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合理看待罗斯福新政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们通过史料了解历史,史料实证是客观全面认识历史的重要保障,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特别重要,本文从史料分类、史料甄别、史料观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来说明,以课例的方式来探讨。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 史料实证 课例
  核心素养不仅是国际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新课标的重大突破和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意在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历史认知逻辑,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即(课程目标)。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性的就是“史料实证”。新课标详细地阐明了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目标要求和评价层次。而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便是广大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以“史料实证”评价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在组织学生进行史料研习时,笔者根据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这个主题内容,给学生提供多种类型、多重视角和不同层次的相关史料,如罗斯福认为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可以使“人们重返工作岗位……得以购买更多的工农业产品。”[1]而摩根索则认为“我们的失业率还跟八年前一样高,而且还有巨额的债务要偿还!”[2]
  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史料进行分析。
  首先是史料甄别这一操作步骤:
  这两份史料一份出自于1938年塞缪尔·罗森曼编著:《富兰克林·D·罗斯福公共文件与演讲集》,一份出自于摩根索1939年的日记。从时间来看,都属于当时发生的,虽然罗斯福那份是别人整理的,但是公共文件和演讲集应该是能较好的反映罗斯福的观点,这两份均可算是一手资料,较为准确的反映了罗斯福和摩根索的看法。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和对比,发现史料间的异同及特点;通过研读史料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的分歧点在于这个法案能否促进就业。当然,我们要考虑到立场问题,罗斯福本身就是主张新政的,于情于理会支持《国家工业复兴法》,评价时也主要以积极为主。而摩根索是当时的内阁成员,是罗斯福的好朋友,很多时候都是支持罗斯福的,这样看来立场差不多,为何他会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上这么绝望的话呢。在这一层次,我们似乎觉得摩根索的看法更为客观和可靠。但是空口无凭,我们无法进一步论证。所以笔者引用了失业的数据来说明。
  第三,引导学生在不同史料中,从不同角度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
  失业数据共有四则材料:一份是美国人口统计局的“八年后的1939年,……失业美国人的队伍延长了”[3],第二份是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09年提出的“到1935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之时,美国的工业产值比1933年5月高出22%。”[4]第三份是人民版必修二的课本“1936年底,失业人数虽仍保持在高水平,但比1932年减少了一半。”[5]
   材料四:
  笔者给出了四则材料,要求同学通过阅读材料,分组讨论,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老师的设问,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因此,笔者设置问题如下:
  (1)你支持罗斯福还是摩根索,请用史料加以证明。
  (2)请辨析史料,并总结出史料运用的原则。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和归纳,派出代表各自进行陈述,老师加以引导,学生更愿意相信哪则史料,这就涉及到史料运用的原则。
  史料首先要注意出处,材料四的图表没有出处,令人存疑,但是教师在选取这则史料时有对照过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是比较客观真实的史料,材料一是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数据,美国官方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客观。材料二虽是出自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而且时间是2009年,作为中国都能阐述《国家工业复兴法》 对缓解失业的贡献,相对来说比较客观。材料三是出自于人民版必修二,作为中学生的教材,我们其实是存疑的,因为教材选取的史料是为了佐证教材的观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作为部编教材,其史料来源是比较可靠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史料运用的第一个原则是真实性。
  实证的前提是史料的真实可信,我们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一点,史料必须是“真”的。正如 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十批判书》中写到:“无论做什么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固然酿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用比缺乏材料更威胁。”[6]
  其次,看内容: 材料二、三、四对美国的失业人口统计都是曲线的,不同时间有所变化,而材料一仅是针对1931和1939年的比较,没有注意到中间的变化,况且《国家工业复兴法》1935年就被宣布违宪了,1939年的数据显然不适合说明这个问题。1935—1939年发生的其他方面的事情如给企业收取高额税收等也是造成企业破产,人民失业的重要原因,所以失业的变化不能用39的数据来说明《国家工业复兴法》对解决就业率的影响。这体现出史料运用的第二个原则是完整性。在教学中我们须注意史料的完整性,理解史料的上下文含义,不可断章取义,违背史料的原始本意。
  为了更客观的认识罗斯福新政,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又引用另外几则材料来说明:
  材料九:哈佛大学另一位经济学家爱德华·钱布林所说:“人为地提高工资,无疑强化了以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工资水平如果非正常提高,肯定会对那些本应该受益于这个制度的人造成傷害。”[7]
  ——鲍威尔,《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蠢事》,第118-119页
  材料十:那些试图保住工作的无技术工人的困境,让众议员卡尔·马普斯尤为不安。他曾经说:“这部法律(《最低工资法》)将进一步增加失业,而不是就业。它肯定会增加失业,除非所有的人类经验都反过来。”……马普斯援引1918年初在华盛顿通过的《最低工资法》的例子:那个法律刚通过不久,《华盛顿邮报》就谴责说,数十个女工和无技术工人因此被当地的旅馆辞退了[8]。
