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在我国已经鼓励推广了17年,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得到一定提升,但实施效果不明显。根本原因是以往我们垃圾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够清晰和明确,以前垃圾分类主要着眼于可回收物,有废品回收再利用系统,还有环卫系统,但两个系统没有有效衔接。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发展到成熟阶段、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指示,发出了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总动员令;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就此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017年6月11-17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直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切实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17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及省区市直属机关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按照部署,除中央和国家机关外,2020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确定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公共机构也要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他公共机构要因地制宜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作为体系化工程,呈现出链条式的递进关系,其间最基础也是最关键之处,就在于源頭的垃圾分类处理。只有个体能够实现把垃圾的家庭化分类处理后,才能实现分类投放、运输和集中处理。更重要的是,只有当垃圾分类普及化、全民化,并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与行为,垃圾分类才有坚实的基础。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无不说明,垃圾分类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是垃圾科学化处理的必由之路。垃圾分类的真正目的:实现社会资源的再生利用;有效防止污染,特别是二次污染;完善的末端处理设施;对人行为的一种教育。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如此之多,亦是国内解决垃圾问题,实施科学处理的必然选择。社会治理的高效化、环境保护的精准化,离不开垃圾分类的全民化和社会化。
瑞典、丹麦都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典范
在瑞典,人们自觉地保护环境,科学合理地处理各种生活垃圾。政府对国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他们先是把这个概念引入学校,教育孩子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再由孩子们回家后告诉大人,这样,瑞典政府仅在培养国民垃圾分类意识上就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因此,瑞典人自豪地称:“在瑞典,垃圾分类是一种传统。”
那么瑞典人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呢?在瑞典,大多数家庭有很多垃圾桶用于存放不同种类的垃圾:电池、生物可分解物、木质材料要分类;有色玻璃和其他玻璃要分类铝和其他金属要分类新闻纸和硬纸盒也要分类,这两种纸以外的纸则属另外一类。此外,瑞典人对这些垃圾进行如此细致的分类之前还要进行清洗,因为有奶渍的牛奶盒不能回收,带有标签的金属罐也不能回收。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有益于环境保护的。
垃圾处理是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应对的挑战。20年前,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超40%的垃圾被填埋,民众担心焚烧垃圾带来的空气污染。丹麦是世界上最早对垃圾处理立法的国家,在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领域享誉全球的丹麦在垃圾处理上也在创造“垃圾到能源”的童话。
丹麦的垃圾处理基本分为几步:全民行动,垃圾分类;废物不“废”,回收利用;焚烧技术,供电供暖;减少填埋,逐步消灭。减少垃圾总量,变垃圾为能源,是丹麦垃圾处理的宗旨。
鼓励垃圾分类
在丹麦,分类永远是处理垃圾的第一步。民众在家里把垃圾分为25个种类,如纸张、玻璃、电池、塑料、金属、化学品、电子产品、园林垃圾、大件垃圾、残余垃圾等,在细类上可以分成近50种送到回收站。如果不确定,在垃圾回收站会有工作人员帮助处理。
科学回收利用
丹麦实行“回收饮料瓶押金制”,如果你买了饮料,把饮料瓶还给卖家,就可以获得瓶子的押金钱。仅此一项减少了39万吨的垃圾,使得饮料瓶的再循环回收利用率达到99%以上,平均每个瓶子重复使用30次左右。不光饮料瓶,啤酒玻璃瓶、易拉罐也是要付押金的,啤酒瓶重复使用,易拉罐再加工利用。
丹麦1981年推出的《包装容器回收利用法》,禁止使用一次性的饮料包装,也禁止进口商品使用一次性包装,结果被德国告上法庭认为其阻碍了欧盟内产品自由流通。这场号称“丹麦瓶”的官司1988年才被欧洲法庭裁定丹麦获胜,认为“各国自己的废弃物自己处理。”以一个小国对阵全几乎欧盟所有国家,小小的“丹麦瓶”官司可以看出丹麦在垃圾回收方面受到的阻碍和坚持的态度。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的时候,要求北京市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为全国做出表率,因此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部署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任务。
2017年5月26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今年起将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同时,北京市规划打造四大垃圾处理产业园,落实强制垃圾分类责任。今年,北京市政府投资计划安排2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根据工作计划,到2020年,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市民分类投放习惯初步养成,垃圾分类制度体系趋于完善,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基本实现。
