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教授” : 45元单车骑25年、捐款近70万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nihao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收到一笔20万元的捐款。这笔捐款来自该校83岁的退休教授肖鑫和,熟悉他的人常常笑称他为“抠门教授”。
  原来,肖鑫和当年也是一名贫困学生,对于贫困有着切身的体会。
  1959年,肖鑫和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学习的时候,是学校的第四届学生。当时学校建设刚起步,校园里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饭堂、教室、大礼堂都在简陋的竹棚大平房里。
  “起初,学校生活特别好,鸡粥、蛋糕、肉包、鱼……伙食国家全包。但是过了几个月,经济困难导致我们只能吃小球藻、米饭、甘蔗渣,有些同学水肿了,常常吃不饱。”回忆起刚入学的往事,肖鑫和不由得感慨,“还好,这个艰苦的时期很快过去了。回想起来,现在我们很幸福,应该好好珍惜。”
  走过艰苦岁月的他,懂得厉行节约、回报社会,这也是他坚持捐助助学基金,为贫困学生解决困难的初衷。
  大学毕业前,肖鑫和在黑板报的宣传栏上写了一首《志愿之歌》,他把一生志向浓缩在这首长诗当中。回首半个世纪的中医学生涯,他说,“我的一生,都在尽力把医疗、教学和科研这三者融为一体。”
  1965年7月毕业后,肖鑫和被分配到广东省卫生厅慢病处,报到后立即去肇庆地区新兴县开展工作,这一干就是19年。19年后,由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开设气功教研室,肖鑫和又回到阔别已久的学校,专注教学和临床工作,直到退休后还坚持出诊,依然奋战在医疗一线。“自从‘广州中医学院’改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之后,学校发展越来越快了。”他表示,学校教学大楼拔地而起,附属医院新修扩建,大学城校区也建成规模,很多仪器、设备配备齐全,师资队伍持续扩大。
  “我用半辈子亲历、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蓬勃,我还将一直奋斗到生命的尽头”。(选摘自北青网)
  适用主题:奋斗;专注;工匠精神;感恩……
  素材链接:
  钢铁院士崔崑:累计捐上千万元,一件衬衣却穿30年
  2016年,95岁的钢铁院士崔崑又拿出180万元注入“勤奋励志助学金”。崔崑院士的事迹在网络上“圈粉”无数。有师生感慨:“材化侠侣,国之栋梁高风亮节,钦佩不已”“这样的人才是该追的星”。
  在科研领域勤奋治学的崔崑院士夫妇生活中十分勤俭,崔崑院士的一件衬衣穿了30年,他们多年来省吃俭用将积蓄变为一笔笔助学资金。
  学生运用示例
  日本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面对世人的赞誉和好奇他是如何做出这般美食的时候,总是会淡淡回应这样一句话:“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只是每天用不同的油。”
  这几年工匠精神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挂在所有人的嘴上,也有很多人对于工匠精神给出解释。而在我看来,其實这样的定义不需要多么宏达,所谓的这一份难得匠心,也许就正如像早乙女哲哉这样的人在小作坊中,由滴滴汗水凝聚而成,饱含匠人的技艺和期待。也因此我们所敬仰,所信奉的工匠精神,无非是平凡之中的精华,黯淡之中的明亮,迷茫之中的执着,而这小小的执着,正象征着它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用心诠释人生”的精髓。
  就好像“抠门教授”肖鑫和25元的单车骑了悠悠45载,“钢铁院士”崔崑一件衬衣穿了30年,可最后他们都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资助贫困学生求学。也许对大部分人来说,工匠精神不过是手工艺人或是靠技艺过活之人的优良品质,可其实不论个人的身份是否为工匠,我们都要有一股专注、投入、不甘失败的气魄,也应拥有造福群众,洁身自好的品质,就好像上述两位尊敬的老师,有着对工作的执着,对学生的爱护,对大爱的诠释。而这样爱护他人,服务社会,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新时代对传统美德所赋予的新的内涵,也是我们新时代青年需要坚守的追求。
  ——浙江省新昌中学 王卓越《感身边匠心独具,留一份美德传承》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滴墨水滴入裝满清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整杯水都会慢慢变成黑色;将两滴墨水同时滴入温度不同的两杯水中,盛有热水的这杯就会先变成黑色;但放置一段时间后,无论是之前的热水杯还是冷水杯,其水里的黑色均慢慢沉淀,水杯中上层的清澈渐渐显露……  现实世界中,这滴墨水常常是生活中的污浊、卑鄙或黑恶,也可以是人生中的苦痛、艰难和挫折,还可以是人与人
