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中孕育出的独特个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aom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遥,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一生共计创作了17部小说。其中,《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被节选入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或课外教材,被一代一代的广大青少年所熟知。他的文风朴实无华,平易清新;他以诚实的劳动创造出的人物,往往承受着命运的击打,却越发迸射出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对于广大中学生读者来说,读路遥的作品,不仅会被他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的描写所震撼,更会从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感受到人性的坚忍与顽强,感受到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前进的力量。他那不追逐潮流、朴实无华的文风,不知曾打动过多少人的心。即使是今天,重读路遥的小说,人们仍禁不住被他那感人肺腑的描写所震撼。童年的不幸遭遇,长期的农耕生活,使他对陕北黄土地充满了深沉、厚实的爱恋。善良、朴实的陕北人又给了路遥精神的鼓舞和灵魂的慰藉,使他不仅没有被人生的风霜雨雪击倒,反而迸发出更加顽强的斗志。因此,在路遥的作品中,对黄土地的爱恋以及对美好人性的讴歌,成为永恒不变的主题。
  
  一、皈依黄土的恋土情结
  
  对黄土地欲罢还休的情感,始终萦绕在他的创作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人生》的结尾,“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地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了一声:‘我的亲人哪’。”正是路遥对养育他,给予了他温暖的那片黄土地最真实的情感写照。正如他自己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深情地慨叹:“每次走近你,就像走近母亲,你的一切都让人感到亲切和踏实。”他的小说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华,有的只是对脚下那片黄土地凝重而诚挚的热爱。表现在他的创作当中,具体有以下特点:
  
  l.在题材的选取上,以城乡对立为切入点。
  伴随着“对农村生活天然的认同和对城市生活理性的向往”这种复杂的心态,路遥笔下的人物总在出发与归来中徘徊,如《人生》中的高加林,“他本来就是土地的儿子”,但却狂热地向往着都市的生活。可无意当农民的他却因生活的捉弄不得不回到黄土地,但躁动的心却使他热切地期盼着挣脱黄土的羁绊。为了“出发”,他背叛了黄土地。可晴天一声霹雳又将他美丽的城市梦想击得粉碎。当他怀着羞愧、痛苦再次回到故乡时,正是那片他曾经背叛的黄土地以她博大的心胸接纳了他。高加林在城乡之间的出发和归来,正是路遥内心深处对大地母亲这一深刻主题的无限依恋的集中表现。
  
  2.在人物创作上,塑造了一群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
  这当中既有城乡交叉地带有文化的青年,如高家林、孙少平;也有美丽善良的女性形象,如刘巧珍、小杏;更有一系列的中老年农民的形象。他总是喜欢将黄土地的博大与人物最后的归宿连接在了一起。高家林回归黄土;孙少平兄弟扎根黄土;巧珍下嫁给淳朴的马拴;小杏被抛弃后回归“不会嫌弃我们的”黄土地,都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恋土情结。至于孙玉厚、田福堂这些人,个性虽不同,但对黄土地神圣的皈依式的情结,却深厚而浓烈。
  
  3.在表现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典型的陕北风情。
  在语言上,偏爱带有陕西方言色彩的词汇,尤钟情陕北民歌信天游。例如,代表孙少安与润叶爱情的那首信天游:“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高家林再次被逐回农村,孩子们唱的“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
  路遥小说的广阔背景是那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浩瀚无际的毛乌素大沙漠,无不成为他笔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雄伟意象。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描绘黄土高原:“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这意象是如此的古老、博大而崇高。
  “地处游牧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接地带的陕北,没有儒家传统在人们心灵上的沉重负荷,没有钢筋水泥和拥挤的人群给人心灵投下的失落和荒诞,更多的是一种充满神秘与激情的生命原生状态”表现在民风民俗上,少了那份儒学浸染下的内敛与含蓄,更多的是腰鼓的狂放与唢呐的凄凉。
  
  二、黄土地孕育出的人性美。
  
  对黄土地皈依的情结,表现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则是对土地深沉的眷恋,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永远的魂牵梦绕。因为“恋土”,在路遥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赞美。
  
  1.闪烁于苦难人生中的“仁爱”之光。
  “陕北黄土千载的贫瘠,祖父辈世代煎熬卑躬的苦相”使他笔下的主人公一生下来就毫无退路地面对卑微的出身,可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抹杀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仁爱”的光芒。当郝红梅出于一种女孩子的爱美自尊心,发生了“小孩子式的偷盗事件后”,孙少平千方百计用自己的人格进行保护,使事态得以平息。《月夜静悄悄》中,弱智的大牛因暗恋兰兰,在兰兰要嫁人的那个晚上,将要带走兰兰的汽车砸了。当人们斥责大牛的时候,兰兰却以“仁爱”的胸怀化解了愤激的情绪。
  
  2.呈现于矛盾冲突之中高尚情操。
  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化解盘根错结的矛盾冲突,是路遥惯用的一种笔法。如《人生》中的巧珍美丽善良,有着一颗“金子一般的心”。当高家林遭受打击、心灰意冷之时,她勇敢地向他袒露心扉,用自己炽热的爱给了逆境中的高家林以极大的抚慰;当高家林为了追寻所谓的“城市梦想”背弃了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之后,她并没有撒泼放赖、设法报复;而当高家林再次跌入到高家村的黄土地时,她又向姐姐的公公高明楼说情,希望他能为高家林重新安排一个工作。这是何等高尚的道德情操!
  
