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即之:宋书殿军亦雄强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drm225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即之是南宋后期重要的书法家,他鼎故革新、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改变南宋衰落书风,称雄一时,有『宋书殿军』之誉。
  一种艺术形式总会随着社会的兴衰而起落,书法也不例外。
  南宋末年,随着国势衰微,书法艺术也人才凋零,日渐低迷。张即之(1186—1266年)的出现犹如一颗启明星,为即将没落的南宋书坛带来一线曙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独传家学宗晋唐
  张即之,字温夫,号樗寮(音chūliáo),原籍历阳(今安徽和县),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他的出身非同一般,一出生骨子里便已经有书法家的基因。
  张氏家族为名门显宦,世代善书。唐代著名诗人张籍不仅诗写得好,书法也非常棒,《宣和书谱》评张籍书法云“观夫字画凛然,其典雅斡旋处,当自与文章相表里”。张即之就是张籍的八世孙,他的父亲张孝伯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亦善书法,有《辇下帖》存世。他还有个厉害的伯父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被宋高宗钦点状元,官至显谟阁直学士,是南宋前期著名书法家,其书法“笔力雄健,骨相奇伟,风格飘逸,气质清劲,并能自出新意”,盛行于时,备受推崇,可惜英年早逝,在张即之出生之前就去世了。
  受家庭熏陶,张即之自幼便学习书法,并能“独传家学”,继承伯父张孝祥遗风,能作擘窠大字,而且字愈大效果愈佳。他以张孝祥书法为基,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师米芾,进而参悟晋唐法帖,在继承前人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而后大胆创新,在书法中参以禅宗哲学思想,最终自成一家体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书法风貌。尤其在楷书方面,他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虽然不能与欧、颜、柳等大家相比肩,但在宋代尚意书风盛行、以“二王”行草为主流的书法环境中,能写好楷书继承晋唐之风的人寥寥无几,因而显得尤为突出。
  小楷端严写佛经
  张即之以父荫官两浙转运使,后举进士,进入官场,史书说其“政绩茂著”,官至直秘阁学士,后因看不惯官场腐败,无心仕禄,50岁左右便致仕归隐,自适园池之乐。张即之交游广阔,朋友中不乏当世高僧如笑翁、释道璨、大歇等,受这些人的影响,他整日以翰墨为佛事,抄写了大量佛经。在抄写之前,他必然精选最佳版本。抄写过程中,对经卷内的生僻字予以鉴别注音。抄写完毕,还会用剩余的纸写一段“读后感”,以表达对佛法的虔诚,俨然如遁入空门的佛家弟子。他参透了世俗,亦参透了书法,其书超然颖悟,神动天随,达到了至高境界。
  张即之的楷书作品分为小楷和榜书两种,小楷以佛经为主,且传世作品颇多,代表作有《佛遗教经》《金刚经》《度人经》《华严经》等10余种,其中年代最早者为淳祐元年(1241年)56岁时所书经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最晚者为宝祐三年(1255年)70岁时所作《佛遗教经》。14年间虽然书风没有大的变化,但《佛遗教经》运笔技巧相对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更加娴熟老辣,个性突出,堪称其晚年写经精品。
  《佛遗教经》为纸本长卷,纵29厘米,横867.9厘米,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佛遺教经》是禅宗初学者入门必读“佛祖三经”之一,内容为释迦牟尼涅槃前最后一次说法的记录。从书写技巧来看,张即之的写经小楷有别于前代写经作品,最明显的是笔画上的变化。张即之融合多种技巧对小楷书写技法进行了大胆改造,笔画短促有力,加强线条粗细变化,强调主笔的厚重,即便在一个字中,笔画粗细也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从而在保持小楷隽秀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分粗放和端严。在书写时其行笔往往逆入平出,中锋为主,兼以侧锋,结体有颜体笔意,方正开阔,而笔画往往短促有力,初放即收,点到为止,没有太多舒展。这固然是受界格的限制,为了保持字势的统一和整齐,却因字的笔画对比和内部空间的调整而增强了整体效果的变化,摆脱了以往经文书写的模块化和单调性,呈现出精致端严又富于变化的艺术特征。
  张即之的小楷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与其独特的书法理解和刻意变革是分不开的。有人评其书写过于刻意,甚至以“恶札”称之。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刻意才使得其书法与众不同,如果一味模仿前人,不能出新,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张即之所追求的正是在刻意之中生发自然意趣,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境界。