采访花丝镶嵌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时,这位在业界被尊称为“程观音”的女士,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干我们这一行,新手与老手的区别在哪里?手法的精细娴熟,还是对工具的创造性运用?都不是,说到底,是对呼吸的控制能力。  花丝镶嵌这种工艺,在影视剧中我们见过不少。皇后的凤冠,嫔妃的金簪,皇帝放在书案上的文房宝车,都是这种精细工艺的结晶。这种古老的黄金工艺的烦难之处,一是备料,二是焊接,三是填丝。每一步,
清晨初醒时,一缕阳光刚好照射在我的窗台,抬头望去,是久违的湛湛青空。时间仿佛驻足在这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又转瞬即逝。  此刻,我呆呆地坐在窗前,而有些人、有些事却永远地停留在了昨天。大地归咎于人,惩罚那些不知足的人们,然而却有多少无辜的人们为此付出了生命。  连日来,那些冰冷、灰暗,不断往上攀爬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而背后掩藏的是多少弱小生命的消逝?在这漫长的冬季,我的泪水滑落,窗外的风仿佛唱起了冬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生活中,处处有局限。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局限。  写作指导  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局限”。第一句讲述了局限在生活中的普遍性,第二句限定了局限的概念,我们通常认为看不见是局限,却忽略了看得见也是一种局限,从而证明“生活中,处处有局限”的合理性。  虽然这两种局限看起来是并列关系,但若侧重写后者应当更有深度。可恰
春柳如烟,行尽江南山水千里,沿着石板,小巷深浅间,轻轻推开掩着的门扉,遇见一场传承的宴会。  旧时人们生活的许家山,躲在青石灰瓦的老房子里,那是爷爷奶奶生活了一世的地方。大大小小几百座石屋,依山而布。阳光投在石巷里,石屋的阴影高大而沉重,如古老的青铜器一般,古朴而有诗意,仿佛是把上几个世纪的时间都凝固在了这古老而沉默的山村石屋群中。  在江南濡湿的空气里,岁月打磨着青石的棱角,却带不走它守护的记忆
曾有这样一道研究生考题:表现一个村庄,却没有具体的房子;表现一个树林,但没有一株具体的树。有人说,这是提醒我们不要谨毛失貌,谨慎拘泥于局部而损毁全貌。我却读出别出心裁打破惯常的惊喜和豁朗。  常见画作中的村庄,多半是高墙低垣、黛白相间的错落房屋,一条清溪穿桥而过。可不可以不见房舍也成村庄?自然不难,青山为怀,层层黛瓦之上,缕缕炊烟蒸蒸而起,又有谁人不识那一管管炊烟下把酒围炉构建的安详村庄?  规以
给城市留出黑天空,这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所涉及的正是人与自然这一古老而恒久的命题。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当下的城市建设,在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上显然已无问题。但人却不只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的需求,比如对星空的想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在不久之前还身处乡村社会,如今生长于城市,对城市似乎很熟悉,却难免以乡村思维想象城市的原
时间以最残酷又让人不得不接受的方式,淘汰一切过往,向前如潮水般推进着。  夏日狂野地抗拒着,那临死前的狂怒,那壮烈的愤恨,那挣扎不屈,令人胆战心惊,然而,一切终是徒劳,几番狂啸后,夏日终究无助地消逝了,正如赫尔曼·黑塞在《夏日终曲》中所写,没有事物能强大到与时间抗衡,吾长念万物皆有终了,离合有时,何物不朽。  当时间的车轮一点点碾压过去,从前的事、现在的事、以后的事,似乎满满的,又空无一物。原来,
杨丽萍曾接受采访。在她的练功室,有人问她:“你这么瘦,每天吃多少食物?”  她打开自己的饭盒:一小片牛肉,半只苹果,一个鸡蛋。这就是她的午餐。并且,还是在高强度、不间断的舞蹈训练时,所食用的午餐。  继续问:“饿不饿?”  她答:“热量已经够了。你看我还不是照样跳舞,从没有倒在台上。”  看到此处,一个词跃然而出:自律。她已经通过理智分析,把自律意识融入自己的血液了,成了自动遥控器,成了一道心理程
本期赛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人对格子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学开始习字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这种源远流长的练习不仅是练字方法,其实隐含着一种思维训练和规矩培养。汉字方方正正,书写也要规规矩矩。潜移默化中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端端正正,不能出格。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为格律,修吾身,养吾性;为格物,坚吾志,诚吾心。框,为格局,修身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