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出将入相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81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建省福州市,有一片叫“三坊七巷”的古老街区,当地流行着一句“三坊七巷,出将入相”的俗语。千百年来,这里汇聚无数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既有“紫禁城中策马扬鞭”的帝师,又有“五子登科六子科甲”的世族,显赫高官,饱学宿儒,商界巨子,比比皆是。随意走进三坊七巷的哪一条坊巷,都能感受其中卧虎藏龙的独特魅力。那么,这一栋栋豪门深院的背后,究竟藏有怎样的玄机,让地灵人杰的奇迹如此完美演绎?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中心。包括: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自从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见证了自中原人入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浓缩了福州城市文化变迁历史,也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蕴含的多姿多彩的人文资源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见证,民俗文化的聚合体,“闽学”和闽台历史文化亲缘的重要载体。
  穿梭在三坊七巷之间,残陋的砖墙和如今美好的姿态缠绕重叠,粉墙黛瓦石板路仿佛把游人扯进岁月的沉淀里,屋檐下的石阶被滴水石穿的坑洞……亭、台、池、桥、石、花、木、林、仿佛向世人倾诉着老宅的深邃和悠久的历史。身在其中,感受到的是存在于细节之间的须臾与永恒。
  黄楼庭院中白兰的幽香,二梅书屋前的老梅树,郁郁苍苍的玉兰树,长出凤眼果的苹婆树、果香仍存的古芒果树、绿了青苔的水井,代表了海洋文明的墙头上蓝色壁画,衣锦坊的水榭戏台、七星洞、朱门与黑门、异彩纷呈的漆器、大小福州帆船……都仿佛在给一幅古朴的时空水墨画里增添着重墨浓彩。
  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里坊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千百年不变的稳定格局。它像巨大躯体中的一个个细胞组织,运转着城市的生命律动。历史的沧桑巨变,不少城市曾经的里坊制度格局荡然无存,人们只有在尘封的古籍中想象其风貌。然而,在喧嚣的现代都市群落中却有这样的“独一处”——福州三坊七巷保留了下来。
  三坊七巷始于唐末五代,历经千年,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坊巷格局;但三坊七巷并非一朝而就,而是逐渐完善的。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已提到了三坊七巷中的三坊六巷。清中叶林枫的《榕城考古略》谓,“俗有三坊七巷之名”。民国初年,郭白阳《竹间续话》亦云:“会城内有‘三坊七巷’之称,皆缙绅第宅所在也。”
  三坊七巷的形制,有人将其比喻为鱼骨与鱼刺,有人则形容为菩提树叶,或直呼为“非”字形。笔者觉得,它倒更像一片优美的棕榈树枝叶,南后街似叶片的主脉,向西伸出的三条支脉为三坊,向东生出的七条细脉是七巷。由北向南的三坊依次为衣锦坊、光禄坊、文儒坊,七巷的顺序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面积虽不大,却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其间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小黄楼、水榭戏台、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陈承裘故居、欧阳氏花厅。
  如果以单体建筑而言,三坊七巷中的建筑也许并不起眼。论规模,它不如执商界牛耳之徽商徽派建筑;论体量,它不如山西晋商大院,更无法与江南世家大族的府邸相较;但它有它的优势、它的神韵和它的品位。它是特定地域环境和文化的产物,也是福州地域历史文脉传承不绝的标志性象征物。
  从建筑的平面布局来看,坊巷内的数百座明清古建筑多是数座毗邻,每座又是多进院落。其基本形态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形制。由于居于城市的中心,为了与周边窄长坊巷格局相对应,三坊七巷古建筑大多以高耸前冲的马头墙来分隔围护而形成高墙深院、重门达落的形制。主座庭院、厅堂、居室与侧座的花厅、书房、假山园林相互辉映;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古朴典雅、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区。
  从室内空间看,三坊七巷中的许多大厝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而长的优质坚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得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为少见。
