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菜阴阳复合棚冬季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x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菌菜阴阳复合棚又称菌菜双面一体化高效温室,是根据蔬菜和食用菌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差异和代谢能量的互补性并通过环控措施增强其互补而设计建造的。根据季节安排品种,实现周年高效生产。冬季试验结果表明:阳面种植喜温喜光的蔬菜作物、阴面种植喜弱光低温的食用菌,通过中间墙换气窗强制对流,阴棚内温度可提高6~8℃,相对湿度提高41.7%~46.2%,CO2浓度降低45.3%,且有效补给阳棚蔬菜作物。复合棚建筑成本降低30%,土地利用率达80%以上,比单面日光温室提高25%。
  关键词:菌菜阴阳复合棚;冬季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S626.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4-0051-0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食用菌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要求周年供应。传统栽培设施一般一年只生产一季,不仅设施利用率低,菇农增收受影响,且不能周年满足市场需求。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高效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实现蔬菜和食用菌生物代谢能量的互补交换及生物质循环利用,节约能量和水资源,降低棚体建造成本,菌菜一体棚便成为人们当下探讨的热点,该模式棚的建造国内虽有报道,但都处于初级尝试阶段,特别是对该模式棚的建造工艺、栽培模式、环控措施及能量交换量研究甚少,于是我们对菌菜阴阳棚的设计与建造工艺和高效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菌菜阴阳棚栽培模式,即南面阳棚种植喜温喜光的蔬菜作物,背面阴棚种植喜弱光低温的食用菌,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环境中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利用二者各自特点,在生产管理中通过高位换气在冬季提高阳棚内的温度,特别是夜间温度,使阳棚中蔬菜作物免受冻害并促进生长;通过下位换气可将食用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交换至阳棚作为蔬菜生长的气体肥料,将阳棚蔬菜作物放出的氧气换入阴棚促进食用菌生长。通过阴棚与阳棚的物质及能量交换,有效地促进食用菌及蔬菜的生长,起到菌、菜相互促进的生态效应。我们把这种栽培模式称为“菌菜一体化”栽培模式。根据蔬菜和食用菌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差异和代谢能量(热能、CO2、O2等)的互补性并通过环控措施增强其互补,根据季节安排品种,实现周年高效生产,成为一种创新的菌菜高效种植模式。现将菌菜复合棚设计建造方案与工艺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复合棚建造方案与工艺
  本项目一期工程设计建造的3栋试验大棚其建造方案与工艺如下:整体外观均为中间高出地面4 m、南面弓形、北面斜面式具1.8 m高后墙的一体式日光温室(图1)。棚架均采用无立柱钢架结构,阳棚表面覆盖EVA高温棚膜和防水保温棉被,设置卷帘机,阴棚表面覆盖黑白膜和防水保温被,阴棚东西山墙分别装配湿帘和风机。地面夯实后铺设砖沙结构地面,阴棚顶部安装微喷系统,每隔 3 m安装一只防水节能灯管。3栋试验大棚由南向北排列,编号分别为1号棚、2号棚、3号棚。
