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美印第安人真实生态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983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保护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方针。”环保”已经成为各级别世界首脑峰会的主要议题。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践行环保刻不容缓。回顾历史,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态理念于今有着启迪意义,其与自然生态合二为一的传统生态观与当年欧洲殖民者对于生态所信奉的“人类至上”的观念是激烈碰撞的二元。但看似神圣无缺的北美“生态印第安人”生态观是否真的完美、真实是需要结合对其质疑辩证看待的。
  关键词:受质疑的北美“生态印第安人”;北美印第安人真实生态观;欧洲殖民者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2
  虽有如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积极因素的响应,针对自然生态这一议题,人类还是有着诸多难以消弭的利益分歧。但是,人类已渐渐意识到自然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继而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回溯历史,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北美印第安人的传统生态观体现了他们对天地万物的敬意:大地是人类神圣的慈母、动植物是人类神秘有益的良伴。不过,对这样的传统观念却也有着质疑之声: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态观念是实用主义的,甚至是有些浪费的;但是完全用现今的环保观念来评价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态观是不恰当的。结合对北美“生态印第安人”的质疑,文章将探析北美印第安人真实的生态观,继而引发对现代生态观的思考。
  一、对北美“生态印第安人”的质疑
  在传统观念中,北美印第安人是典型的生态主义者、环保主义者。但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土地并不是未开垦的伊甸园。根据史实、学者的观点来看,“生態印第安人”的生态观中有着实用主义色彩,在某些方面甚至有着浪费的色彩。
  1.北美“生态印第安人”与动物
  以美洲野牛与印第安人为例,大平原印第安人是“生态印第安人”的代表,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他们依赖于野牛。他们的生态平衡观通常与野蛮且具有破坏性的白人猎人的生态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野牛数量的锐减大多被认为是由白人猎人所致。但事实上,野牛的濒临灭绝与其自身的疾病、气候的干旱及印第安人所饲的矮马的进食竞争等不无关系。同时,直至十九世纪,野牛之于印第安人自身已是供不应求。
  同时,宗教意义所赋予的神秘色彩让印第安人认为猎杀猎物与向猎物表达敬意并不相悖。在捕杀野牛时,“生态印第安人”虽然尽可能只取其所需,放生不需要的动物,但是潜在的浪费现象还是出现在捕猎过程中。比如,黑脚人在打猎时,会在悬崖上建尺寸各异、高七或八英尺的野牛畜栏,继而从畜栏中驱赶猎物至其从悬崖上摔死。大量动物死于此地、浸浴血中,同时动物骨肉模糊的部分也常被其他猎食动物取食干净。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自然主义者George Bird Grinnell将这样的畜栏叫做“血腥深锅”(“deep-blood-kettle”)。[1]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野牛跳崖处便见证了众多惨死的野牛和其累累的白骨。
  美国历史学教授Calvin Luther Martin甚至认为,在毛皮贸易中,北美印第安人对动物的过度捕杀并不是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猎人们将当时新的流行病的到来归罪于动物们的愤怒之灵,因而他们不顾传统狩猎的约束,将捕猎变成了屠杀。美国人类学教授Shepard Krech III认为,不应该将“生态印第安人”当作个神话般的称号,因为他们的文化由于太过原始以至于不能有现代人眼中的环保意识。虽然他们在野牛捕杀上对北美生态所造成的伤害远不及欧洲殖民者,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人口数量较少所造成的。可以说,是人口统计学而不是印第安人与动物、自然相处的智慧,让印第安人成为“生态印第安人”的。[2]
  2.北美“生态印第安人”的用火与自然环境
  在早期的捕猎文化中,火的使用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用火驱赶大猎物的技术,渐渐被印第安人演化成用火有意焚烧森林来扩大草地面积,用过火的草作兽群的理想草料和用以提高部分作物产量的方法等。虽然印第安人掌握了用火来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但他们对北美大陆的生态却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地理学家认为,印第安人的大量用火,是人类改造北美地形、地貌的最早案例。另外,印第安人用火的结果就是一些森林遭到破坏、部分地区水土流失。
