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诗人们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深切关怀和热爱,并视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但由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观念等差异,使得中西田园诗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这个纷繁浮躁的现代社会,让我们重读中西田园诗人们的经典诗篇,从中找回迷失的精神家园,从而走向新的文明。
关键词:大自然 田园诗 差异 经典 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116-02
中西诗人们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伸向静谧的山村,碧绿的田野,广阔的牧场,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明月、清泉、白云、幽石,一阵清风、一只云雀、满天星星、花开花落,无不寄托着诗人丰富的幻想,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首先,让我们欣赏英国诗人泰勒的《小星星》:
一闪一闪小星星,你是什么我弄不清,
大地之上高高挂,好似钻石缀天空。
这首小诗以生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夜晚的星光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充满童真童趣。
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山居秋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动一静,向我们描绘出一幅秋日山间静美的画面。
西方的田园诗,以英国为例,源于16世纪的桂冠诗人斯宾塞,他的《牧人月历》,展现了英国十二个月田野花树的秀丽以及优美的风光。西方诗人们更偏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欣赏,而不一定真正参与其中。而中国古代的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见长。诗景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最早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陶渊明,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等又使田园诗得到了新的发展,使田园诗更加情景交融。中西诗人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和领悟力,对山水田园的欣赏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所处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观念等差异,导致了中西田园诗的不同表达。
(1)西方田园诗多表现牧民生活,而中国则侧重农民生活。
我们都知道,西方,尤其是英国,是盛产羊及羊毛的国家。因此,牧民的生产和生活自然会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如布莱克(1757-1827)就写过《羔羊》《牧童》这样清新自然的诗歌。
谁给你可喜的衣裳,
柔软、毛茸茸又亮堂堂,
谁给你这般温柔的声音,
使满山谷欢欣?
这首清新自然的小诗,表现了牧人与牛羊的亲密情感,和对这种田园牧歌生活的心满意足。
中国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历史上历来以汉族为主体。汉族主要是个农耕民族,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现在诗歌中自然以田园生活为主。让我们欣赏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村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首小诗,从景到人,展现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最后由人到景,运用新鲜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2)西方田园诗常描写爱情,而中国田园诗则多涉及政治。因此,西方的田园牧歌往往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青春和热情。如爱伦坡《致河流》:
当她的目光向你的波心投射,
水波会起亮,继而发颤… …
只缘这条最美的河!
恭者之心泛起波澜,
因为她那美丽的身段,
映在你的波心,也植入他的心房,
他的心岂能不颤,
当遇到她那销魂的目光。
诗人将真挚的爱情与大自然—— 河流融为一体,姑娘的目光投向爱人的波心,迸射出爱的火花,表现出一种一见钟情、心心相印的爱情。
而中国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孟浩然、王维、李白、苏东坡等,都写过不少赞美大自然的诗篇,但多数也折射出他们政治上的坎坷与挫折,这是西方田园诗所罕见的。让我们欣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山水诗写景名篇,前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嫉高媚。后二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以及恬淡的胸襟和淡淡的忧愁。
(3)西方人有一千多年基督教的滋養,将大自然看作神灵的表现,以为它有超越人并时时支配人的力量,使诗人从大自然中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和彻悟到深沉的思想。于是,我们在读他们的诗歌时,会时时领略到对上帝虔诚的膜拜。如华滋华斯的《彩虹》:
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
我的心就腾跃而起:
在我的生命之初如此,
现在长大成人了如此,
就让我渐老时也如此,
否则不如让我死去!
