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奴役的整体性隐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绍振评点]
  《促织》的难度不仅仅在文字上,而且在文章的生活内容和当代青少年生活经验的距离上。文勇不但意识到了这个难点,而且找到了方法,那就是缩短文章与学生心理和有限的经验之间的距离。开头,他表面上和一般的老师一样过多地使用了朗读。但是实质上,朗读在他驾驭之中。他的,最拨,他的谈笑风生,他生活化的口语,把遥远的过去,不但变得很有当代感,而且具有现场感。课堂氛围相当活跃。但是,这种活跃并不浮泛。相反,时时有警策的智慧闪光。原因在于文勇从头到尾都紧扣文本的关键词:如。开头的“戏”和后面的“偶”,又如,从文字学上分析的“媚”和“闷”,都相当感性而且深入。当然,文勇并没有停留在局部的字眼上。在揭示出情节成为专制奴役制度的象征的同时,难能可贵的是。对人物也没有简单化。特别是母亲把儿子逼上死路这一关键上。文勇的分析表现出驾轻就熟,深入浅出的自由。文勇之所以能如此,并不完全因为他的口语的流畅,而是得力于他的学养。这种学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聊斋志异》在国内外的影响了如指掌,二是对中外文学理论的广泛涉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深厚的基础。他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师:上课!
  师:《促织》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了两节课了,已经扫除了文字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今天我们的任务是鉴赏这篇独特、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的诗人应该能感受到天堂的幸福和地狱的痛苦。”而蒲松龄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天才敏感的伟大作家,他能够敏锐地感受到中国古代专制奴役背景下人生的痛苦。以及这种痛苦的普遍性。蒲松龄这个人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19岁的时候考秀才,县里、府里、道里,三次考试三个第一名。可是自从考上秀才以后啊,再也没能往上考了,就如同我们现在考了高中以后,再也考不上大学了,也考不上研究生,更考不上博士了。一直到72岁这一年。按照惯例给他弄了一个贡生,这是别人同情他,说:“你考了七十多岁还没有考上,算了算了,破格给你一个算了。”所以他一生都生活在集团政治的边缘,生活在社会主流的边缘。
  我有一段时间对蒲松龄的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的诗写得非常好,我在他的诗里选了两句,来分别概括他的人生境况:“月桂凄冷霜天高”,“烟波万里一身遥”。这两句诗可以说是他整个人生的记录。
  至于《聊斋志异》,这是一部值得我们骄傲的伟大小说。最近啊,我发现了一些资料,说国外风靡《聊斋志异》的研究,有很多学者在吃《聊斋志异》这碗饭,有关专家统计,仅韩国就有四十多名学者在专门研究《聊斋志异》。美国洛杉矶大学波摩纳学院有个叫白亚仁的博士,他五次到作者蒲松龄的故乡实地考察,他说:“无论从内容还是创作手法上,《聊斋志异》都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经常给我9岁的女儿讲‘聊斋’故事。”哈佛大学有一个研究《聊斋志异》的专家,一个叫朱迪的博士,他说:“我觉得《聊斋志异》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之一。”
  有人把《聊斋志异》当作是中国的《天方夜谭》,有人说蒲松龄是世界三大小说之王,还有“两大”是哪“两大”?就是契诃夫和莫泊桑。
  《聊斋志异》的研究也有一些超出文学范围的地方,有人认为《聊斋志异》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还是一部科学著作,说它是“我国第一部探索千古之谜的研究‘飞碟’现象的科学报告”。
  生:(笑)
  师:《聊斋志异》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关于UFO研究工作的宝贵资料。蒲松龄乃是中国第一任“飞碟”研究会的会长。1984年,大连海洋学院出版了一本《华夏碟影》的书如是说,1988年,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台湾飞碟专家写的《星空蝶影》也这样说。《聊斋志异》里面有很多奇怪的事情,这个大家都知道。比如里面写的水怪啊,半夜里出来个眼睛的光啊。书上形容的是“目光如炬”,照得天空如同白昼,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不是外星人啊?我觉得有些道理,证据确凿,科学研究啊!
