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凝望星空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wada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在很多人习惯用手机阅读,主要读网络小说或社交媒体推送的文章,内容比较浅易,读起来轻松。有人认为这种浅阅读现象是快节奏时代的产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必要的精神寄托。也有人称手机等移动终端把人们的大脑变成了“杂拌信息的跑马场”,认为碎片化的浅阅读正在毁掉人们的专注力。
  关于浅阅读,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如果大都市纷繁的风物使我不辨今夕何夕,我宁可隐入山中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假如方寸大小的泛光屏幕令我无所适从,我宁愿放下它,躺在屋顶,长久地凝望星空。
  浅阅读何时浸入我们的生活呢?或许,在腾讯推出微信的第一版,在《斗罗大陆》第一章发布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到它们定义了现代人的另一种生活——浅阅读:几十秒便可读完的推送,配上明亮的高清大图,成为不少人的全部阅读内容。
  我从不相信“浅阅读”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认真的“阅读”。“震惊!刚刚曝光!”“不转不是中国人!”这样的标题几乎充斥了朋友圈的每处空白,不过我常在想,一个由“人生真谛”和“内幕消息”填塞的朋友圈究竟有多少真朋友。点开一篇消息,我们用大拇指划动几下便阅毕,整个过程当然轻松,而且似乎获知了什么。然而在读完另一篇推送后,你可否还记得方才知道了什么呢?——脑中空空如也吧。所以不断重复的“点开——翻页——关闭”机械循环,就像是用手捞起水中的月色,徒然捧在掌心看它流逝。“信息”唾手可得,“意义”踪迹寥寥。
  我渴望在一个风清气爽的午后,能翻开唐人、宋人的诗词集,粗粗读罢再细细品尝。偶然瞥见一个动我心弦的句子,半日清闲便换作了一瞬恍然。只有在李太白酒剑随心的流浪,晏小山落花微雨的低语中,才能悟到一丝阅读的深意吧:不是纸上快餐,而是浅斟低唱;不是信息洪流,而是心游萬仞。工作和生产线总在提速、升级;但是阅读,快不得,也浅不得。
  在统计物理中有一个“信息熵”的概念:每摄取一点信息,熵都将增加,而熵增只会使系统愈加混沌和无序。原来百年之前的科学家早已知道:过多的信息并非知识,而是造成混乱的根源之一。何止物理学呢?浅阅读连同所裹挟的斑驳杂色的信息冲刷着我们,信息才留下几许?我们自己的专注和思想又能存活多少?
  我无意批判浅阅读,因为它是属于我们时代的必然产物,我也不愿成为古代的卫道者。我见过许多优秀的网站和推送作品。在混浊的数据海洋中,有的科普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量子力学,也有的文学爱好者不断推送古籍资源以饷同好——他们是这片海洋中清澈湛蓝的港湾。但正如那位科普作者所说:“好的作品应该让你心生向往,我不希望你在读了我的文章之后只是哈哈一笑。”
  是的,请浅阅读以深阅读为依靠,就像看过十篇浅显的科普短文也不及拿起纸笔啃下几页高等数学。浅阅读不该是万花筒,幻光流转明灭,引人迷失;它应该是望远镜,透过它,便在现世中又望见另一个世界。
  愿浅阅读再深一点、深一点,使人有心凝望星空。
  (编辑:王莹)
其他文献
清晨初醒时,一缕阳光刚好照射在我的窗台,抬头望去,是久违的湛湛青空。时间仿佛驻足在这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又转瞬即逝。  此刻,我呆呆地坐在窗前,而有些人、有些事却永远地停留在了昨天。大地归咎于人,惩罚那些不知足的人们,然而却有多少无辜的人们为此付出了生命。  连日来,那些冰冷、灰暗,不断往上攀爬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而背后掩藏的是多少弱小生命的消逝?在这漫长的冬季,我的泪水滑落,窗外的风仿佛唱起了冬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生活中,处处有局限。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局限。  写作指导  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局限”。第一句讲述了局限在生活中的普遍性,第二句限定了局限的概念,我们通常认为看不见是局限,却忽略了看得见也是一种局限,从而证明“生活中,处处有局限”的合理性。  虽然这两种局限看起来是并列关系,但若侧重写后者应当更有深度。可恰