  1号棚为砖墙结构,南面宽10 m,北面阴棚宽7 m,中间间隔墙总厚0.60 m,高4 m,中央空心宽为0.12 m,填充珍珠岩粉。中间墙下部离地面0.30 m处,每隔3 m留一直径0.20 m的圆形换气孔,并安装换气扇,上部离墙顶0.50 m,每隔6 m留一0.60 m×0.40 m的方形换气窗,并安装过滤网。阴棚北墙宽度为0.24 m,北墙外面贴厚度为0.05 m的保温板,表面封水泥面,墙高1.80 m,距地面0.30 m处每隔2 m留一直径0.25 m的换气孔,外口封装80目的尼龙防虫网,内口备泡沫塞,阴棚北墙总厚度约0.30 m。东西两端各留一扇门,阴棚中央南北向设置一道带推拉门的塑钢隔离墙,东西两端山墙厚度为0.60 m,中央空心宽度为0.10 m,填充珍珠岩粉。菜棚和菌棚西端各建一间4 m×3 m的管理房,分别与菜棚和菌棚相连。1号棚总宽度17.9 m,东西长50 m。向北间隔3.5 m为2号棚。隔离地面留宽为0.60 m×0.60 m的排水沟。1号棚安装地源热泵用于极端天气下冬天升温、夏天降温。
  图1 三栋试验棚外观实景
  2号棚为土砖混合结构,阳面菜棚东西两端山墙和中间间隔墙均为夯土墙,底宽3 m,顶宽1.5 m,南北跨度10 m,东西长50 m;阴面菇棚东西山墙为砖墙,并分别安装湿帘和风机,南北跨度为7 m,北墙为砖墙,其墙体结构和规格及棚顶覆盖物同1号棚,南北总跨度为20.30 m。2号棚阴阳两面地面均下挖0.50 m,其中间间隔墙总高度为4.5 m,下部离地面0.30 m,每隔3 m留一直径0.20 m的圆形换气孔,上部离墙顶0.50 m,每隔3 m留直径为0.25 m的换气孔,上下排气孔交错排列。2号棚向北间隔3.5 m为3号棚,隔离地面留宽为0.60 m×0.60 m的排水沟。2号棚安装光伏发电装置用于照明、制热或制冷。
  3号棚总体结构同2号棚, 3号棚安装沼气装置,用于照明和菌肥物质循环。复合棚阴、阳面内、外部实景见图2~图4。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三栋菌菜阴阳复合棚于2012年10月在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2012年11月~2013年2月便安排了冬季菌菜种植试验。
  图2 复合棚阴面外部实景
  图3 复合棚阳面内部实景
  图4 复合棚阴面内部实景
  1.3 种植原则与方案
  根据季节选择适合品种,通过品种筛选搭配和设施调控,菌棚和菜棚均实现周年高效栽培;采取菜棚滴灌和菌棚微喷系统,达到节水效果;通过菌菜生物热能、代谢气体和物质转化,实现生态循环与高效利用。
  根据冬季当地气候特点,3栋试验棚的阳面菜棚均种植甜椒品种,于11月中旬定植并进行正常生产管理。1号棚阴面菌棚种植杏鲍菇,品种为杏鲍菇1号,该菌株子实体洁白,呈保龄球状,多单生,柄短肉厚,盖褐色,抗异性强,商品性好,为山东主推品种。栽培方式采取袋装熟料菌墙式栽培,每袋装干料450 g,码7层高,一头出菇,每行间隔0.80 m,南头留0.50 m走道,整个阴棚共装杏鲍菇菌包12 000个。待菌包发满菌后于11月中旬移入菇棚进行出菇管理[1]。2号棚阴面菌棚种植平菇,品种为中低温型平菇2026,由本所微生物室提供,该菌株子实体灰黑色,柄短肉厚,菌褶细白,抗逆丰产。栽培方式采取袋装生料菌墙式栽培,每袋装干料1 500 g,码7层高,一头出菇,每行间隔0.80 m,南头留0.50 m走道,整个阴棚共装平菇菌包12 000个。待菌包发满菌后于11月中旬移入菇棚进行出菇管理[2]。3号棚阴面菌棚于当年冬季空置作为试验对照。   1.4 试验内容与方法
  1.4.1 环控措施下阴阳棚内温度、湿度、CO2变化规律试验 12月上旬,1、2号棚阴棚菇类头潮六成熟,阳棚菜类处于苗期生理生长期,选择有代表性的晴朗天气,太阳初升后卷起阳面菜棚的棉被,菜棚内温度则快速提升,当阳棚温度上升到28℃左右时开启中间墙的通风窗强制对流,使阳面温度、湿度对流到阴棚,阴棚内的CO2对流到阳棚供给蔬菜作物的光合作用。下午18时左右日落后放下棉被,停止环控措施,阴阳棚进入夜间保温状态。连续24 h测量记录阴阳棚内温度、湿度、CO2数据(重复3次,数据取平均值),并分析其变化规律。3号棚作为对照,不采取任何环控措施,阳面菜棚正常管理。
  1.4.2 呼吸强度试验 以2号棚为试验对象,不采取任何环控措施,在阴阳棚各自独立封闭的情况下,阳面菜棚与1.4.1同样管理,连续24 h测量记录菌菜棚内CO2浓度变化(重复3次,数据取平均值)。
