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考验语文基本功十分重要的标准之一。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由于学生学习水平之间的差异,会出现学困生的阅读能力较为低下的现象,这也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觉得头疼的事件。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农村小学针对学困生的阅读教学也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并且也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差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及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
由于农村小学的家长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加之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对于孩子的关注度较少,也导致很多学生成为了学困生。作为教师来说,需要针对学困生阅读能力较差的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提高自身的整体语文素养。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学困生产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自身。首先在学习方法方面有所欠缺,加之学生本身基础就较差、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识字的能力跟不上,由此导致阅读效率低下;第二是很多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很多孩子对于学习并没有兴趣,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不听课等等问题,由于学困生成绩较差,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斥,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第三就是学生个体的差异,由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
(二)家庭背景影响
有一些家长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很多孩子只有考到高分才是真正的学习好,认为看课外书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的思想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2]。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以及理解,家长这样的做法也严重地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的教育方式集中于班级授课制,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很多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很多学生针对班级授课制这种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严重的排斥反应,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激发阅读动机
学习的动机也是学生学习最根本的发展动力,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对于学困生来说,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选取一些较为有趣的故事,可以借助字词以及图画的结合有效地降低阅读内容的难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便能够很快地融入到阅读中,激发阅读的兴趣。例如,针对三年级的学困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面临着一些没有兴趣的问题,教师便可以选取一些有意思的绘本,帮助学生阅读,提高其对阅读的兴趣;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困生的阅读情况,每天进行激励,经过长时间的表扬以及鼓励,学生就能够很好的增强对阅读的兴趣,促进良性循环。
(二)因材施教
很多学生由于并未掌握良好的阅读形式以及学习方法,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跟上同学们的脚步,成为了学困生。因此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也应当结合语文教材的具体特点,开展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首先可以在阅读之后开展的小组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来帮助学困生增强对阅读内容的了解,提高其閱读能力,也是阅读最为本质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根据班级内的具体实际情况,减少学困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异,例如可以在班级内组织一些语文知识竞赛,考察学生对于成语古诗方面的积累程度,或者是举办一些有意思的演讲比赛以及读书分享会等等,像这样的阅读活动开展次数增多以后,也能够在每一个孩子心中建立起阅读重要性的概念。
增强学困生的阅读水平,教师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反馈。例如每天上课前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阅读分享,或者是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一些书籍,通过学生们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便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支援,教师也需要利用好家校之间的合作,宣传学生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改变家长对于阅读的看法,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发挥家长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上的作用。只有利用了家长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完成之后布置一些能够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水平的作业,让家长以及学生共同进行完成,并且也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家长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合理的评价机制
学困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一定的自信心,甚至存在着较严重的自卑现象,他们表面上可能对于学习成绩并不是十分的在乎,但其实在内心之中,特别在乎别人对于自身的评价。如果教师针对学困生评价的过程中,说出了一些不当的言语,很有可能会使得学生真正变成一个破罐子破摔的人;而如果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一些现象,采取合适的评价手段,便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水平。
在针对学困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困生的积极点,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更加的多元化,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概括这个学生的表现,使其能真正地了解学困生。
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同样是针对学生的课外朗读,学困生只要能够简单地将课文读准确,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获得老师的表扬;对于同样是讲故事来说,学困生只需要能够简单地把故事的时间地点说清楚就可以了,这样对于学生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增强其自信心。学生有了信心,才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学困生阅读水平较差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除了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特点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以外,还必须要结合家长的帮助,只有在两者之间共同的努力下,才能够从本质上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且爱上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谭乐宽.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72.
[2]邓云珊.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调查以及转化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6.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阅读能力
由于农村小学的家长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加之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对于孩子的关注度较少,也导致很多学生成为了学困生。作为教师来说,需要针对学困生阅读能力较差的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提高自身的整体语文素养。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学困生产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自身。首先在学习方法方面有所欠缺,加之学生本身基础就较差、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识字的能力跟不上,由此导致阅读效率低下;第二是很多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很多孩子对于学习并没有兴趣,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不听课等等问题,由于学困生成绩较差,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斥,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第三就是学生个体的差异,由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
(二)家庭背景影响
有一些家长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很多孩子只有考到高分才是真正的学习好,认为看课外书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的思想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2]。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以及理解,家长这样的做法也严重地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的教育方式集中于班级授课制,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很多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很多学生针对班级授课制这种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严重的排斥反应,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学习,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激发阅读动机
学习的动机也是学生学习最根本的发展动力,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对于学困生来说,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选取一些较为有趣的故事,可以借助字词以及图画的结合有效地降低阅读内容的难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便能够很快地融入到阅读中,激发阅读的兴趣。例如,针对三年级的学困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面临着一些没有兴趣的问题,教师便可以选取一些有意思的绘本,帮助学生阅读,提高其对阅读的兴趣;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困生的阅读情况,每天进行激励,经过长时间的表扬以及鼓励,学生就能够很好的增强对阅读的兴趣,促进良性循环。
(二)因材施教
很多学生由于并未掌握良好的阅读形式以及学习方法,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跟上同学们的脚步,成为了学困生。因此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也应当结合语文教材的具体特点,开展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首先可以在阅读之后开展的小组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来帮助学困生增强对阅读内容的了解,提高其閱读能力,也是阅读最为本质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根据班级内的具体实际情况,减少学困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异,例如可以在班级内组织一些语文知识竞赛,考察学生对于成语古诗方面的积累程度,或者是举办一些有意思的演讲比赛以及读书分享会等等,像这样的阅读活动开展次数增多以后,也能够在每一个孩子心中建立起阅读重要性的概念。
增强学困生的阅读水平,教师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反馈。例如每天上课前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阅读分享,或者是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一些书籍,通过学生们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便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支援,教师也需要利用好家校之间的合作,宣传学生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改变家长对于阅读的看法,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发挥家长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上的作用。只有利用了家长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完成之后布置一些能够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水平的作业,让家长以及学生共同进行完成,并且也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家长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合理的评价机制
学困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一定的自信心,甚至存在着较严重的自卑现象,他们表面上可能对于学习成绩并不是十分的在乎,但其实在内心之中,特别在乎别人对于自身的评价。如果教师针对学困生评价的过程中,说出了一些不当的言语,很有可能会使得学生真正变成一个破罐子破摔的人;而如果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一些现象,采取合适的评价手段,便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心,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水平。
在针对学困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困生的积极点,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更加的多元化,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概括这个学生的表现,使其能真正地了解学困生。
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同样是针对学生的课外朗读,学困生只要能够简单地将课文读准确,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获得老师的表扬;对于同样是讲故事来说,学困生只需要能够简单地把故事的时间地点说清楚就可以了,这样对于学生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增强其自信心。学生有了信心,才能够真正地学到知识。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学困生阅读水平较差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除了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特点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以外,还必须要结合家长的帮助,只有在两者之间共同的努力下,才能够从本质上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且爱上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谭乐宽.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72.
[2]邓云珊.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调查以及转化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