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对文学的控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f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作为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媒介,给予了文学生命,那么它必然对其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它本身的局限性、差别性也会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语言是文学的媒介仅仅是它的延伸功能,本质上,语言符号是人类创造出的理解世界的手段,并以此相互交流。语言所构成的思维模式、内心感受、表达方式等等因素都直接控制着文学的产生及其形态。
  关键词:文学;语言;控制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让我们再次思考这句话,它是在揭示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吗?事实上,它更倾向于反映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文学是艺术,一种由语言构成的艺术。文学组织了语言的同时,语言是否也在控制文学呢?
  个人认为,语言的确控制着文学。这里指的“控制”有很广泛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一种“限制”、“操控”。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不只是思想交流的系统而已”,当语言表述“非常有意思的时候,我们就管它叫文学。……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它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1]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给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学、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文学的物质载体,即“能指”层面;而且用以表达文学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象与精神内涵,即“所指”层面。
  举一个例子:学习一门新语言的时候,要尽量尝试在脑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思考,那么很容易就可以掌握这门语言,并脱口而出。这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主要用语言进行思考,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大脑中思想的载体。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认为,在广义上,存在与语言是不可分的,“人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拥有世界”,“世界也只有进入语言并通过语言的理解才有意义”。他认为,对话“不是用语言进行游戏,而是语言本身在游戏,语言向我们言说,建议和撤消,发问和自作回答。”更典型的是,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了著名且引起争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换言之,语言决定思维。沃尔夫还提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思维是相对于语言的,思维会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就是“语言相对论”。
  在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上,文学由语言塑造,就如同一尊雕塑由青铜、陶土或大理石塑成一样。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那么它们所具有的规定性、表达特性和可能性必然有所不同。同一部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多多少少都会丧失本原的形态,或内涵意蕴有所折损,或为了达到精神的同步而不得不由翻译家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改写,并带有构成它的语言的母语特性。这也是为何中国诗词很难走向世界的原因,只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才能够体味到个中之美。语言多样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多样的形式:从大的方面看,国界、地域决定了语种的不同,表达习惯和民族思想的不同也决定了文学的表达方式;微观方面,每一位作家所使用的文学语言必定有其自身的风格,即使相似也不可能一模一样,这种文学语言的风格对作品的风格、质量和感染力有强大的影响。语言的多样性和局限性对于文学形态、内涵及其传播各个方面都有强大的控制力。
  在历史基础上,语言的年龄大于文学,语言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文学并不存在。随着语言的逐渐丰富扩展,文学的种类才逐渐增多,含义深厚,并且每一时期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每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比如中国先秦时期文字刚刚进行了跨越式的成长,产生了小篆,《诗经》便应运而生,成为了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每一代文字的统一都孕育出一种文学的兴盛。随着语言的发展,文学的长度增加,种类丰富,复杂性逐渐增强,到与如今白话文非常接近的明清时期,则小说兴盛,直至今日,小说也是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学形式。因此,从历史角度,语言对文学的控制也清晰可见。
  语言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会直接控制文学,但这种有限的语言在文学表达中会产生额外的效果。好的作家不担心使用语言进行文学表达。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道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一用语言表述,道也就不是本原的道了。可以看出,道家对语言的一种不信任——说出来的东西便不是我要表达的内涵所在了。这种感觉实际上我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常常会有言不能及义的困扰,有一些思想和感觉虽然在头脑中产生,但却很难言说。语言对于文学的表述受制于自身的限制,世间的事物千千万万,每一秒钟的情感都与其上一秒有微妙的差别,我们永远不可能条分缕析地造出足够的词来描述这个世界。但是,这种限制是审美的,正是在意指功能被拦阻、被推迟、被延长的过程里包含着审美功能的全部内涵,有关审美的说法如“值得玩味”、“言浅意深”、“恍然大悟”、“神与物游”、“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的语言对于文学的限制作用的反映。因此,作家的写作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种语言的限制作用。