  1.4.3 阴棚菌类产量与商品性试验 冬季出菇结束后进行测产,并与同季节、同品种、同管理的常规食用菌大棚的产量进行对比和商品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阴阳棚对温度、湿度、CO2变化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冬季正常晴朗天气情况下,每天7∶30~8∶00太阳初升,此时卷起阳面棉被, 8∶30左右阳棚温度达27~28℃,12∶00~14∶00达到一天中最高温度,为29~31℃。当阳棚温度上升到28℃左右时(8∶00~8∶30)开启中间墙的通风窗强制对流,下午18时左右日落后阳棚温度下降明显时放下棉被,通过以上环控措施,可使种菇阴棚温度由一天中最低5℃上升到最高13℃,相对湿度由60%~65%提高至85%~95%,CO2浓度由1 280 μmol/L降至700 μmol/L。由此看出,阴棚温度提升6~8℃,相对湿度提高41.7%~46.2%,CO2浓度降低45.3%,较好地满足了阴棚菌类生长。而阳棚内温度、湿度和CO2浓度与对照棚相比基本一致。阴棚内CO2传递到阳棚供给蔬菜作物光合作用,从而使蔬菜作物长势明显优于对照棚。菌菜阴阳棚相辅相成,在冬季表现出良好的互补效果。
  由表1还可看出,不同阴阳棚结构对温度变化的影响。1号阳棚一天中最高温度为31℃,最低为19℃,阴棚最高温度为13℃,最低为5℃,该阴阳棚温度升降快、幅度大。2号阳棚一天中最高温度为30℃,最低为20℃,阴棚最高温度为13℃,最低为7℃,该阴阳棚温度升降慢、幅度小。由此可见,1号棚中间墙为砖加保温材料结构,厚度(总厚0.6 m)小,保温效果略差,且建筑成本较高,2号棚中间墙为夯土结构,墙体较厚(下部3 m,上部1.5 m),下挖0.5 m,保温效果较好,且建筑成本较低。
  2.2 阴阳棚对呼气强度的影响
  表2结果显示,在不采取任何环控措施,2号阴阳棚各自独立封闭的情况下,阳面棚正常管理,24 h内CO2浓度变化与其环控措施下基本相同,与对照棚阳面也比较一致。而阴面菌棚CO2浓度经过24 h的积累在第二天的18时达到4 200 μmol/L,由此可见,经过环境措施的调控,不仅能使阴棚内的温湿度大幅提升,还能使CO2浓度降低到接近正常水平来满足菌类生长对环境的需求。
  2.3 阴棚对菌类产量与商品性的影响
  由表3可见,1号阴棚内杏鲍菇与对照杏鲍菇的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8%、95%,商品性基本一致;阴棚内杏鲍菇的长腿菇所占比例为1%,低于对照杏鲍菇。2号阴棚内平菇的生物转化率为150%,比对照平菇提高12个百分点,商品性基本一致;阴棚内平菇的喇叭菇所占比例为2%,低于对照平菇。上述两品种畸形菇的少量出现均与阴棚内CO2的排放不彻底有关,原因在于尚未处理好冬季保温和通风的矛盾。可通过改造中间墙通风换气窗规格尺寸或更换大功率排气扇加以解决。
  3 小结与讨论
  3.1 菌菜阴阳复合棚是根据蔬菜和食用菌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要求差异和代谢能量的互补性并通过中间墙对流增强其互补和适时卷放棉被等环控措施调控而设计建造的双面一体化高效温室。冬季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以上环控措施,可使种菇阴棚温度由一天中最低5℃上升到最高13℃,相对湿度由60%~65%提高至85%~95%,CO2浓度由1 280 μmol/L降至700 μmol/L,阴棚温度提升6~8℃,相对湿度提高41.7%~46.2%,CO2浓度降低45.3%,较好地满足了阴棚菌类生长。而阳棚内温度、湿度和CO2浓度与对照棚相比基本一致,阴棚内CO2传递到阳棚供给蔬菜作物光合作用,从而使蔬菜作物长势明显优于对照棚。菌菜阴阳棚种植相辅相成,在冬季表现出良好的互补效果。阴阳复合棚还能有效节约水资源,建筑成本降低30%,土地利用率达80%以上,比单面日光温室提高25%。根据季节安排品种,实现周年高效生产,是一种创新型、具有广阔推广前景的菌菜栽培模式。
  3.2 菌菜阴阳复合棚的中间墙体夯土结构,墙体厚,下挖0.50 m,保温效果较好,且建筑成本较低,但占地较多,挖土较费工,可因地制宜采用。
  3.3 冬季菌类栽培是对菌菜阴阳复合棚的环境条件考验,必须妥善处理好冬季保温和通风的矛盾,可以通过协调阴棚内投料数量、中间墙通风换气窗规格尺寸(包括风机功率)和对流时间等多项措施加以解决。
  参 考 文 献:
  [1] 郭惠东,万鲁长,任鹏飞,等. 棚栽杏鲍菇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3):44-46.
  [2] 黄春燕,万鲁长,张海兰,等.适宜山东地区栽培的平菇品种筛选试验[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4):60-62.
  [3] 杨丽娟.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的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02, 31(6):23-25.