  生:(笑)
  师:这是开玩笑的。今天我们撇开这些都不谈,要谈的是《促织》以及其中隐喻的中国专制奴役文化思想内涵,题目叫做“专制奴役的整体性隐喻——《促织》的一种解读”,今天要讲的内容我已经写成了文章登在《中学语文》杂志2007年第5期。
  下面先请大家翻开课本。先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读!
  生: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师: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探石发穴”的“穴”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了。这个故事啊,惊心动魄、曲折婉转,扣人心弦,但是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者说起因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一自然段里找,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故事的背景。
  生(李磊):应该是第一段第一句话:“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师:我说的只要一个字呀,要那么多字干什么呀?
  生(李磊):戏。
  师:OK!请坐。就是这个“戏”,“游戏”的“戏”(板书“戏”字)。谁在玩游戏呀?
  生:(讨论)
  师:天子在玩游戏。最后一段的评论里面,作者对天手玩游戏,做了本质性的概括,大家也来找一个字概括天子玩游戏的特点或者说是本质,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杨浩):偶。
  师:对。偶!天子玩游戏有很大的偶然性,今天他产生了玩蛐蛐的兴趣,明天说不定他要玩老鼠,后天说不定要玩蟑螂了。要是突然有一天他要玩臭虫,那可就惨了。对不对?“你们给我抓臭虫来,我要玩啊。”因此,天子玩游戏具有很强的偶然性,这就是故事的背景。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背景呢?这个很重要,玩促织对于天子来说只是一个游戏而已,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对于下面的官员来说,却远非如此了,可以说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了,。是“生命所及也”。你们看看,天子玩游戏不要紧啊,下面发生了什么?
  至少有两类人要活动起来,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主动活动的是什么啊?
  生(陈龙):是官员。
  师:是官员!那么官员是怎么活动的啊?
  生:他让百姓上交促织。
  师:他利用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搜刮,对不对啊?非常准确,请坐!
  官员的活动带有主动性,大家把形容官员特征的这个字找出来。他们主动为天子的这个事情操心。书上是怎么形容的?
  我们一定要研究语言,研究语言就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二十世纪著名的分析哲学家、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奥地利人,他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命状态,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存方式,我们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不懂英语,所以我对英语的世界就不了解。还有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伊各尔顿也说:“意义是被语言创作出来的。”可见。我们研究语言是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研究语言及其隐喻意义,美国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学者欧内斯特,范罗莎,他在1908年写了一本书《汉字作为诗歌媒介的特征》,他讲:“中国的汉字,蕴含着丰富的作为语言机智的隐喻性,它是世界上最 理想的语言。”所以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象征着文化和意义的语言,是一种理想的文化的存在。比如说这个“安”,什么叫“安”啊?家里有女人叫“安”,家里没有女人不安定,女人歪了就不安定了。
  生:(笑)
  师:什么叫做“存”啊?有子曰“存”。子是延续后代的。什么叫“在”啊?有土地曰“在”,没有土地了就不“在”了,所以自古以来都是为争夺土地而争斗!中国人讲存在,讲的是“子”和“土地”,中国的文化——农业文化就在这里,而“存在”在英文里就没有这样的意思,“exit”不是这样的意思。它说的是精神的真实意义。所以语言是一种文化,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汉字隐喻了人生的什么状态。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官员主动为皇帝去工作。形容官员的生存状态的字是哪一个?
  生:媚。
  师:非常准确,黑板上有两个字都是繁体的,你看这上面有一个眼睛,这个“媚”字啊,它的原始意义是女子很好看,很漂亮。因为该字是在男权社会确立之后出现的,男子掌握了社会的控制权。“女子一定要依附于我,好看的,我看得顺眼的,欣赏!”因此由这个“媚”字隐喻成什么意义呢?向男子讨好、巴结,所以我们现在“媚”的意义一般是“讨好”。
  宫员与皇帝玩蟋蟀本没有什么关系啊,皇帝玩蟋蟀。陕西也不出产蟋蟀,但是这个官员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一定要搞个蟋蟀献给皇上。”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取决于官员的人生状态,也就是这个“媚”字,讨好、媚上成为官员的一种生存方式,或者说生存状态。之后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因此,中国古代官员的主要本事就在于要有讨好的本领,这是不是一种隐喻啊?在那个年代。没有讨好的本事别想做官。
  官员对于皇帝“媚上”,对于下层的平民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啊?这时可不再是“媚”了。他们只媚上的。对于下层人们他是一种什么手段?把关键词找出来。
  生:责。
  师:对,责!“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对上是和坤啊,对下就是泰森(美国拳王)啊,出拳凶狠啊,口里讲的是孔繁森啊,实际上是王宝森(腐败分子)啊!