  最后,对于开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是由于其具有借助语言而超越语言、借助符号而超越符号的特殊意义。因此作为文学的建构材料,语言对其的控制力是文学本身永远超越不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语言论》
  [2]老子 《道德经》
其他文献
摘 要: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这两位作家都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几乎同时崛起于大西洋彼岸的不同国度。《红字》和《呼啸山庄》是他们的成名作品,两部小说有很多的共性。它们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意向来表现主人公刻骨的“爱”和“恨”。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本文以爱为切入点,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两篇文章中存在的相同的两种爱——纯洁的爱和世俗的爱,并分析了两种爱之间存在的矛盾性。揭
摘 要:宋懋澄在《九钥集》、《九钥别集》[1]中的孝子故事,有用奇谋“以妻易母”之孝,也有敬鬼神“割股疗亲”之孝,小说结尾还常用“论赞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对《盛重之传》和《吴中孝子》中“孝子”方式各异的行孝行为进行孝道之“问”的再审视,宋懋澄的重“孝”轻“情”、“理”和移孝于忠的孝道观跃然纸上。  關键词:宋懋澄;《吴中孝子》;《盛重之传》;孝子;孝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作为Web2.0的一项新应用,已在新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依据微博的功能特性,立足于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获取、共享、创新、存储与传递等六大方面,提出了基于微博的教育知识管理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微博在教育知识管理领域中更深入的应用。  【关键词】微博;教育知识管理;知识分类;知识共享;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
历史背景:  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故事。  坦赞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援建坦赞铁路的请求。当时中国政府从政治方面考量,要走出孤立,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决定援建坦赞铁路,1970年在坦桑尼亚开工建设。此举,在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引起很大反响。  1971年,联合国进行投票表决,坦桑尼亚的代表穿着中山装参加投票,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投了赞成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功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政府。
摘 要:《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毕生唯一的作品,它以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郝思嘉的成长之路。郝思嘉的情感经历是小说中可圈可点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郝思嘉的爱情和婚姻经历为例,一方面论述埋葬心造的爱情的可悲,另一方面从女性视角出发,论述女性要珍惜生命中幸运出现的“白瑞德”。  关键词:飘;珍惜;爱情和婚姻  作者简介:宗小柳(1995.12-),女,河南周口人,汉,河南大学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太极八卦图是宇宙的象征,太极图是地球的象征。通过观看《太极图是地球的缩影*上》,了解了太极图阴阳的奥秘,在秦贵森教授的解说下,阴和阳变成了两条在一个圆中互相追逐的小鱼,给人一种永恒的动感,这就是大自然和谐的一种状态,从微观来看,就是人类和谐的一种状态。一个人生命的延续需要动力,身体和灵魂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一些传统的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挑战,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文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影片以儿童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工业化对“水草丰茂”的破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引人深思。  关键词:电影;视听语言;工业化;环境;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4
摘 要:当代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在2011年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主要以界岭小学民办教师的“转正”事件为主要情节。本文主要通过民办教师在转正过程中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来彰显他们的人格魅力,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深思和对人性最深邃的思考。  关键词:《天行者》;民办教师;善良;热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项目课题:本文为陕西省教科所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基于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研究——以汉中市为例;项目编号:SGH140748。  摘 要:传统文化艺术是对特定历史、特定地理特色乃至特定地方文化的影射,也是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精神支柱,如何让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物质形态展现出来,并顺利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是地方部门一直不懈的努力,本文以汉中地区传统文化为例,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应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4B30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意识研究)。  摘 要:在跨越中西文化的文学领域中,美国华裔诗人施家彰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濡染,加之与西方文化经验的介入,其诗歌艺术风格兼具中国审美实践“相对性”的诗情韵味与西方美学理念“自足性”的美感特质,个人生命体验的参与使其诗风更饶独异迷离之美感韵致。  关键词:平和之美;激越之美;生态美韵;跨文化场域  作者简介: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