  3.无奈的北美“生态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在北美大陆上的血泪史中,其中生态部分的破坏大多是由信奉“人类独尊”的欧洲殖民者造成的。虽有顽强抗争,但正是因为“生态印第安人”在与白人的交锋中有过决定性的无奈与妥协,导致他们自己也要为其遭遇负责。
  从本质上,印第安人并不把土地及其上的一切像欧洲殖民者那样,当作是可以获取利润的源头。但随着白人的到来:在毛皮贸易中,多数印第安人对于欧洲商品的渴望迎合了欧洲方面对于印第安毛皮的渴望。因此,印第安人在此次交锋中,并没有被拓荒者们当作文明进步的敌人而加以消灭。为了得到白人的商品,印第安人甚至不惜与白人联姻。[3]在一场看似公平的交易中,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被“新奇”商品等迷住双眼的印第安人。他们的生存环境及生态伦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被迫迁徙保留地的路上和与白人的各种交易过程中,印第安人为了争得更好的土地、更好的生计方式等不惜相互对抗,甚至自相残杀;而在近代,一些印第安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向白人做出妥协并允许白人在印第安人的保留地上倾倒垃圾,甚至是核废料。
  二、北美印第安人真实生态观
  “生态印第安人”是公众普遍接受的对于印第安人的身份标签。但是,传统观念中的北美印第安人、受到质疑的北美“生态印第安人”,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印第安人或者真实的北美“生态印第安人”是否是传统与非传统兼备的身份是需要被理性客观判断的。
  人类只要是进行活动就会对其周围的环境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印第安人也是如此。美国文化人类学教授Michael E. Harkin表示,从生态的可持续性角度来看,尽管人口层面上有所变动,大部分的美洲土著人及其文化在其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都践行着保持环境不变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4]根据此观点,虽然生产生活对环境有所影响,但是以“天人合一”生态观念为指导的北美印第安人还是在尽力遵循着其传统的生态意识。同时,北美印第安人的人口密度普遍偏低,因此,他们对环境的影响与白人所带来的影响相比是微乎其微的。   伴着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大潮,“生态印第安人”这一标签在白人社会甚至世界范围内逐渐普及。随着时代变化,如今在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虽然“生态印第安人”这一神圣完美的称号时常站在欧美人“人类独尊”的对立面,甚至成为部分印第安人维护自身权利的通行证,但这些土著居民的传统生态理念确实要优于欧美人在生态观上的“人类主宰”。事实上,以现代的环保理念来评价印第安人的生态传统可以看出:在人少且原始的情况下,北美印第安人便可以较好地平衡理念与实际,做到 “天人合一”;若“生态印第安人”继续壮大,北美大陆也许便不会受到“人类至上”观念的迫害。但欧洲殖民者的出现让北美大陆变了模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也让印第安人因“求生”而不得已做出过妥协。随着时代的发展,比如经济上的需要,人们其实是需要辩证地看待印第安人带有些许实用主义色彩的“生态印第安人”形象的。白人需要看清这一点的同时,印第安人中也有部分人认为,大众观念中的“生态印第安人”是对印第安人形象的一种禁锢。Shepard Krech III教授表示,一个当代的乔克托人Choctaw甚至认为,如果不做白人,那么也不代表着他就必须要做传统而又神秘的、生态的印第安人——活在当下、做个普通人才是他的最佳选择。[5]因此,在白人为主的社会中,北美印第安人能够坚守“天人合一”的生态传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三、结语
  在生态观上,传统北美印第安人对天地万物的敬意与“天人合一”和当年欧洲殖民者对环境的主宰与“人类至上”令人印象深刻。而当代人正是需取北美印第安人对天地万物崇敬感恩之精华,尊重因时代变迁土著居民虽不得已却又有原则性的实用主义生态选择,去一切在生态面前“人类至上”的糟粕才能感受到一个确切的北美印第安人生态观。
  如今,在融化的冰川、肆虐的雾霾、饥饿的北极熊等生态困境存在的星球上,穹顶之下的人类及其后代未来能看到更多的高楼霓虹还是更多的白云星斗是值得深思的。从北美印第安人真实生态观中,人们既可以探析到天与人共存的生态和谐,又可以叹息道面对开拓发展、生存所需人性的贪婪与无奈。继而在当下社会,处理并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每一个现代人对待天地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天人不一定要合而为一,但把握与自然、与生态的相处之道和底线则是必须。
  参考文献:
  [1]Harrod, Howard L. The Animals Came Dancing: Native American Sacred Ecology and Animal Kinship[M]. Arizona: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0.