  生:(笑)
  师:这就是官员。不只是官员在活动啊,还有一种人在活动啊,不过这种人的活动是被动的,那么还有谁被牵连进去了呢?
  生(张一驰):百姓。
  师:百姓,这个范围太大。具体的是什么人?
  生(张一驰):游侠儿。
  (全班笑)
  师:比游侠儿更惨的是谁呀?
  生(刘若文):是一些穷苦的劳动人民。
  (全班笑)
  师:那当然是穷苦的劳动人民,那时读书多苦呀,比我们现在的高考还要苦,“久不售”啊。这个人是一个什么人啊?成名!(学生齐声,老师板书)一个“操童子业,久不售”的很苦很苦的读书人啊。二十多岁了,婚都结了,儿子都九岁了。还没有考上啊。你们想想看,还没考上大学,这个人也被牵连进去了,他的特点啊,课文中用了几个经典的词来概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生:“为人迂讷”。
  师:“为人迂讷”,非常好。这个“迂讷”是说他非常忠厚、憨厚,不善言辞,话都讲不到几句的这么一个人,但是被牵连进去以后,这意味着他的整个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味着他的一生发生了逆转啊,最后转成什么样了呢?你们把关键词找出来。他被官员盯上以后啊,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唐晶):“不中岁,薄产累进。”
  师:“不中岁,薄产累进。”无所赔偿,忧闷欲死,我们来抓一个关键字形容他的人生境况。这个字谁认得?
  (黑板上的这个字为“闷”字的繁体形式)
  生:闷。
  师:对了,“闷”字,非常准确!成名的人生境况是“闷”,这个“闷”字从“门”从“心”。也就是心被关在门中,它的意思是没有出路,这个“闷”字。我考察在中文里面啊,长期用来表达两种情况:一个是心灵没有出路,苦闷,《说文解字》说:“闷”字懑也,段玉裁又说。心闷者,烦也。是愤懑,是心烦,使心里烦躁不安,内心没有出路,而且这个“闷”字老子非常喜欢用。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常常用“闷”这个字来形容中国政治的特点,他说:“其政,闷闷;其名,淳淳。”是指中国的政治混乱不堪,因此叫“闷”。这个“闷”字暗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心灵上没有出路,政治上没有出路。处在黑暗的境况之中。
  师:你们看这个老实人,这个善良的读书人被牵连进去之后,变成了忧闷欲死者。而且,还有一个字“惟”(板书),“惟思自尽”的这个“惟”字就是“只有”的意思,表示他已经别无选择了。这个故事一开头已经构成了一种隐喻,隐喻什么?