  榜书雄强八面锋
  综观宋代书法作品,多以小字书札为主,能写大字者也就黄庭坚、赵佶等寥寥几人,而能写大楷榜书者,唯张即之一人而已。
  张即之大字楷书代表作有《待漏院记》《双松图歌》《杜甫诗卷》等,与其小楷风格迥然不同。写大楷与小楷在结体、运笔及书写过程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有些人小楷写得好,但是一写大字就会变得松散无力;有些人大字写得好,一写小字就会拘谨纠结。两者能兼顾的人不多,能各具特色的更少,而张即之做到了两全其美。《待漏院记》是其大字楷书的代表。此卷每字大如碗口,每行只有三字,字体取颜字之宽博方整,笔画粗壮雄健,粗细对比强烈,行笔一改楷书的平直,时呈波折,流畅跌宕。
  张即之大字楷书善用秃笔与飞白,往往融合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数家用笔特点,呈现出古雅雄强的特征。比如其竖画有时如颜体粗厚有力,有时如柳体纤细挺健;转折有时如柳体方正瘦硬,有时如颜体圆润饱满;结体有时如颜体开阔,却又有欧体的险绝;出锋有时如颜体稳健厚重,有时如米芾八面出锋。张即之大楷保留了小楷笔画对比强烈的特征,运笔果断迅速,以破笔之法呈现飞白效果,笔意欲断还连。每个字都出现枯笔,飞白恰到好处,突出了筋骨的力量感和书写的速度感。他的大楷是以颜体为依托变化而来,骨力遒劲,字字分明,下笔清爽而不落俗套,不讲求平正统一、端严整齐,而是让秃笔自然顿挫,飞白斜掠,形同浪子,不修边幅,又如米芾之“刷”字,八面出锋,气势雄强,苍茫老辣,别具一格。
  张即之大字榜书因其独特的风格“刷”出了高度,“刷”出了存在感,很多人求其题写碑铭,刻石多散布于江左一带。他为家乡题写了不少匾额,如《资寿山》《庆源》《清虚世界》等。开庆元年(1259年),他书《重建逸老堂碑并阴》立于鄞县贺知章祠堂,现在这通石碑被移至宁波天一阁内,这是迄今发现的其唯一一件刻石作品。   张即之的字还传到了日本,日本京都东福寺藏有匾额五方,即为其所题,这些榜书题字老笔纷披、清逸遒健,醇厚中隐藏着禅机,其中《方丈》被誉为匾额题字的代表作。这些字是由被誉为“南宋佛教泰斗”的无准师范禅师在其弟子圣一国师回日本后寄赠给他的。京都禅宗寺院所悬《方丈》匾额,即是依据张即之的题字摹刻下来的。
  张即之虽然被称为“宋书殿军”,但是仅就他的楷书来说,无论是抄经小楷还是大字榜书,宋之一代,足可称冠。无怪乎他与苏、黄、米、蔡及赵佶一起被列入《中国书法发展史》,被视为南宋书坛首要人物。
  行书古雅亦风流
  与楷书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张即之的行书风格算不上十分突出,但依然有其独到之处。在被“二王”书风笼罩的南宋书坛,他试图突破固有的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一方面,他继承“二王”书法的潇洒灵动,并参以苏轼、黄庭坚的结体方式予以变化;另一方面,他结合自身的理解与实践,脱开人们一直尊崇的含蓄流美,追求古雅自然、雄健磅礴的特征,以求最终摆脱“二王”书风的束缚。
  从张即之的传世作品看,其行书改革并不彻底,仍然保留了很多“二王”书风的痕迹,只不过点画上更加精致,笔画流美之外,增强了笔势变化。整體面貌依然倾向于清俊飘逸,气势上并没有达到楷书那样的雄强,但其古雅自然之风流态度,又自与“二王”不同,流露出一些个性化的特征。如其行书手札《上问帖》(亦称《与尊堂书》或《札上问尊堂》)结字强调茂密疏宕的虚实变化,行笔中锋侧锋相结合,锋势凌厉,有奇纵之姿。全篇秀逸清远,极有韵致,布白不拘一恪,行列错落有致,行气贯通,欹正相间,深得自然之妙。
  另一幅行书手札《台慈帖》变化更为丰富。此帖为张即之晚年致仕之后所书,从内容来看,是一封回应索字者的书札。当时,他的字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索字者众多,甚至连金人都花重金来求。信札中,他以年老体衰为由婉拒了索字人想要小字的请求。行文中运笔提顿明显,结字严整奇伟,布白舒朗清新,点画虚实相应,线条变化一如楷书中粗细对比强烈,正如文徵明所言“老笔健劲”,与张孝祥书风相类。
  张即之在书法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并赢得时人的普遍认可,他对晋唐书风的探讨与回归对后世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对于他的书法评价也有一些不同声音,但是并不能抹杀他对南宋书坛乃至中国书法史的贡献。客观地说,张即之当得起“宋书殿军”四字,亦足可以其雄强的姿态傲视古今。
其他文献
翰墨传情,心寄江湖。陆游的书法同其诗歌一样沉雄郁勃,以刚正端直的精神力量反抗世俗孱弱媚态,寄寓着强烈的情感,从中表露出不加矫饰、以笔写心的真实自我。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获,契丹部族建立的政权宣告灭亡。紧接着,早已对北宋虎视眈眈的金朝将领决定兵分两路,直扑太原和燕山,计划攻克东京,战争一触即发。这一年的十月十七日,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陆游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降生了。两年后,金
期刊
如何让佛像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如何在传世美器中感受大唐的盛世芳华?且看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漆器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催生了干漆夹苎工艺的产生。之后,随着唐代瓷器的普及,漆器逐渐向着华美富丽的工艺品方向发展,金银平脱和嵌螺钿工艺臻于完美,彩绘技艺更加完善,并出现了犀皮漆、雕漆、填漆、戗金等新工艺。  干漆夹苎:千年佛像的典雅神韵  步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馆的佛像展厅,多数游客一