  3.体现于情感描写中的直接而率真的人性美。
  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我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它将与我们的生命共存”。路遥对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人性美有着最细腻的描绘,但其对直接而率真的人性美的刻画,却在不经意间触及到了爱的真谛。《平凡的世界》中,美貌贤惠的孙兰花在被“二流子”王满银“没话寻话地乱骚情”后,“心中沉睡的少女的感情”唤醒了,竟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说她死也要死在王满银的门上”。尽管王满银并非真心爱恋她,但她却始终如一,真心地付出和牺牲。尽管有人说这是中国女性奴性的表现,可它确实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真实的人性,不完美,却真实。
  经过感情浸透后的真实,是令人震撼的。读者看到了小说中的人物,也看到了作者自己。而经作者感情投注后的真实,又往往打上了作者的偏见。路遥用尽一生去热爱黄土地、去讴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然而,也正因为这种超出一般的、浓烈得化不开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有时给人以情感胜于理智的感觉。对美好人性的过分渲染,使人物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作者个人感情好恶的制约,甚至过分原谅、迁就自己所钟爱的人物的缺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路遥作品的深度与高度。尽管如此,路遥对黄土地的皈依情怀以及他对黄土地上的人们那种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感情却使我们终身难忘。路遥所赞美、所讴歌的那种在艰难中默默忍受、顽强挣扎,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奋斗不息的人生信念,鼓舞和激励着每一位读者,尤其是一代一代的青少年读者永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开创奔向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
  ②路遥《人生》,青岛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③陈占彪,《人生的悲剧:在文学与生命的舞台上》,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7月第4期。
  ④李兆虹,《陕西作家群地域性特色的得与失》,唐都学刊,2003年第3期。
  [作者通联:安徽合肥二十八中]
其他文献
传统的阅读教学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多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不合理的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是造成两人双双殉情的罪魁祸首,而焦刘两人则是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典范,他们的故事在千古传颂中凝聚成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丰碑。这样的解读以意识形态观念统摄文本,貌似合情合理,实则与诗歌中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情感的变化和矛盾冲突等因素难以融会贯通。尤其是它过分强化了焦刘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对人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表现为范畴的逻辑体系。这个范畴的逻辑体系,必定含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①。它们“在方法论上具有特殊的意义”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对此做过科学阐述。他的这些思想,为我们建构语文学科理论体系,探索语文学科的理性回归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性线索。   本文着重讨论语文学科的逻辑终点问题,期望借
当著名编辑家、鲁迅曾经的学生兼好友孙伏园问他最喜欢自己的哪篇小说时,鲁迅回答是《孔乙己》。   鲁迅曾写过33篇小说,著名的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可以说篇篇经典,字字珠玑。而鲁迅独独喜欢这篇《孔乙己》,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孔乙己》这篇小说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一定都是作者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用心创造的结果。那么,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值得并需要我们用心琢
【评议文章】韩雪屏《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原载《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年第9期。   【内容提要】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有赖于好的环境,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心态与作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教师应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寻找自己的生长点。发展与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关键是教师自己。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主渠道:终身读书学习、反思教学实践、在学习共同
编者按:  在系列“国培班”的培训过程中,学员们最感兴趣、收获最大的培训形式是专家引领下的共同备课:7—10位学员围坐一起,在1-2位专家指导和引领下,就某篇课文畅谈自己备课中的困惑和想法,最后达成一些共识。这当中既有思维的碰撞,也有观点的争鸣,是一次交流,更是一场对话。“共同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下面的课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盲人摸象   在《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的前言里,王荣生和郑桂华两位老师这样写道:   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如何去教,是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如何来学,是观课评教的人不知道评什么、不知道如何评课才算妥当。   真是一语中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
伴随互联网的进一步扩展,人们的表达空间更加开放。2010年,涌现了诸如“给力”、“秒杀”、“杯具”、“你懂的”、“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鲜词汇(含短句)。这些词汇是网络时代人们思想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具有多层面价值的社会语用的结晶:网络时代真“给力”。   一、2010年网络新词的形成背景   本文中的年度新词语,指的是在2010年中产生并在该年度语
2010年清华大学在上海的自主招生面试中一道面试题目如下: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我们先看大家的回答: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如果是我,我保持中立。我不可能帮哪一方,我不能用儒家否定道家,反之亦然。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先哲,他们都对中国古代思想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两位的基本主张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老子主张消极避世;两人观点相差很大,孔子讲究进取,老子讲究避让;
[孙绍振评点]  《促织》的难度不仅仅在文字上,而且在文章的生活内容和当代青少年生活经验的距离上。文勇不但意识到了这个难点,而且找到了方法,那就是缩短文章与学生心理和有限的经验之间的距离。开头,他表面上和一般的老师一样过多地使用了朗读。但是实质上,朗读在他驾驭之中。他的,最拨,他的谈笑风生,他生活化的口语,把遥远的过去,不但变得很有当代感,而且具有现场感。课堂氛围相当活跃。但是,这种活跃并不浮泛。
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于漪老师语文情感教育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育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