  [4] 郭家选, 钟阳和. CO2浓度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2000,8(1):49-52.
  [5] 佟国红,王铁良,白义奎,等.日光温室墙体传热特性的研究[J].2003,19(3):186-189.
其他文献
摘要:设计了一种智能型卷帘机,拥有双动力机构、卷帘轴、位置检测装置和水平校正装置。其中双动力机构解决了日光温室卷帘过程中出现卷帘轴一端卷不到位的问题,位置检测装置中的测距传感器可以检测卷帘时卷帘轴左右两端的倾斜程度,结合水平矫正装置中的执行器件实现自动水平矫正。卷帘机拥有现场手动、近程遥控和远程手机短信三种控制模式,在卷帘过程中通过行程开关和时间保护实现双重安全限位保护。  关键词:卷帘机;位置检
期刊
摘 要:研究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10TPY005、蠡玉35、郑单958生育期根际土壤和秸秆还田后氮磷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植酸酶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及秸秆还田后对土壤氮、磷、钾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土壤氮磷钾  中图分类号:S513.06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4-0069-03  随着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进入
期刊
摘要:采用HPLC分别测定了橙色果肉甜瓜Homoka和对照白色果肉甜瓜M01-3 六个发育时期的β-胡萝卜素及叶黄素含量,并对相关基因作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随果实发育,橙色甜瓜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升高,在接近成熟时达到积累高峰,成熟时又有所降低;两种甜瓜果实中β-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PSY2、PDS、ZDS、LCY-b的表达量均升高,但橙色甜瓜中PDS和LCY-b表达量高于白色甜瓜;
期刊
摘 要:本研究通过自制的饲养器具,建立了饲养韭菜迟眼蕈蚊的简易方法。将野外采集的幼虫饲养在自制装置中,(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条件下,用滤纸收集蛹,用葱白片收集卵。采用此法饲养的韭菜迟眼蕈蚊可顺利完成生活史, 其孵化率为91.0%~94.2%, 幼虫的存活率为86.4%~92.0%,化蛹率为82.0%~87.6%。本方法节省人工和饲养空间,可有效实现韭菜迟眼蕈蚊的
期刊
摘 要:  体外培养基抑菌试验表明:人工饲料专用消毒剂对灵菌、白僵菌、绿僵菌和曲霉菌的最低杀灭质量浓度为0.5%;生物试验表明:含量为1.0%的消毒剂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家蚕;人工饲料;消毒剂;消毒效果  中图分类号:S884.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4-0097-03  人工饲料养蚕是适应专业化、规模化蚕茧生产技术,提高养蚕工效、节省
期刊
摘要: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措施是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本研究调查了山东省滕州和兖州保护性耕作的推广现状,估算了不同保耕形式对温室气体净减排和经济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耕地方式关系密切,在增加玉米秸秆还田量时,农户会选择增加耕地次数和强度;在玉米秸秆全部焚烧和采取传统耕地条件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为318 kgC/(hm2·a),而在全部还田结合免耕条件下,可以吸收和固定1 459 kgCe/(hm
期刊
摘 要:研究了不同屠宰工艺组合对沂蒙黑山羊屠宰率、胴体综合损耗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屠宰工艺组合对屠宰率无显著影响;宰后72 h排酸成熟结束时,电击晕+平躺处理组胴体综合损耗率显著高于三管齐断+吊挂和电击晕+吊挂处理组(P0.05)。  2.2 不同屠宰工艺对胴体损耗率的影响  表2表明,宰后24 h后胴体重量开始下降,电击晕+平躺处理宰后72 h胴体综合损耗率显著高于三管齐断+吊挂
期刊
摘 要: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于瓜类蔬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品种纯度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瓜类蔬菜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瓜类蔬菜高效分子育种技术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瓜类蔬菜;分子标记技术;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642.03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4株核桃根际促生菌 (PGPR) X12、X65、X95、X128对核桃苗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各菌株均能促进核桃苗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及叶片光合特性,其中X95、X128菌株对核桃主要生长指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X128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综合分析,以X128在核桃微生物肥料的生产与研制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关键词:核桃;根际促生菌(PGPR);盆栽;生长指标;生理
期刊
作者简介:潘璐璐(198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树抗寒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丁兆堂(1964-),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茶树遗传育种与茶树抗寒生理研究。  摘要:芽叶发酵性能是判断茶树品种适制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102份茶树单株幼苗为材料,通过氯仿发酵试验测定各单株的发酵性能,同时测定生化成分含量,综合评价了各单株的适制性。结果表明:不同茶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