  三坊七巷古建筑的外部特征也有独到之处。江南古建筑中,绝大多数是呈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山墙,唯独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闽地特色。
  两旁进士匾额 多如市上招牌
  走进三坊七巷,眼前街景实难与千百年来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令人惊异的是它那科举神话以及由这神话所编织出的一个个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谓“三不朽”的创世人杰。三坊七巷的科举神话并非一日写就,它是千百年来世家大族文化接力的产物。
  三坊七巷中数黄巷最为古远。晋永嘉之乱,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其间,故称黄巷。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于此。黄巢起义军入闽,过福州,因闻黄璞大名,令士兵“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两江总督梁章钜等,都曾世居巷内。
  书卷气十足的光禄吟台位于光禄坊内,宋代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吟游于此,并题“光禄吟台”四宇,有好事僧人将其镌刻于石上。林则徐亦喜游吟台,晚年放鹤于此,后人勒石“鹤磴”,以记林公美举。
  “光禄吟台”并非只有名士显宦流连盘桓,深闺名媛对此地也情有独钟。著名福州才女、中国第一位女翻译家薛绍徽就常游吟于此。薛绍徽在“光禄吟台”附近的乌石山麓构楼读书,号为“黛韵楼”。道光年间郭柏苍入住此处后,其女郭拾珠姐妹与三坊七巷中的许多女眷能诗善文,常以诗文唱和往还。一些好事公子常常“贿赂”侍女以图先睹为快。时人遂将这些名娃闺秀所写诗词称为“光禄体”。
  文儒坊47号里的陈承裘创造了“六子科甲”的科举奇迹。他的六个儿子中,出了三位进士,三名举人,长子陈宝琛后来还成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声名之隆,文运之盛,无出其右;黄巷4号被人誉为“五子登科”宅第,屋主郭阶三的五个儿子全部中举,次子郭柏荫更是进士及第;光禄坊里的刘齐衢和刘齐衔号称“同榜一胎两进士”,轰动一时。三坊七巷中金榜题名者远不止这些。“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三坊七巷历代鸿儒名师造就了这里浓浓的文化氛围,因而人才辈出。   三坊七巷被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称为“钟鸣鼎食之家”之所在,“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并由此形成了历史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
  方寸之地演绎百年风云
  三坊七巷的荣耀不在承平之世,而是在积贫积弱的大清帝国摇摇欲坠之时。在中西文化的激烈冲撞之下,积聚了上千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坊七巷士人传统迸发出异常炫目的光彩,以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为代表的一批近代人杰,将他们的强国梦想和个人命运,同这片方寸之地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无不与三坊七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清代船政大臣沈葆桢,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末代帝师陈宝琛,“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翻译家林纾,著名文人陈衍、何振岱,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福州三大才女”——冰心、庐隐和林徽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杰出报人林白水……无一不是出自这里。
  “戊戌六君子”中年龄最小的林旭,家就在杨桥巷南侧的郎官巷内。他被害时,只有23岁。林旭的妻子沈鹊应是船政大臣、两江总督沈葆桢的孙女,悲伤之中,坠楼自尽。同住郎官巷的还有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97年,一个注定要影响几代中国人思想的文化巨著——《天演论》译著横空出世,开启一代新风。如今,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这样写道:“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郎官巷非因刘涛而显,而是借了严复的荣光。
  时届晚清,大清帝国千疮百孔,西北告急,东南危殆,乱世出英雄。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官巷26号大院的门口,这是他三登其门。即将赴陕甘平定边患的左宗棠心中明白,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能担当船政大任,因而力荐于朝廷,此人就是丁忧在家的沈葆桢。出山后的沈葆桢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抗日名将陈季良……