  [2][5]Calloway, Colin G. “Indians, Animals, and Other Beings”[J] Natural History 108 Oct. 1999: 64.
  [3]付成双. 试论毛皮贸易对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态影响[J]. 世界历史,2006,3:4-12.
  [4]秦蘇珏. 当代美国土著小说中的生态整体观探悉[J]. 当代文坛,2011,6:113-116.
  [6]付成双. 现代环境主义视野下的“生态印第安人”[J]. 历史研究,2011,4:157-173.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作为Web2.0的一项新应用,已在新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依据微博的功能特性,立足于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获取、共享、创新、存储与传递等六大方面,提出了基于微博的教育知识管理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微博在教育知识管理领域中更深入的应用。  【关键词】微博;教育知识管理;知识分类;知识共享;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
历史背景:  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故事。  坦赞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援建坦赞铁路的请求。当时中国政府从政治方面考量,要走出孤立,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决定援建坦赞铁路,1970年在坦桑尼亚开工建设。此举,在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引起很大反响。  1971年,联合国进行投票表决,坦桑尼亚的代表穿着中山装参加投票,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投了赞成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功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政府。
摘 要:《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毕生唯一的作品,它以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郝思嘉的成长之路。郝思嘉的情感经历是小说中可圈可点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郝思嘉的爱情和婚姻经历为例,一方面论述埋葬心造的爱情的可悲,另一方面从女性视角出发,论述女性要珍惜生命中幸运出现的“白瑞德”。  关键词:飘;珍惜;爱情和婚姻  作者简介:宗小柳(1995.12-),女,河南周口人,汉,河南大学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太极八卦图是宇宙的象征,太极图是地球的象征。通过观看《太极图是地球的缩影*上》,了解了太极图阴阳的奥秘,在秦贵森教授的解说下,阴和阳变成了两条在一个圆中互相追逐的小鱼,给人一种永恒的动感,这就是大自然和谐的一种状态,从微观来看,就是人类和谐的一种状态。一个人生命的延续需要动力,身体和灵魂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一些传统的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挑战,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文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影片以儿童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工业化对“水草丰茂”的破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引人深思。  关键词:电影;视听语言;工业化;环境;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4
摘 要:当代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在2011年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主要以界岭小学民办教师的“转正”事件为主要情节。本文主要通过民办教师在转正过程中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来彰显他们的人格魅力,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深思和对人性最深邃的思考。  关键词:《天行者》;民办教师;善良;热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项目课题:本文为陕西省教科所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基于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研究——以汉中市为例;项目编号:SGH140748。  摘 要:传统文化艺术是对特定历史、特定地理特色乃至特定地方文化的影射,也是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精神支柱,如何让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物质形态展现出来,并顺利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是地方部门一直不懈的努力,本文以汉中地区传统文化为例,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应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4B30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意识研究)。  摘 要:在跨越中西文化的文学领域中,美国华裔诗人施家彰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濡染,加之与西方文化经验的介入,其诗歌艺术风格兼具中国审美实践“相对性”的诗情韵味与西方美学理念“自足性”的美感特质,个人生命体验的参与使其诗风更饶独异迷离之美感韵致。  关键词:平和之美;激越之美;生态美韵;跨文化场域  作者简介:曹
摘 要:语言作为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媒介,给予了文学生命,那么它必然对其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它本身的局限性、差别性也会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语言是文学的媒介仅仅是它的延伸功能,本质上,语言符号是人类创造出的理解世界的手段,并以此相互交流。语言所构成的思维模式、内心感受、表达方式等等因素都直接控制着文学的产生及其形态。  关键词:文学;语言;控制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
一片红叶  飘落了  距我的瞳仁如此之近  我无力挽回它落地的一瞬  那不舍离去的泪水  洒满了四季  在我回顾织就的网里  想寻找它绿色的旅程  也许不能  用一首残缺遗憾的诗  表达我的崇敬  也许不能  用一首傷感怀旧的歌  表达我的心意  这是怎样的一个秋啊?  我把思念贴在红叶的背面  我把夕阳揉进血液相连的肢体  我抬眸、我低头,  我查阅泥土深葬的住处  阳光依旧,一片红叶  甘受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