  隐喻一种善良的人在被官府盯上以后,他就死定了。人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尤其是善良的人。当然这只发生在封建专制的背景之下,寓意善良的人更容易被人控制,恶人反而自由更大。中国古代权力化社会有四大特点我曾经在我的政治学笔记中讲过:一是非知识化;二是非智慧化;三是非人性化;四是官本位无所不在。
  我们再来研究这两个字(指黑板上板书的“媚”和“闷”速两个繁体字)官员不仅是“媚”,而且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呀?猾黠(板书),我们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官员,这个猾黠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猾”本来是“扰乱、作乱”的意思,后来专门用来形容人的狡猾和狡诈,它在古代多用来形容两种人,经过我的搜索发现:一种是狡猾的商人,另一种就是官员。大家看一下这样的几个词:“猾商好人”、“豪桀大猾”、“海内贪猾”、“猾吏”、“猾乱”、“猾贼”、“猾伯”。
  师:这个“黠”啊,它的本意是小聪明。所以我要你们杜绝小聪明,生成大智慧,这话讲得是很沉重的啊!“黠”也有“狡猾”的意思,它在文言文中经常用来形容强盗,形容敌人,《后汉书》里面说“黠虏困迫,必求其助。”《三国志》里面讲“贼有黠数,其来必矣。”可见官员啊,他的特点就是“狡猾、奸诈”。
  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成名的悲剧意味着是有必然性的了,有一个掠夺性的体制作为背景,在中国古代啊,权力主要是用来掠夺,用《官场现形记》里的话讲就是:民脂民膏,任情剥削。它不是为了平衡社会的机制,西方社会三大构建机制诸如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它一点都没有涉及到。
  好,下面我们看到,“成有子九岁”,请一个同学来把这一段的情节和情感的变化读出来。从“成有子九岁”到“思试之斗以觇之”。
  生(冯思敏):“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生:(齐鼓掌)
  师:这里人物是由喜到悲,又由悲到喜啊!我们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成名的儿子9岁,天真活泼,富有童心,而且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他非常具有好奇心,这正是智慧的特征。哎呀,可是却非常不幸,成名的儿子生在那样的一个背景下。生在那样的一个家庭里,正是他的家庭经历痛苦和磨难的时候。
  难道成名的儿子非跳井不可吗?他有别的办法逃避这次劫难吗?我在文章里面写了这样的一段话(指发表在《中学语文》杂志上关于《促织》这篇课文的文章): “我不禁要问,成名9岁的儿子何罪之有啊?竟至于没命,假如这一只蟋蟀不附带如此沉重的社会信息的话,这个充满好奇心、童心未泯的孩子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法布尔似的昆虫学家呢,而他可悲地生在了一个专制奴役的社会,他又多么不识趣地玩了一场多么沉重的游戏——以生命为代价的残酷游戏,谁之罪?天乎?地乎?人乎?社会乎?”
  这里我们看到整个专制社会背景下智慧被扼杀的过程,更看到人是怎样被吞噬的过程,讨论这个问题:成名的儿子有没有可能以不跳井的方式来躲过这一劫难?讨论半分钟。
  生(蒋必胜):我觉得这个是不太现实的,由于这个罪是比较大的,对这个社会来说,如果他不跳井的话,他的父亲母亲必然会被官府迫害致死,“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他自己的生命也得不到保全。
  师:太精彩了,你说得非常好!这个孩子听了他母亲的话之后啊,主动去跳了井。这个母亲本该是温柔的,是慈爱的。本应该对儿子进行安慰:“不就是一个蟋蟀,算什么啊?再去抓一只不就得了。”但是这位母亲的话却话里有话,有哪位同学站起来为大家模仿一下这位凶狠的母亲,把她说的话读一下。大家推荐一下。推荐一名女同学。
  生(罗妍):“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师:非常好!他母亲这个话呀,给了9岁的小成名以什么样的暗示呢?意味着他将面临比死还要严重的后果,也就是说,“你父亲回来以后啊,你可能会面临非常惨重的家庭暴力,(全班笑)所以你自己想想看吧。”有人把“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翻译成“你爸爸回来了自然会给你算账的啊。”我觉得不好,应该是这样的:“你的老子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
  哎呀,是什么使一个温柔善良的母亲变成一个凶神恶煞的魔鬼?是什么把本应该慈爱温柔的安慰变成了一个阎王爷的怒吼呢?我们看到了成名夫妇在孩子面前的强大压力。是社会压力的结果,是生存压力的结果。成名的妻子在这里面临着艰难的心灵选择,是爱护儿子还是选择生存?她毅然地选择了牺牲儿子。责骂他。
  这个地方的情节暗示了每一位无辜者皆有成为牺牲品的可能,这是第二层隐喻。所以我在文章中写道:“在专制奴役的背景下。谁都可能成为牺牲品!正所谓,天网恢恢也!不过这张网不是法网。而是皇权之网,在皇权的网罗之下。人的生存困境正表现为:无辜受害,在劫难逃”。
  这就是它的本质,小说不仅是研究故事本身。更要研究它的背后。法国著名作家加缪——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说:“小说研究的不是故事。而是揭示社会和人生的荒诞性。”米兰·昆德拉写了一本名为《小说的艺术》的专著,他在上面说:“小说研究的不是现实,而是研究存在,是对存在意义的探索。”中国古代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是都不能成为文学名著,我们的社会天天都在发生《悲惨世界》一样的故事,却没有一本《悲惨世界》那样的名著,原因就在于哲学上达不到名著的高度。
  师:好。我们看后面。正当成名处在人生绝望的关键时刻。又好像出现了转机,“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捉虫有希望了,而且这个虫子跟以前的虫子不一样,主动跳到他的襟袖间。好像要告诉他:“我就是你要捉的虫子啊。”果然,这不是一只平常的虫子,这个地方作者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写这只蟋蟀的本领特大,连鸡都不怕,而且鸡还斗不赢它。作者如此夸大蟋蟀的神奇本领是为了说明什么?