  “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杨桥巷亦因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而风生水起。广州起义前夕,抱着赴死的信念,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满合深情地写道:“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做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如今,“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的景致已不复存在,这幢老屋现已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
  黄花岗起义的消息传到福州,林家为避满门抄斩之祸,匆忙卖掉大厝,避居光禄坊幽僻的早题巷。历史的不幸却更加丰富了这座大厝的色彩。将林家老屋买下的人叫谢銮恩,他的孙女谢婉莹(冰心)日后光耀文坛,开启一代文风。冰心在其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曾深情记道:“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是非常地熟悉、亲切……”
  与冰心一样才情盖世的另一位闽籍才女林徽因,也和这大厝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阳门外琉璃厂 衣锦坊前南后街
  三坊七巷的历史如今已翻开新的一页。传统与现代,朴素与华丽,静谧与喧嚣,巧妙地融合在三坊七巷这一个时空之下,其典型的代表要数南后街了。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标志性的城市客厅,或日市民广场。福州的心脏地带就是南后街,这里自古繁华。清末举人王国瑞有诗吟道:“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早在明清时期,南后街就是福州民俗汇聚之所,为“粉墙黛瓦石板路”、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南后街聚集了老福州的五行八作,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脱胎漆器、软木画这些传统工艺,加上鱼丸、肉燕等传统小吃,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
  作为三坊七巷的中轴,翻修后的南后街充满古色古香的韵味,与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后海、成都的春熙路等相比肩。
  景因文传,境缘人胜。在周围一片林立的高楼中,三坊七巷安谧地静卧着。你若厌倦了大都市的尘嚣,侧身转入这片巷子,抖落身上的尘土,也许就能体会出别样的人生……远方的游子在不经意间随便推开哪一扇深宅大院吱吱嘎嘎的大门,都会看到老人和旧物安详地融为一体,静听斑驳的古墙上老木钟不慌不忙的敲击声,恰与远处喧闹的市井之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民间文学“三宝”
  福州的民间文学“三宝”——民谚、民谣、民间故事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应该说,所有的“三宝”都与三坊七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有迹象表明,有许多“宝”明显出自文人之手,或者经过文人润色加工,使之变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
  福州有一句歇后语“黄巷逐猪——两头走”,多用来比喻难以控制的人或事。这是三坊七巷中唯一传世的一句俗谚。黄巷是七巷中居中的一个巷,西通南后街,与三坊中的文儒坊相对,东达南街闹市最繁华的一段。黄巷的房子和其他七巷一样都很深,据传早年有的深宅大院北可通塔巷,南可通安民巷。在此巷内逐猪,当然两头走,很难抓得住。这句话十分通俗、形象、生动。
  三坊的民间歌谣更是丰富多彩,最著名的就是“前街买买灯,后街买买蚶”。这首童谣在老福州人中可谓家喻户晓,人人张口就来。早年在正月买灯、送灯、闹灯的活动中几乎到处听到这首童真十足、年味浓浓的歌谣。有人认为应该倒过来唱“前街买买蚶,后街买买灯”,因为现在的灯市在南后街呀!可是澳门路82岁高龄的赵德源老伯告诉我们:童谣中的前街实是指今之南后街,后街则是指今之闽山巷。这是因为清朝初年以前,城里的灯市实是在闽山巷,后因闽山巷灯市不断发展,小巷容纳不下,才向南后街拓展。灯市移到南后街后,闽山巷成了卖海鲜的市场。所以才唱“前街买买灯,后街买买蚶”。看来有人想把此童谣倒过来唱,大可不必了。
  此外,传说中的郑性之祭灶题诗讽世(背景吉庇巷)和陈烈题灯惊太守(背景郎官巷)的两首诗都是民歌体的。郑性之诗曰:“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陈烈诗曰:“富家一椀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椀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这样民歌体的诗句,文字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诗是由民间故事带出来的,故流传甚广,久传不衰。   民间故事:三坊七巷是福州民间故事的宝库,许多民间故事都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其中除上述陈烈题灯的故事和郑性之祭灶的故事外,还有甘国宝的故事(背景文儒坊)、黄巢贴安民告示(故有安民巷之称)和队伍熄火过黄巷的故事、荔枝换绛桃(背景安泰河两岸)的故事,等等。至于福州民间故事中没有明确说明出处和背景,但与三坊七巷有密切关系的就更多了。