儿童是成人之父:
愿我的日子一天天
都能用天生的敬畏串起。
诗中的“彩虹”不仅是自然中的彩虹,更是诗人心中的彩虹,它代表着人类的救世主耶稣基督。这首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传达出崇尚简单、自然、天真、纯洁的理念。诗人最后希望他的每一天每一时都有这种天然的虔诚,都有“彩虹”。
中国诗人神的观念淡漠,但参佛与求仙的思想在诗中时有反映。其中的代表人物王维,被尊称为“诗佛”。他以隐者的高情与禅师的空寂创作山水田园诗,在意境上闲静、清空、高远,且有味外之味,具有浓郁的禅意。如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极富禅意。诗人无心于物,既不刻意追求什么,也不有意回避什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顺之天理,依乎心灵,无挂无碍,天机一片,正体现了禅家“任运自在”的心态。
大诗人李白一生过着亦仙亦隐的生活,他的不少诗带有一种仙风道骨,如《西上莲花山》: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太虚,飘拂升天行。
中国诗人们常在理想抱负得不到施展或遭受挫折时归隐田园,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超脱、闲适、恬静的心境。
四.西方诗人们对大自然单纯描绘、崇拜与赞美,而并不参与到农村田园生活中。如济慈的《秋颂》:
秋颂-节选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秋颂是对秋色的渲染,诗人用“缀满”写葡萄果实之丰,用老树“背负着”形容苹果的硕大,用熟味“透进”心中,形容果实的甜美,以动写静,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
读中国的田园诗,乡村生活及劳动场景几乎随处可见,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陶渊明有不少诗描绘了乡村优美和谐的景色,真挚淳朴的人情,以及耕作的重要和亲身体验,从而表达诗人归耕田园的决心。让我们来欣赏他的几首诗: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移居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饮酒 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与其他田园诗人不同,陶渊明归隐田园,是真正生活于其中,真正参与田间劳作。他对于田园,不是欣赏者,不是旁观者,他就真实生活在自然之中,而自然之美就在他的生活里。因此,他由衷道出“复得返自然”“不乐复何如”,才显得那么闲适随性,自然真诚。
中西田园诗人们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切热爱,都视之为灵魂安顿和栖息的场所。西方诗人们认为现代文明的发展导致人性的异化,从而倡导返回自然。他们隐居湖区,寄情山水,让生命在“自然”的境界中找到终极的归宿。而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则与中国特有的隐逸文化相关,诗人们本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后来理想在现实中破灭,于是选择归隐田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山水田园中找到精神的归宿。
自19世纪以来,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核泄漏、高失業率、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却困扰着人类。正如阿兰.阿华所说,人类拥有文明,却日趋苦恼孤独;人类有科学,却困惑不已;人类的知识不断丰富,自由却更见遥远。在这个纷繁浮躁的现代社会,人类迫切需要找回自己和谐的精神家园。那么,让我们静下心来,重读中西田园诗人们的经典诗篇,从诗中找回人生的最终归宿,获得迷失的精神家园,从而诗意地栖居于这个世界之上。
参考文献
[1] 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 中华书局,2011.
[3] 李云启译.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黄杲炘.英国抒情诗100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 霍建波.宋前隐逸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大自然 田园诗 差异 经典 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116-02
中西诗人们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伸向静谧的山村,碧绿的田野,广阔的牧场,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明月、清泉、白云、幽石,一阵清风、一只云雀、满天星星、花开花落,无不寄托着诗人丰富的幻想,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首先,让我们欣赏英国诗人泰勒的《小星星》:
一闪一闪小星星,你是什么我弄不清,
大地之上高高挂,好似钻石缀天空。
这首小诗以生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夜晚的星光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充满童真童趣。
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山居秋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动一静,向我们描绘出一幅秋日山间静美的画面。
西方的田园诗,以英国为例,源于16世纪的桂冠诗人斯宾塞,他的《牧人月历》,展现了英国十二个月田野花树的秀丽以及优美的风光。西方诗人们更偏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欣赏,而不一定真正参与其中。而中国古代的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见长。诗景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最早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陶渊明,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等又使田园诗得到了新的发展,使田园诗更加情景交融。中西诗人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和领悟力,对山水田园的欣赏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所处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观念等差异,导致了中西田园诗的不同表达。
(1)西方田园诗多表现牧民生活,而中国则侧重农民生活。
我们都知道,西方,尤其是英国,是盛产羊及羊毛的国家。因此,牧民的生产和生活自然会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如布莱克(1757-1827)就写过《羔羊》《牧童》这样清新自然的诗歌。
谁给你可喜的衣裳,
柔软、毛茸茸又亮堂堂,
谁给你这般温柔的声音,
使满山谷欢欣?
这首清新自然的小诗,表现了牧人与牛羊的亲密情感,和对这种田园牧歌生活的心满意足。
中国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历史上历来以汉族为主体。汉族主要是个农耕民族,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现在诗歌中自然以田园生活为主。让我们欣赏唐代诗人王建的《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村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首小诗,从景到人,展现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最后由人到景,运用新鲜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2)西方田园诗常描写爱情,而中国田园诗则多涉及政治。因此,西方的田园牧歌往往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青春和热情。如爱伦坡《致河流》:
当她的目光向你的波心投射,
水波会起亮,继而发颤… …
只缘这条最美的河!