  生(华博):我觉得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整个故事推向一个高潮。
  师: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推向一个什么样的高潮?
  生(华博):就是说鸡没有这只蟋蟀强。
  师:正确,作者确实是为了把故事推向一个高潮,作者是为了突出这只虫子不是一只简单的虫子,它简直就不是一只虫子啊。是谁变的啊?"
  是一个人啊!成名的儿子啊!(板书“人”)故事到这里已经揭示了内涵,天子游戏的本质是游戏什么?游戏的是人啊。而不是游戏虫子。它简直就是一个精灵嘛,果然不是一只虫子,它是人变的嘛。(笑)
  我写了一首诗来咏叹这件事情,这是好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叫做有诗为证!
  云诡波谲变态中,
  癫狂世相与人同。
  天地万物归戏赏,
  人命起伏皆随虫。
  人的命运是不是随着虫子的变化而变化?皇帝玩的是谁啊?是人!黄宗羲在《原君》里探索出封建君主的本质。写得真是好:所谓君主是什么意思啊?君主就是“掠天下之财物。奉一人之淫乐。”在中国古代有多少人能认识到封建专制的本质特征呢?所以故事到这里已经有了第三层意蕴:皇帝游戏的本质是人!
  而且,它的深刻意义还在于整个社会陷入互相奴役的循环之中,皇帝玩人,人又在玩虫,互相循环,所以在专制奴役的背景下,人只是手段,虫是目的,人权不如虫权,人虫共舞。人虫共同被游戏,连皇帝也在被下官游戏,整个社会陷入互相欺骗、互为奴役的循环之中,谁都是受害者。封建时期的皇帝有的就悟出过这个问题,也很无奈,嘉庆皇帝就写了这么一首诗,他说:“你们这些大臣天天说对我报恩啊,为国家江山社稷考虑啊,我看你们都是瞎说,在骗我。”有诗为证: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漫说君思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但丁《飨宴篇》里说:“诗是寓言,它披上故事的外衣遮掩着自己,它是在美丽的虚构下藏着的真理!”嘉庆皇帝认识到他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与无奈之中,他陷入了一种相互欺骗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连他皇帝都无法改变,也无力改变!就是你愚弄我,我愚弄你,这是一个循环系统。好可怕啊!到这里我们发现了整个故事最深沉的隐喻。
  说蒲松龄是中国小说界的先驱,其意义还在于他使用了荒诞的形式。揭示了人生与社会的荒诞性!著名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艺术就是谎言。是让我们认识真理、接近真理的谎言!”为什么说艺术是谎言?一切伟大的艺术都好像是荒诞不经的。个人感觉都不是真实的,这一点中外文艺理论家多有论述。二十世纪,整个文艺理论就围绕艺术与谎言这个话题来展开。你们看人变虫子可能吗?人变蟋蟀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不可能,的确是不可能,但是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荒诞。而是艺术背后的真实,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作者正是要借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文化真实(板书“探索文化真实”),这个“文化真实”就是专制奴役的本质,互为奴役的这种本质。这个荒诞的故事却有真实的内涵,这个喜剧的结局却给人以悲剧的震撼,我们读了这个故事结尾部分“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蹴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并不觉得高兴啊。我们高兴不起来。为什么高兴不起来?这实在是惨绝人寰的大悲剧!