  高雅娱乐的一片沃土
  三坊七巷官宦人家和文人宅第多,当然就成了高雅娱乐的一片沃土。人们有理由说福州的十番音乐早就与三坊七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清乾隆举人郑洛英诗云:“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庙里较十番。”这闽山庙就在三坊七巷深处。这是历史上十番音乐活动场所和盛况最为明确的记载。福州人介绍十番音乐时,都离不开郑洛英这首诗。
  三坊七巷中的深宅大院和那里人们的闲情逸致,为闽剧清唱和评话、伬唱的活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那里的大户人家遇婚丧喜庆或亲友聚会,常有闽剧、评话、伬唱的堂会,或道教斗堂音乐活动。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见到这些活动的倩影。当年著名的闽剧票友郑英勋、幼娣姐(大名不详)等都常聚在安民巷52号(今鼓楼文化馆)内演唱《紫玉钗》《英月起解》等闽剧名段。他们还常被邀为三坊七巷人家祝寿或其他喜事演唱。凡此种种都见证了福州的民间音乐、曲艺与三坊七巷的密切关系。当年福州著名的曲艺活动场所——郎官巷曲艺场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天天满座,是福州曲艺场寿命最长的一所。
  传统文化的坚守
  历史上的南后街,因为文人荟萃,逐渐成为以文化用品、古旧书店为主的一条街。清中叶以后,街上仅古旧书店就有20多家。还有笔墨庄、裱褙店、寿山石雕店、脱胎漆器店、文物古董店、传统硬木家具店、生漆店、花灯店等,盛况堪与北京琉璃厂比肩。其中唯一一家的裱褙店,正是创建于清代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至今已传承四代百年的福州裱褙业知名品牌——米家船。
  三坊七巷改造前,米家船在旧南后街显得很“低调”。没有花哨的招牌和抢眼的装修,140多年来,几乎一直保持着刚开张时的摆设:一张裱褙桌、一盆浆糊、两块镇纸、几张宣纸……而在重新装修整改过,商业气息日渐浓厚的南后街里,“米家船”仍用最传统的家庭作坊形式,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闽水泱泱 闽都煌煌
  位于三坊七巷文儒坊尤氏民居的福船文化馆浓缩着福州文化精髓,亦带有海洋文化因子。于造舟、于海贸、于抗倭、于封藩、于迎西学、于兴船政,无不是带有南国海滨文化的烙印,这正如中国风力帆船四大代表之一——福船的演变一样。这种尖底中宽的木船吃水深、载重大,特别容易远洋航行,是南国人拓海平疆的主要工具。
  细细观来,三坊七巷与福船,这两个历史沧桑的古老瑰宝竟分别都是闽人陆上与海上的居所,都推动了福州及福建海洋文明的历史演变,且互相糅合。时代变迁,曾经驰骋于大航海时代的福州帆船已不复存在,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也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我们不能忘记它作为千百年的历史见证,以及它所代表的古代科技发展水平。跨洋贸易,怀柔远交,平倭踏虏,它们将各时间、各空间内的文化精华包容兼并的态度组合起来,形成了闽地独特的海洋文化,曾经并将继续影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其他文献
在泉州惠安崇武镇西沙湾,有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解放军庙”,这座“天下第一奇庙”里供奉的不是神灵,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的27名烈士。它的故事在崇武几代人中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1949年9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率领的28军84师251团的官兵分乘6艘木帆船从福建东南的平潭岛来到崇武镇的西沙湾练兵,准备参加解放金门、厦门的战役。  一天上午,几架国民党飞机突然出现在祟武西沙
期刊
儿时买酱油都是拿着小瓶到食杂铺,店主打开酱油缸盖子,给舀上几勺。如今,到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同集中路一处酱油酿晒场,你能再次看见传统的酱油缸。这个地方可谓全世界最牛的晒埕,它占地4.4万平方米,有6万口传统酱油酿缸,进入吉尼斯纪录,也成为摄影家们进行摄影创作的基地。  传统酿缸岁数大  粗柳簸箕兜着浑圆饱满的黄豆,簇拥着古朴瓷实的酱缸,清幽透亮的酱油鲜香欲滴,映衬着“大世界吉尼斯”的标识。现在酿制酱油
期刊