垃圾分类创造的是一个无垃圾的社会,一个使资源循环再生的社会,而这一切只需要我们的举手之劳。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指示,发出了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总动员令;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就此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017年6月11-17日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直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切实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17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及省区市直属机关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按照部署,除中央和国家机关外,2020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确定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公共机构也要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他公共机构要因地制宜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作为体系化工程,呈现出链条式的递进关系,其间最基础也是最关键之处,就在于源頭的垃圾分类处理。只有个体能够实现把垃圾的家庭化分类处理后,才能实现分类投放、运输和集中处理。更重要的是,只有当垃圾分类普及化、全民化,并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与行为,垃圾分类才有坚实的基础。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无不说明,垃圾分类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是垃圾科学化处理的必由之路。垃圾分类的真正目的:实现社会资源的再生利用;有效防止污染,特别是二次污染;完善的末端处理设施;对人行为的一种教育。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如此之多,亦是国内解决垃圾问题,实施科学处理的必然选择。社会治理的高效化、环境保护的精准化,离不开垃圾分类的全民化和社会化。
瑞典、丹麦都是垃圾分类处理的典范
在瑞典,人们自觉地保护环境,科学合理地处理各种生活垃圾。政府对国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他们先是把这个概念引入学校,教育孩子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再由孩子们回家后告诉大人,这样,瑞典政府仅在培养国民垃圾分类意识上就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时间。因此,瑞典人自豪地称:“在瑞典,垃圾分类是一种传统。”
那么瑞典人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呢?在瑞典,大多数家庭有很多垃圾桶用于存放不同种类的垃圾:电池、生物可分解物、木质材料要分类;有色玻璃和其他玻璃要分类铝和其他金属要分类新闻纸和硬纸盒也要分类,这两种纸以外的纸则属另外一类。此外,瑞典人对这些垃圾进行如此细致的分类之前还要进行清洗,因为有奶渍的牛奶盒不能回收,带有标签的金属罐也不能回收。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有益于环境保护的。
垃圾处理是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应对的挑战。20年前,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超40%的垃圾被填埋,民众担心焚烧垃圾带来的空气污染。丹麦是世界上最早对垃圾处理立法的国家,在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领域享誉全球的丹麦在垃圾处理上也在创造“垃圾到能源”的童话。
丹麦的垃圾处理基本分为几步:全民行动,垃圾分类;废物不“废”,回收利用;焚烧技术,供电供暖;减少填埋,逐步消灭。减少垃圾总量,变垃圾为能源,是丹麦垃圾处理的宗旨。
鼓励垃圾分类
在丹麦,分类永远是处理垃圾的第一步。民众在家里把垃圾分为25个种类,如纸张、玻璃、电池、塑料、金属、化学品、电子产品、园林垃圾、大件垃圾、残余垃圾等,在细类上可以分成近50种送到回收站。如果不确定,在垃圾回收站会有工作人员帮助处理。
科学回收利用
丹麦实行“回收饮料瓶押金制”,如果你买了饮料,把饮料瓶还给卖家,就可以获得瓶子的押金钱。仅此一项减少了39万吨的垃圾,使得饮料瓶的再循环回收利用率达到99%以上,平均每个瓶子重复使用30次左右。不光饮料瓶,啤酒玻璃瓶、易拉罐也是要付押金的,啤酒瓶重复使用,易拉罐再加工利用。
丹麦1981年推出的《包装容器回收利用法》,禁止使用一次性的饮料包装,也禁止进口商品使用一次性包装,结果被德国告上法庭认为其阻碍了欧盟内产品自由流通。这场号称“丹麦瓶”的官司1988年才被欧洲法庭裁定丹麦获胜,认为“各国自己的废弃物自己处理。”以一个小国对阵全几乎欧盟所有国家,小小的“丹麦瓶”官司可以看出丹麦在垃圾回收方面受到的阻碍和坚持的态度。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的时候,要求北京市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为全国做出表率,因此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部署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任务。
2017年5月26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今年起将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同时,北京市规划打造四大垃圾处理产业园,落实强制垃圾分类责任。今年,北京市政府投资计划安排2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根据工作计划,到2020年,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市民分类投放习惯初步养成,垃圾分类制度体系趋于完善,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基本实现。
垃圾分类创造的是一个无垃圾的社会,一个使资源循环再生的社会,而这一切只需要我们的举手之劳。