  ——伯顿·W·小福尔索姆著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目前的实验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提出一些创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 自主探索 试错  引言  物理实验是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物理现象的一种途径,物理实验不同于物理概念的记忆,需要较强的实践操
【内容摘要】所谓“开放式”习作教学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习作环境,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尽情发挥。本文作者针对“开放式”习作教学进行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开放主题 开放选材 开放阅读 开放讲评方式  所谓“开放式”习作教学中的“开放”,不是放任,开放就是将习作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的条条框框去掉,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习作环境,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尽情发挥。因此,开放习作要
【内容摘要】初三是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学段,是学生迈向更高学府的重要时期,由于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变得更加敏感,情绪不稳定,给班主任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此时坚持正面教育,放大学生优点,忽视学生缺点,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使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浪子回头”。  【关键词】正面教育 初三学生 班主任  相对于反面教育而言,正面教育往往给人打气,
【内容摘要】初三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初三学生马上就要面临中考,而中考直接决定着学生以后的未来发展。所以,在中考的压力下,如何做好初三语文的复习工作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极度关心的问题,好的复习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基于此,本文就对初三语文复习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初三语文 复习 有效性  我们都知道,语文作为初中教
【内容摘要】新课改理念融入教学的今天,我们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物研究性课堂来说,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对于研究性课程来说,它不仅可应用与高中生物,同样也可以应用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学习。若是单将其作为一门单独学科来说,研究性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大家通过自我实践进行收集、调查、分析、信息综合,从而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同时也让大家学会学习,
【内容摘要】在高中阶段我们倡导新课改理念,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高中数学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生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有助于牢固的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翻转课堂 实效性 高中阶段 信息技术  时代高速发展,教学网络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高中数学,是机遇也是挑战,比如信息多媒体教学、
笔者从事初三化学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每年在讲到《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都是先用有代表性的固态NaCl、NH4NO3、、NaOH来做溶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情况,然后进行理论分析,并归纳、板书形成对比:  (1)  溶解的过程 扩散过程 吸热  水合过程 放热  (2)  NaCl溶于水 Q吸≈Q放 温度不变  NH4NO3溶于水 Q吸>Q放 温度降低  NaOH溶于水 Q吸Q放,物体温度
【内容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所教授的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整合,选取合适的内容对教材深度加工,合理设计课程,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材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材 课本资源 历史学科 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领悟新教材观、读透新教材教参,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和关键。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都
【内容摘要】德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德育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现阶段,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成为德育工作的迫切需求。部分学校在德育教育中采取家校共育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主要研究家校德育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希望给学校提供借鉴经验,保证德育教育顺利开展,推动德育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 家校共育 创新  德
【内容摘要】在每个阶段的教学中,都应坚持“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高中化学教学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理念。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中化学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使得高中化学的各个教学环节相脱离,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本文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含义进行分析,并就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