春柳如烟,行尽江南山水千里,沿着石板,小巷深浅间,轻轻推开掩着的门扉,遇见一场传承的宴会。  旧时人们生活的许家山,躲在青石灰瓦的老房子里,那是爷爷奶奶生活了一世的地方。大大小小几百座石屋,依山而布。阳光投在石巷里,石屋的阴影高大而沉重,如古老的青铜器一般,古朴而有诗意,仿佛是把上几个世纪的时间都凝固在了这古老而沉默的山村石屋群中。  在江南濡湿的空气里,岁月打磨着青石的棱角,却带不走它守护的记忆
曾有这样一道研究生考题:表现一个村庄,却没有具体的房子;表现一个树林,但没有一株具体的树。有人说,这是提醒我们不要谨毛失貌,谨慎拘泥于局部而损毁全貌。我却读出别出心裁打破惯常的惊喜和豁朗。  常见画作中的村庄,多半是高墙低垣、黛白相间的错落房屋,一条清溪穿桥而过。可不可以不见房舍也成村庄?自然不难,青山为怀,层层黛瓦之上,缕缕炊烟蒸蒸而起,又有谁人不识那一管管炊烟下把酒围炉构建的安详村庄?  规以
给城市留出黑天空,这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所涉及的正是人与自然这一古老而恒久的命题。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当下的城市建设,在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上显然已无问题。但人却不只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的需求,比如对星空的想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在不久之前还身处乡村社会,如今生长于城市,对城市似乎很熟悉,却难免以乡村思维想象城市的原
时间以最残酷又让人不得不接受的方式,淘汰一切过往,向前如潮水般推进着。  夏日狂野地抗拒着,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愤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正如赫尔曼·黑塞在《夏日终曲》中所写,没有事物能强大到与时间抗衡,吾长念万物皆有终了,离合有时,何物不朽。  当时间的车轮一点点碾压过去,从前的事、现在的事、以后的事,似乎满满的,又空无一物。原来,
杨丽萍曾接受采访。在她的练功室,有人问她:“你这么瘦,每天吃多少食物?”  她打开自己的饭盒:一小片牛肉,半只苹果,一个鸡蛋。这就是她的午餐。并且,还是在高强度、不间断的舞蹈训练时,所食用的午餐。  继续问:“饿不饿?”  她答:“热量已经够了。你看我还不是照样跳舞,从没有倒在台上。”  看到此处,一个词跃然而出:自律。她已经通过理智分析,把自律意识融入自己的血液了,成了自动遥控器,成了一道心理程
本期赛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人对格子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学开始习字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这种源远流长的练习不仅是练字方法,其实隐含着一种思维训练和规矩培养。汉字方方正正,书写也要规规矩矩。潜移默化中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端端正正,不能出格。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为格律,修吾身,养吾性;为格物,坚吾志,诚吾心。框,为格局,修身养
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收到一笔20万元的捐款。这笔捐款来自该校83岁的退休教授肖鑫和,熟悉他的人常常笑称他为“抠门教授”。  原来,肖鑫和当年也是一名贫困学生,对于贫困有着切身的体会。  1959年,肖鑫和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学习的时候,是学校的第四届学生。当时学校建设刚起步,校园里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饭堂、教室、大礼堂都在简陋的竹棚大平房里。  “起初,学校生活特
选材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李渔曾说:“作剧如裁衣,其初以完全者剪碎,其后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难,全在于针线缜密。”这“凑成”过程的首要步骤便是选择碎片材料的功夫。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虽然素材只是论证的凭借,但所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绝江河”,优质素材也可以为论证锦上添花。然而,各省的阅卷最突出的反馈意见即考生用例陈旧,撞车率高。要想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想他人之所未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