主题隐含于课题“酸的和甜的”之中:字面是味道
期刊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学习主体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并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合作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朴实而动人的文章。教学结束,文章中浓浓的亲情却依然留在心间,让人有一种缠绵、悠远、依恋而倍感亲切的情感。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姥姥,都得到过姥姥关爱的缘故吧!  教学伊始,我向学生介绍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并在古典民乐的伴奏声中,让同学欣赏我课前准备的剪纸作品。学生很快被美丽的剪纸图案所吸引,我就势导入
期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语文教学必须寓情于教,在教学中强化情感的渗透,做到知识传授与情感陶冶浑然一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指导美读,以声传情  学习语文,朗读是最基本的手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
期刊
当我从龙德芳老师的《以背为桥》一文中看到这样的一幕幕时,我不禁为之震撼了。  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的大墩小学,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位老师背着学生淌过近20米宽的河水,坚持几十年接送学生上下学。王文周,54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33年,是大墩小学的前任校长;王升超,45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25年,是大墩小学的现任校长。大墩小学每天早上7点半上课,王文周和王升超每天7点整就分头站在河边,把父母不
期刊
“几何与图形”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置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儿童的初步空间观念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儿童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策略,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  一、几何图形学习和应用中存在的困难  几何概念是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揭示事物共同属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