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的作用和意义就在于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解决困难,调节冲突,化解矛盾。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应该反映老百姓的生活,注重实际,解决问题,也能够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上传下达。本文论述民生新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生新闻 发展趋势 关注民生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91-01
2002年,是我国的电视行业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电视荧屏出现了一批新的电视栏目。这些栏目冠以民生新闻的头衔,在各个电视台攻城略地。《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1860新闻眼》等电视栏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更多的电视同行纷纷前往成功的栏目组学习可资借鉴的经验。此后,全国各地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迅速涌现出很多同类节目。其实,一个电视栏目的诞生,必须符合时代的背景,符合发展的潮流。民生新闻也是如此。
一、顺势而生
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与党和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分不开,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分不开。国计民生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大计。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党代会报告无不体现出了对民生工作的高度关注。并且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在民生方面党和政府提出的改善民生的理念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系统;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方案也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有操作性。这种将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这种重视程度在当时以及后来是前所未有的。
现阶段在我国很多民生方面的领域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等,而且较为明显的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不但没有根本扭转,反而有拉大的趋势。要客观冷静地认识现有的民生问题,所以党和政府在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同时,把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感、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是民生新闻能够得到大发展的政治基础和政策依据。
二、逆流而上
民生新闻是提高收视率的“杀手锏”,民生新闻在吉林省的电视新闻竞争中显得惨烈异常。各个频道同质化的民生新闻节目层出不穷,在同时段不同频道观众有时会看到相同的事件报道,而在播报的方式、采写的角度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树立自已的不可替代性,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具备强大的话语权是十分重要的。
“只要与老百姓有关系的都可以做新闻”,“只要是收视率高的都可以做成新闻”,当下比较流行的这些说法其实是严重的误区。新闻导向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线。江泽民曾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反映的应是社会的真实状况。有些民生新闻缺乏深度,并且观点偏颇,甚至为了追求收视效果以偏概全,容易出现导向偏差;有些民生新闻节目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充斥大块的节目时间;有些民生新闻题材是街头闹剧,如打架、跳楼等极端孤立、片面甚至不健康地反映生活。
民生新闻关注家长里短是对的,但是更应该注意在新闻事件的背后,是否蕴含着对道德伦理的弘扬,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展现,对扶危济困、扶助弱小的呼吁,这里需要人文关怀,需要传统文化。一个负责任的民生新闻栏目正是要在这一点上把好关,做好事。在节目的内容和选题上尽量地体现发展与公正、法律与道德、理性与感性。在兼顾二者的同时,我们更要对公正、道德、感性投注更多的热情,更多的关注。
三、乘风而起
“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行动,甚至我们的情感,像我们的神经系统自身一样,都是文化的产物。”借助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契机,民生新闻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和其他类型的节目相比较,在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和困难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寻求,化解矛盾手段的实施,从而使百姓的困惑解决在初始阶段,让百姓的情绪化解在萌发伊始。节目的拍摄和题材的选取上要力求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节目形态和叙事方式上,要力求从普通受众的审美习惯出发,张扬传统文化精神,尊重传统。“为百姓办事,办百姓事;为百姓说话,说百姓话”应该成为栏目组的准则。
温家宝曾指出:“关注民生,首先要关注最困难的群众。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紧迫的利益问题,必须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民生新闻栏目在差异化的竞争中取得成绩的法宝,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脚踏实地的精神,是到位不越位的尺度拿捏。民生新闻之所以受到热捧,究其原因其发挥了媒体的监督功能是重要的一条。事实是我们报道的依据,但绝不是我们代替政府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作为媒体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越俎代庖,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全职政府,什么事情都能解决,包打天下。民生新闻的作用是表达民意,传递事实,而不是实现民意,反映问题不是行政执法。
观察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我们还发现,很多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经常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最重要的是报道之后,事情也没有得到解决,到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或者以“本栏目将继续关注”而结尾。这不仅损失了一条好新闻,更重要的是损失了电视媒体的信誉度。以后谁还能相信一个经常“继续关注”的媒体呢?一个负责任的民生新闻栏目不应该这样,它应该牢牢地树立类似于政府服务部门的“首问负责制”——对于观众反映的问题必须给予交待和答复。对于事件的报道,更注重问题的解决。民生新闻在改革的道路上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希望这是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的开始。