期刊
城市无法给予的静谧,工作无法给予的放松,快节奏生活无法给予的悠然……或许这一切,都在碧山。  “你谈到碧山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和朋友闲谈时,她的这句话,把我拉回了那个记忆中的小村庄。  碧山有什么,让我朝思暮想?阳光、田野、虫鸣、微风、远山、老屋、书局……垂髫和乐、鸡犬相闻、书香四溢的碧山仿佛一个天然的定制村庄,满足了我对乡村的所有想象。  云边的小村庄  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一个大山
期刊
『有人说上海是「张爱玲的上海」,是「陆小曼的上海」……可是,我觉得言慧珠更像上海,精致、个性、张扬,正面是光彩夺目,背后是淡淡忧愁。』言慧珠的学生蔡瑶铣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还巢失凤,游园遥想牡丹亭。”这是旧时京昆界著名的一副挽联,由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撰写。据说,参加追悼会的人们看到后争相传抄,这是挽后世公认的梅派第一坤伶—言慧珠(1919—1966年)。  言慧珠是
期刊
干漆夹苎法是中国一项传统漆艺。千百年前,这项工艺漂洋过海传入日本,以这一技法制作的鉴真坐禅像现今还成为日本的国宝。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是日本知名的古寺院,始建于759年,以中国中唐建筑风格著称于世,其主持修建者和设计者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鉴真和尚。每年6月,全世界慕名而来唐招提寺的人络绎不绝,其主要目的便是观瞻该寺所供奉的国宝级文物—鉴真坐禅像。这座像每年只在鉴真生辰日的时候开放三天,故机会十分难得
期刊
善于经营、待客殷勤的客店女店主,竟然用幻术把行旅变成驴。这个黑心店主最终被客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变身为驴。这便是唐人传奇中板桥三娘子的故事。  唐代小说家薛渔思所撰的小说集《河东记》中有一篇《板桥三娘子》,主人公三娘子以经营客店为生,时常救济他人;同时,她又善用幻术,常设计谋害行旅。在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中,板桥三娘子亦正亦邪,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女性人物。  “有道”的店主三娘子  三娘子在
期刊
谈论戏曲版画,最好的例子是《牡丹亭》。这么说似乎有些奇怪,因为众所周知,《西厢记》版画纷繁多姿,应用广泛,是对社会文化渗透最深的一种戏曲版画。但《牡丹亭》版画的特点在于不多不少,是一个观察明清时期版画与戏曲互动的绝佳样本。  在当代,戏曲的视觉形象主要由舞台演剧所提供,譬如流行一时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以其简约、抽象的“昆曲新美学”,影响了世人对于戏曲的审美感受。而在明清时期,由于书籍文化的发展
期刊
古人有诗云:『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描写夜晚山灯如花,宛如春降人间。在苏州城里,因为汪筱文的存在,今人还得以看见如此缛彩繁光的人间胜景。  汪筱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灯彩行业艺术研究会会长。1945年生于苏州,从事灯彩设计与制作近60年。在掌握扎架、裱糊、剪纸、绘画等技艺的基础上,研制出“绢衣泥人”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开发出传统灯彩与现代游
期刊
从庙堂走入民间,从实用走向观赏,从简约趋于繁复,从素雅转作奢华。由宋及清,漆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有哪些变化?那些流光溢彩的漆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艺术内涵?  经过唐的繁盛,中国的手工业日益发达,促进了漆器艺术的发展。唐以降的民族大融合带来多元文化的碰撞,也为漆器艺术提供了新的创造土壤。自宋至清,漆器在继承和发展前代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种类愈加丰富,工艺日趋成熟,呈现出千文万华、百花齐放的繁荣
期刊
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从投运我国20世纪装机最大的二滩水电站到建成拥有世界最高坝的锦屏一级水电站、拥有世界最大规模水工隧洞群的锦屏二级水电站,再到建设我国涉藏地区装机和投资最大的两河口水电站、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采取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杨房沟水电站,再到打造世界最大的绿色清洁能源基地之一——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在30多年的峥嵘历程中,雅砻江公司奠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