天鹅属雁形目鸭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举止庄重、仪态优雅的大型水鸟。中国主要有三种天鹅,分别是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在荣成栖息的主要是大天鹅,大天鹅在中国古代称为“鹄”,属于大型游禽,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身长约140厘米,全身羽毛纯白色,颈部修长而弯曲,嘴基淡黄色,上嘴黄色可达鼻孔,嘴尖及下嘴黑色,脚黑色,栖息于多苇草的大型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水生昆虫和软体动
期刊
建筑巧夺天工  关帝即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被尊称为“关公”,成为民间祭祀的对象;历代帝王为了颂扬关羽的忠义精神,不断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唐总章3年(公元670年),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羽神像香火入闽,作为战士们心灵依托。宋祥符年间,赵恒皇帝召颁天下崇祀关公。当时,东山设置四
期刊
1月6日,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浙江宁波盛大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中国摄协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中国摄协分党组副书记王郑生等领导为开幕式剪彩。福建省摄协主席张宇、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潘朝阳、副主席马金焰也应邀出席了活动。  中国摄影艺术节是全国摄影界最负盛名的品牌活动。本届摄影艺术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复兴梦想、盛世和光”为主题,着
期刊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网和福州大扬影像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大扬影像杯”摄影月赛5月赛日前评选揭晓,15幅作品获奖。许德胜的《凉山的孩子》荣获一等奖,邱红珍的《牧牛人》、刘晓红的《小小篮球手》获二等奖,郭明的《冬韵》、魏斌的《全神贯注》、张崇灵的《日出》获三等奖,郭林等9位作者获优秀奖。
期刊
走近平潭流水镇“船冢”  流水镇拆船厂位于福建省平潭县东北隅突出部,在这方圆几百米的沙滩上,静静地躺着残破的木船,它们有些像是睡去,有些像是在细数曾经的风采,它们结束了往日的辉煌,等待着命运的安排。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拆船厂成了摄影爱好者创作“追忆和寻梦”题材的宝地。  这是福建平潭流水镇的一片海滩,因海滩上散布着一些造型各异,具有质感、骨感、线条美特点的破船,全国各地的摄影人纷至沓来。  平潭位
期刊
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位于东海之滨、闽浙交界,古称“沙关雄镇”,全镇22个村(居),总人口3.75 万。这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闽东乃至福建最美的海滨乡镇之一。她控扼著名天然深水良港——沙埕港的入海口,曾是我国东南沿海海关重地,是福建最早的中国海关办事处之一。  沙埕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条件良好。港湾的四周多丘陵岩岸,港域曲折而广阔,港的入口处,由北岸沙埕半岛和南岸南镇半岛构成一双由山峦连成的“
期刊
“东海蓬莱岱山岛,神仙逍遥好地方”。岱山,这座傲立于东海波涛之中的岛国城市,共有404个岛屿和126个海礁,是全国岛礁最多、最集中的海岛县。  岱山兼有山海之胜,拥有众多秀丽、雄浑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山上铺就翠绿,海里涌动金色,靠岸怪石嶙岣,近海沙滩平缓,海上突兀奇礁,空中时现海磁。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曾泛舟揽胜,纵情于山水之间,写下了“兰山摇动秀山舞”的优美诗句。岱山县是“海中之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
期刊
长汀,古称汀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明清古街店头街,是长汀四大历史传统街区之一,是古汀州城最早的商业街区,也是长汀的核心组成部分。古街前店后宅,下店上宅,集传统行业于一街市,保存丰富的历史建筑,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格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基本维持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文化活动。  半个多世纪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发出感叹:“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湖南凤凰,一个是福建长汀。”多年以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