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以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拓展学生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够有效锻炼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1-060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提升,而且还能加强其在社会中的团结意识,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增强其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共享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其鉴赏美的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而在高中阶段开展语文教与学理念的转变,符合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从而不断提升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影响,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前提,构建高中健康的良性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不断完善当前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强化核心素养水平
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每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意识。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时,不应只关注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知识,而应该着力强化对语言的建构与应用,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尝试用语文,通过对课文知识、教学内容的剖析,设计出一些具有探究性、延展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思考、进行交流、自主探析,将学生的思想认识与作者的情感关联起来,以实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例如,在进行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语句、段落的解析为铺垫,让学生自主领略此处的精妙,细心体味荷花那独特而美妙的香味,逐步提升自身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以课外阅读为辅助,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丰富自身语文积淀,塑造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与引领,并结合不同写作主题和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阅读资源,阅读不同领域所对应的文本与素材,在全方位、多视角的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淀。在面对一些优质课外读物的刺激与感染时,学生在思想与认识上会获得显著提升,这更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与个性特点的彰显。
二、培养语文思维能力,推动核心素养提升
作为一门基础性认知工具,高中语文对学生思维与认知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在语文阅读、写作中所形成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对于其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落实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的提升指导时,可以将互联网+工具或资源深度衍射至课前导入、知识讲授、情境创设、师生互动等不同环节,使学生在图画、视频、音乐等驱动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思考辨析,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且,以互联网+为驱动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可以于无形中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感知、探究中理解教学内容的内涵,获得对于不同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充分认知。
三、增强鉴赏创造能力,驱动核心素养塑造
具备基本的鉴赏、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的又一基本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应该以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为驱动,通过对一些精美课文、优美语句、丰富意境、隽永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在全方位、多视角地阅读中搜集蕴含于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素材,并对其予以加工、整合、创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中培养与塑造审美情趣。
例如,在开展必修三第一单元《老人与海》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辅助性视频、音频等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聆听音乐,而后欣赏视频,通过对身心各方面感官的调动,发挥想象、联想,感知老人与鱼的搏斗过程,获得语文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在学生完成阅读鉴赏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已的感想、思考进行分享、交流、探究,在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中获得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生活为载体,多设计一些辅助性实践鉴赏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观察、探索、思考、体验,并就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感知予以升华创造,使语文学习的路径更为宽广,为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充分表达提供帮助。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弘扬主旋律的电视节目的方式,用自己的感想领悟诸如白芳礼老人、张丽莉老师等平凡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伟大精神,并将其灵活应用至不同作文之中,使所写的作文更具真情实感。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优化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孙艺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分析[J].文存阅刊,2018(1):17.
[2]傅世忠,贾桂丽,王楠.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分析与培育方法[J].中外交流,2018(5):138-139.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1-060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提升,而且还能加强其在社会中的团结意识,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增强其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共享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其鉴赏美的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而在高中阶段开展语文教与学理念的转变,符合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从而不断提升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影响,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前提,构建高中健康的良性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不断完善当前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强化核心素养水平
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每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意识。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时,不应只关注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知识,而应该着力强化对语言的建构与应用,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尝试用语文,通过对课文知识、教学内容的剖析,设计出一些具有探究性、延展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思考、进行交流、自主探析,将学生的思想认识与作者的情感关联起来,以实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例如,在进行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语句、段落的解析为铺垫,让学生自主领略此处的精妙,细心体味荷花那独特而美妙的香味,逐步提升自身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以课外阅读为辅助,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丰富自身语文积淀,塑造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与引领,并结合不同写作主题和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阅读资源,阅读不同领域所对应的文本与素材,在全方位、多视角的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淀。在面对一些优质课外读物的刺激与感染时,学生在思想与认识上会获得显著提升,这更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与个性特点的彰显。
二、培养语文思维能力,推动核心素养提升
作为一门基础性认知工具,高中语文对学生思维与认知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在语文阅读、写作中所形成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对于其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落实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的提升指导时,可以将互联网+工具或资源深度衍射至课前导入、知识讲授、情境创设、师生互动等不同环节,使学生在图画、视频、音乐等驱动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思考辨析,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且,以互联网+为驱动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可以于无形中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感知、探究中理解教学内容的内涵,获得对于不同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充分认知。
三、增强鉴赏创造能力,驱动核心素养塑造
具备基本的鉴赏、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的又一基本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应该以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为驱动,通过对一些精美课文、优美语句、丰富意境、隽永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在全方位、多视角地阅读中搜集蕴含于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素材,并对其予以加工、整合、创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中培养与塑造审美情趣。
例如,在开展必修三第一单元《老人与海》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辅助性视频、音频等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聆听音乐,而后欣赏视频,通过对身心各方面感官的调动,发挥想象、联想,感知老人与鱼的搏斗过程,获得语文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而在学生完成阅读鉴赏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已的感想、思考进行分享、交流、探究,在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中获得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生活为载体,多设计一些辅助性实践鉴赏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观察、探索、思考、体验,并就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感知予以升华创造,使语文学习的路径更为宽广,为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充分表达提供帮助。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等弘扬主旋律的电视节目的方式,用自己的感想领悟诸如白芳礼老人、张丽莉老师等平凡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伟大精神,并将其灵活应用至不同作文之中,使所写的作文更具真情实感。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优化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孙艺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分析[J].文存阅刊,2018(1):17.
[2]傅世忠,贾桂丽,王楠.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分析与培育方法[J].中外交流,2018(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