恭者之心泛起波澜,
因为她那美丽的身段,
映在你的波心,也植入他的心房,
他的心岂能不颤,
当遇到她那销魂的目光。
诗人将真挚的爱情与大自然—— 河流融为一体,姑娘的目光投向爱人的波心,迸射出爱的火花,表现出一种一见钟情、心心相印的爱情。
而中国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孟浩然、王维、李白、苏东坡等,都写过不少赞美大自然的诗篇,但多数也折射出他们政治上的坎坷与挫折,这是西方田园诗所罕见的。让我们欣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山水诗写景名篇,前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嫉高媚。后二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的忧伤,以及恬淡的胸襟和淡淡的忧愁。
(3)西方人有一千多年基督教的滋養,将大自然看作神灵的表现,以为它有超越人并时时支配人的力量,使诗人从大自然中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和彻悟到深沉的思想。于是,我们在读他们的诗歌时,会时时领略到对上帝虔诚的膜拜。如华滋华斯的《彩虹》:
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
我的心就腾跃而起:
在我的生命之初如此,
现在长大成人了如此,
就让我渐老时也如此,
否则不如让我死去!
儿童是成人之父:
愿我的日子一天天
都能用天生的敬畏串起。
诗中的“彩虹”不仅是自然中的彩虹,更是诗人心中的彩虹,它代表着人类的救世主耶稣基督。这首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传达出崇尚简单、自然、天真、纯洁的理念。诗人最后希望他的每一天每一时都有这种天然的虔诚,都有“彩虹”。
中国诗人神的观念淡漠,但参佛与求仙的思想在诗中时有反映。其中的代表人物王维,被尊称为“诗佛”。他以隐者的高情与禅师的空寂创作山水田园诗,在意境上闲静、清空、高远,且有味外之味,具有浓郁的禅意。如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极富禅意。诗人无心于物,既不刻意追求什么,也不有意回避什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顺之天理,依乎心灵,无挂无碍,天机一片,正体现了禅家“任运自在”的心态。
大诗人李白一生过着亦仙亦隐的生活,他的不少诗带有一种仙风道骨,如《西上莲花山》: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太虚,飘拂升天行。
中国诗人们常在理想抱负得不到施展或遭受挫折时归隐田园,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超脱、闲适、恬静的心境。
四.西方诗人们对大自然单纯描绘、崇拜与赞美,而并不参与到农村田园生活中。如济慈的《秋颂》:
秋颂-节选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秋颂是对秋色的渲染,诗人用“缀满”写葡萄果实之丰,用老树“背负着”形容苹果的硕大,用熟味“透进”心中,形容果实的甜美,以动写静,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
读中国的田园诗,乡村生活及劳动场景几乎随处可见,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陶渊明有不少诗描绘了乡村优美和谐的景色,真挚淳朴的人情,以及耕作的重要和亲身体验,从而表达诗人归耕田园的决心。让我们来欣赏他的几首诗: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移居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饮酒 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与其他田园诗人不同,陶渊明归隐田园,是真正生活于其中,真正参与田间劳作。他对于田园,不是欣赏者,不是旁观者,他就真实生活在自然之中,而自然之美就在他的生活里。因此,他由衷道出“复得返自然”“不乐复何如”,才显得那么闲适随性,自然真诚。
中西田园诗人们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切热爱,都视之为灵魂安顿和栖息的场所。西方诗人们认为现代文明的发展导致人性的异化,从而倡导返回自然。他们隐居湖区,寄情山水,让生命在“自然”的境界中找到终极的归宿。而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则与中国特有的隐逸文化相关,诗人们本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后来理想在现实中破灭,于是选择归隐田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山水田园中找到精神的归宿。
自19世纪以来,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核泄漏、高失業率、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却困扰着人类。正如阿兰.阿华所说,人类拥有文明,却日趋苦恼孤独;人类有科学,却困惑不已;人类的知识不断丰富,自由却更见遥远。在这个纷繁浮躁的现代社会,人类迫切需要找回自己和谐的精神家园。那么,让我们静下心来,重读中西田园诗人们的经典诗篇,从诗中找回人生的最终归宿,获得迷失的精神家园,从而诗意地栖居于这个世界之上。
参考文献
[1] 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 中华书局,2011.
[3] 李云启译.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黄杲炘.英国抒情诗100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 霍建波.宋前隐逸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