[关键词]民生新闻 发展趋势 关注民生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91-01
2002年,是我国的电视行业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电视荧屏出现了一批新的电视栏目。这些栏目冠以民生新闻的头衔,在各个电视台攻城略地。《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1860新闻眼》等电视栏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更多的电视同行纷纷前往成功的栏目组学习可资借鉴的经验。此后,全国各地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迅速涌现出很多同类节目。其实,一个电视栏目的诞生,必须符合时代的背景,符合发展的潮流。民生新闻也是如此。
一、顺势而生
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与党和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分不开,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分不开。国计民生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大计。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党代会报告无不体现出了对民生工作的高度关注。并且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在民生方面党和政府提出的改善民生的理念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系统;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方案也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有操作性。这种将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这种重视程度在当时以及后来是前所未有的。
现阶段在我国很多民生方面的领域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等,而且较为明显的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不但没有根本扭转,反而有拉大的趋势。要客观冷静地认识现有的民生问题,所以党和政府在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同时,把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感、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是民生新闻能够得到大发展的政治基础和政策依据。
二、逆流而上
民生新闻是提高收视率的“杀手锏”,民生新闻在吉林省的电视新闻竞争中显得惨烈异常。各个频道同质化的民生新闻节目层出不穷,在同时段不同频道观众有时会看到相同的事件报道,而在播报的方式、采写的角度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树立自已的不可替代性,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具备强大的话语权是十分重要的。
“只要与老百姓有关系的都可以做新闻”,“只要是收视率高的都可以做成新闻”,当下比较流行的这些说法其实是严重的误区。新闻导向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线。江泽民曾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闻反映的应是社会的真实状况。有些民生新闻缺乏深度,并且观点偏颇,甚至为了追求收视效果以偏概全,容易出现导向偏差;有些民生新闻节目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充斥大块的节目时间;有些民生新闻题材是街头闹剧,如打架、跳楼等极端孤立、片面甚至不健康地反映生活。
民生新闻关注家长里短是对的,但是更应该注意在新闻事件的背后,是否蕴含着对道德伦理的弘扬,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展现,对扶危济困、扶助弱小的呼吁,这里需要人文关怀,需要传统文化。一个负责任的民生新闻栏目正是要在这一点上把好关,做好事。在节目的内容和选题上尽量地体现发展与公正、法律与道德、理性与感性。在兼顾二者的同时,我们更要对公正、道德、感性投注更多的热情,更多的关注。
三、乘风而起
“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行动,甚至我们的情感,像我们的神经系统自身一样,都是文化的产物。”借助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契机,民生新闻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和其他类型的节目相比较,在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和困难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寻求,化解矛盾手段的实施,从而使百姓的困惑解决在初始阶段,让百姓的情绪化解在萌发伊始。节目的拍摄和题材的选取上要力求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节目形态和叙事方式上,要力求从普通受众的审美习惯出发,张扬传统文化精神,尊重传统。“为百姓办事,办百姓事;为百姓说话,说百姓话”应该成为栏目组的准则。
温家宝曾指出:“关注民生,首先要关注最困难的群众。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紧迫的利益问题,必须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民生新闻栏目在差异化的竞争中取得成绩的法宝,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脚踏实地的精神,是到位不越位的尺度拿捏。民生新闻之所以受到热捧,究其原因其发挥了媒体的监督功能是重要的一条。事实是我们报道的依据,但绝不是我们代替政府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作为媒体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越俎代庖,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全职政府,什么事情都能解决,包打天下。民生新闻的作用是表达民意,传递事实,而不是实现民意,反映问题不是行政执法。
观察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我们还发现,很多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经常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最重要的是报道之后,事情也没有得到解决,到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或者以“本栏目将继续关注”而结尾。这不仅损失了一条好新闻,更重要的是损失了电视媒体的信誉度。以后谁还能相信一个经常“继续关注”的媒体呢?一个负责任的民生新闻栏目不应该这样,它应该牢牢地树立类似于政府服务部门的“首问负责制”——对于观众反映的问题必须给予交待和答复。对于事件的报道,更注重问题的解决。民生新闻在改革的道路上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希望这是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