  云南大学艺术学院有个叫李森的教授,他专门研究卡夫卡,很有成就,他说了这样一句令我惊讶的话:“卡夫卡死后。再没有人变成过一只像样的甲壳虫了!”而我要发出同样的感叹:“蒲松龄死后,中国再也没有人变成过一只像样的蟋蟀了!”
  (整理:文艳艳)
其他文献
如要把“语文素养”比作舟,那么,阅读和写作就是波,舟依波而行,语文养素在阅读写作的积累中育成。  不间断地读书,能不断增强人的语感。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知其情理。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阅读者的语感,而语感的形成与提高,又离不开阅读实践。实践告诉我们,读书有许多方法,有观其大略的跳读、默读,有务求一字之妙的精读、朗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可以在学习者特
我校丁艳同学的作品《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以下简称《自述》)是以环保为话题的文章。题材虽不新,不奇,但它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读者,打动了人心,先后被《中学语文》《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等国内16家报刊发表,并入选《高考作文一本全》《全国中学生名校作文》《高考作文模拟大演练》《初中生新概念作文》等7种作文指导图书。该文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现就三个方面予以剖析。      一、立意超绝,境界不凡   
传统的阅读教学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多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不合理的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是造成两人双双殉情的罪魁祸首,而焦刘两人则是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典范,他们的故事在千古传颂中凝聚成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丰碑。这样的解读以意识形态观念统摄文本,貌似合情合理,实则与诗歌中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情感的变化和矛盾冲突等因素难以融会贯通。尤其是它过分强化了焦刘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对人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表现为范畴的逻辑体系。这个范畴的逻辑体系,必定含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①。它们“在方法论上具有特殊的意义”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对此做过科学阐述。他的这些思想,为我们建构语文学科理论体系,探索语文学科的理性回归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性线索。   本文着重讨论语文学科的逻辑终点问题,期望借
当著名编辑家、鲁迅曾经的学生兼好友孙伏园问他最喜欢自己的哪篇小说时,鲁迅回答是《孔乙己》。   鲁迅曾写过33篇小说,著名的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可以说篇篇经典,字字珠玑。而鲁迅独独喜欢这篇《孔乙己》,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孔乙己》这篇小说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一定都是作者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用心创造的结果。那么,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值得并需要我们用心琢
【评议文章】韩雪屏《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原载《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年第9期。   【内容提要】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有赖于好的环境,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心态与作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教师应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寻找自己的生长点。发展与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关键是教师自己。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主渠道:终身读书学习、反思教学实践、在学习共同
编者按:  在系列“国培班”的培训过程中,学员们最感兴趣、收获最大的培训形式是专家引领下的共同备课:7—10位学员围坐一起,在1-2位专家指导和引领下,就某篇课文畅谈自己备课中的困惑和想法,最后达成一些共识。这当中既有思维的碰撞,也有观点的争鸣,是一次交流,更是一场对话。“共同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下面的课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盲人摸象   在《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的前言里,王荣生和郑桂华两位老师这样写道:   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如何去教,是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如何来学,是观课评教的人不知道评什么、不知道如何评课才算妥当。   真是一语中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
伴随互联网的进一步扩展,人们的表达空间更加开放。2010年,涌现了诸如“给力”、“秒杀”、“杯具”、“你懂的”、“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鲜词汇(含短句)。这些词汇是网络时代人们思想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具有多层面价值的社会语用的结晶:网络时代真“给力”。   一、2010年网络新词的形成背景   本文中的年度新词语,指的是在2010年中产生并在该年度语
2010年清华大学在上海的自主招生面试中一道面试题目如下: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我们先看大家的回答: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如果是我,我保持中立。我不可能帮哪一方,我不能用儒家否定道家,反之亦然。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先哲,他们都对中国古代思想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两位的基本主张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老子主张消极避世;两人观点相差很大,孔子讲究进取,老子讲究避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